孙俊强
【开篇导语】
表现方法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的必考点之一,主要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考查。其中,表现手法主要有欲扬先抑、象征手法、伏笔照应、首尾呼应、虚实相生、正反结合、悬念误会、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典例呈现】
一、(2014·湖北恩施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喜鹊的心情
□梁利萍
冬日的午后到底要暖和些。太阳执着地投放着它的热情,使凝冻的寒气不由得松懈了下来。刺骨的冷风似乎也倦了,收敛起它的针芒,丢给这座城市暂时的祥和。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刻,我按捺不住对温暖的渴望,跑到院子里尽兴享受起这不可辜负的阳光来。
没有了叶子的遮蔽,阳光越过杨树光秃秃的枝丫满满地把我包裹起来,透过厚重的棉服依然可以感觉到它的温度。太阳把杨树网络样的枝丫印在老旧的水泥路上,如一幅长长的木刻版画,看着自己的影子移动在斑驳的树影儿间,恍若置身于画中。我正醉心于这自然成就的无华的艺术品,不想头顶上两声脆亮的鸣叫扰了我的奇思妙想,循着声音举目而望,竟是两只漂亮的大喜鹊悠然立于枝头,头和长长的尾羽黑亮亮的如锦缎一般,圆润的肩、腹白得一尘不染,如身着一件质地上好的坎肩,一对漂亮的翅膀轻轻拢在背上,在阳光下闪着幽蓝的珍珠般的光泽,如此雅致得体的礼服不知出自哪位设计师之手。与许多鸟类乐于栖息在远离人群的山林间不同,喜鹊是逐人群而栖的,喜爱筑巢于人类居所旁高大的树枝上,于是在这钢筋水泥林立的北国都市中,喜鹊成了最靓丽的大鸟,又加之其鸣叫声响亮悦耳,有极好的人缘。
喜鹊转动着黑宝石一样的眼睛,望了望树下的不速之客,便昂起头继续忘情地边歌边舞,细长的尾羽摆来摆去,如同挥舞着的指挥棒。这嘹亮的此起彼伏的歌声在灰冷的空气中散开来,骚动着路人的心思,再冷峻的面孔也会幻化出笑容,我的心里也添得了一份意外的喜悦。这城里,喜鹊并不少见,树荫浓密的枝头时常可以看到它们跳动的身影,然而在枯寒萧瑟的隆冬里,我已淡忘了这一年四季固守于此的鸟。环顾四周,成排的树木齐整整地枯败颓秃,喜鹊跃上枝头,举目不见枝茂叶绿、蛾飞虫蠕,我诧异于这快活的大鸟,面对如此的萧条景致,哪里来的心情放声高歌。冬天的日子对于喜鹊这样的留鸟来说并不好过,先不说风景,这寒风冷雪的侵扰就足够难过了,更何况没了小虫和果子,可食用的东西少得可怜,难免忍饥挨饿,若换我处于此境,愁都愁不过来呢,而喜鹊的歌声依旧如春秋季嘹亮、喜悦。喜鹊的心情丝毫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它只是为自己的快乐而歌,也为自己的歌而快乐着,怀一颗快乐的心,所望之处萧条亦非萧条,每一种环境都是景致,每一种生活都可以有快乐。我沿着小路前行,不远处又听到了喜鹊的歌声,原来有这么多喜鹊啊,顿觉心里多了几分快乐。
我刻意留心着所行之处,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在明媚的阳光下,还是浊气弥漫的雾霾天,是暖和的正午,还是日暮的黄昏,只要在树下静静地驻足,总会听到喜鹊脆亮的歌声。原来它一直都在身边,也一直在唱,只是歌声被我心头琐事的杂音遮住了。美妙的声音只有在心静时可抵达于耳、流动于心。心存快乐,便觉处处都有悦耳的歌。
自此,有了喜鹊的心情,天天都可听到喜鹊的歌声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5日)
文章第三自然段写隆冬“枯寒萧瑟”,树木“枯败颓秃”,“举目不见枝茂叶绿,蛾飞虫蠕”,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2014·河北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猖会
□鲁 迅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吧。”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选自《朝花夕拾》,有删节)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解析】
[思维轨迹]记叙文中经常运用环境描写来反衬主体形象的特征,例一中考查的正是这一点,解题时,要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例二考查考生对文中写作特点的理解能力。对比是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的目的是为了鲜明地突出人物(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文章的主题,更加充分地抒发作者的感情,考生要结合全文中心内容分析表达的效果。
[参考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反面烘托,或:以哀衬乐)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喜鹊在恶劣环境中不怨天尤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示例:“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评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技巧总结】
作品的特色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中考试题中大多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出题,通常从两个方面展开:
1.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有比喻、拟人、对比等。
2.从揣摩作品特色的角度入手,首先要分析语段或全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其作用,不能泛泛而谈。
【专项训练】
1.结合文章内容,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喜鹊的心情》一文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2.分析《五猖会》第三自然段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