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市场有一些让人看不懂的地方:一方面是粮食进口激增,一方面是库存积压、卖粮难再度来袭。或许有人说,粮食多了总是好事,然而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其背后有很多需要深思的问题。
“现在急得都想咬人”
今年,河南夏粮总产突破700亿斤,连续13年增产。然而对粮农来说,丰收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积压在手的粮食成了烫手山芋。
日前记者走访河南多个县区,发现卖粮难正在局地抬头。
最近,河南方城县券桥镇的街道两旁停满了卖粮的大货车。这些车时间最短的已经在路边停放了四五天,最长的已经停放了十几天。司机们反映,券桥有一家中储粮委托的粮食收购点,但每天只收一两车小麦。如此一来,他们就只能长久地在粮库外边和道路两边排队等待。
等待中,司机们在粮库门外的树林里搭起了吊床,貌似悠闲地上网、休息……与中储粮略显“矜持”的收购相比,紧邻粮库的一家私人收购点却在敞开收购小麦。尽管价格只有每斤0.95元,比保护价低了2毛多,还是有农民前来卖粮。“不卖粮食没钱花。”一名卖粮农民说。
舍不得低价卖的就只有压在手里。在豫南一位粮食经纪人李俊平(化名)家里,记者看到成堆的麦子裸露着,像起伏的小山一样从屋里一直蔓延到院外。磅秤、蛇皮袋、架子车散乱地放置其间。不时有鸽子从房顶飞落下来啄食。空气中散发着一种鸽子粪与粮食霉变混合的臭味……
今年新麦收获后,李俊平开秤从农民手中收购了40万斤。“前后持续收了10天,堆在家里竟然两个多月没‘走掉。从事粮食经销生意十多年,这种情况还是头回遇到。”
同样遭遇卖粮难的,还有另一地的经纪人刘保臣。因为未能及时兑付粮款、不堪要账农民的辱骂,刘保臣71岁的父亲刘长志不久前上吊自杀。
刘保臣介绍,自己和几个合伙人前后共收了240多万斤小麦。在花光了100多万元的民间私贷后,仍余100多万元的粮款未能兑付。不断有农民前来讨要,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将近50人。
“要钱的人一着急就说脏话,我父亲一把年纪哪受过这气,想不开就上吊自杀了。”刘保臣说,“根据往年的经验,国家保护价1.18元,我们收购价1.1元,除去运费和人工,每斤能挣2分钱。谁想到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急得都想咬人。”
统计显示,截至8月20日,河南省累计收购小麦340.4亿斤,比上年同期减少61.2亿斤,其中无论是政府托市收购还是市场主体收购量,都比上年同期明显减少。
随着时间推移,卖粮难的影响正逐渐向深层次传导:由于经纪人收购的小麦难以脱手,致使包括种粮大户在内的售粮农民遭遇“打白条”,后者因此无法兑付农资商户的赊销款。大家成了“拴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日子都不好过。
在唐河县源谭镇,农资经销商秦长春拿出厚厚一沓账单。粗略数了一下,足有30多张。只见上面一笔笔记着农民赊销农资的信息,少则三五百元,多的达到数万元。
记者注意到,与普通农民不同,对种粮大户而言,卖粮款相当于其用于农业生产的周转资金,如果粮食卖不出去,后续周转将难以为继。
除了在粮食链、资金链上引发的连锁反应外,卖粮难还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来消极影响,局地甚至隐现退租苗头。
豫南的一位农资经销商王春友表示,不少种粮大户目前都是艰难维持、亏本运营,如果卖粮难持续得不到缓解,下一步还可能迎来一波破产、倒闭潮。“土地流转租金高、投入大,基础设施差的地方旱涝不保丰收。辛辛苦苦打了粮食再卖不出去,赔钱太多就难免跑路了。”
中國粮食太多了吗
粮食卖不动是什么原因?是我国粮食太多了吗?如果粮食太多,我国粮食进口量为何屡创新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问题出在哪里?
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国内外粮价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我国一直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是因为种地成本提高了。例如,原来农民自己种自己的地,不存在土地租金这个成本,现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就有了租金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从我国发展阶段、自然禀赋来看,粮食价格倒挂是必然趋势。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到了现在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农产品成本大幅上升。“但两个特殊因素造成时间点提前到来,一个是我们自己年年提高收购价格,另外就是近几年国际市场粮价下降,促使粮食价格倒挂提前到来。”
专家表示,国内外价格倒挂导致粮食进口激增、国内区域间粮价倒挂导致主销区到主产区收粮积极性下降。这些都是当前卖粮难的重要原因。
其次,我国粮食收储企业一般对库存粮食采取顺价销售,即以收储价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一定利润进行销售。在目前收储价明显偏离市场的情况下,加工企业显然没有动力购买。
“在利润的驱动下,许多贸易商、粮食加工企业更愿意采购国外低价粮,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带来的后果是粮食从地里收上来,不能进入加工环节,只好存在粮库里,越积越多。”北大荒米业集团御绿制米有限公司经理刘艳秋说。
另外,专家认为,现在部分产粮大省出现新一轮卖粮难,既有进口激增的因素、顺价销售销不出去的因素,也有我国粮食连连增产的因素。
这些年我国粮食增产最主要是玉米增产。近10年,玉米产量年均增长5.2%,10年累计增长65%。与此相对应,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长,10年累计增加45%。同期小麦播种面积增加12%,水稻增加7%,其他杂粮作物,如国内市场需要的杂豆、荞麦等小品种,播种面积则减少了25%,加之大豆面积大幅减少,腾出来的土地大都种了玉米。
然而,我国对玉米、小麦、大米等主粮进口实行配额管理,但其他不少小的粮食品种并没有进口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玉米价格畸高的情况下,国际替代粮进口迅速增加。如去年高粱和饲料大麦的进口量都超过了500万吨,前者增长3倍,后者也翻了一番。
而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库存一亿数千万吨,相当于前几年一年的产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说,“我们不需要所有粮食都靠自己生产,一是资源环境承载不了,二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也没有必要。”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策略
现行粮食支持政策正陷入困境,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一改革不是要削弱或者取消支持,而是要升级。程国强表示,对农业实行支持与保护,是目前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数据显示,经合组织国家农业补贴平均水平为21.7%,远高于我国的9.1%。与韩国52.1%、日本47.3%的补贴水平相比,我国相差更远。这说明我国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补贴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当然,补贴的方式需要改革。
改革的取向,是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市场的扭曲影响,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去年,我国从部分地区的大豆和棉花入手,推进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这是一个尝试。目前来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操作复杂、落实成本高等难题。
程国强说,现在应该在目标价格试点的基础上,推行“升级版”的支持政策。该“升级版”政策不再以一定价格为补贴的触发标准,也不再针对特定产品,而是只要种植粮食作物,不管什么品种,种植者均可按实际面积获得补贴。粮食价格则只要不出现大的波动就让它随行就市。
这样的政策会减少对市场的干预,相对于目标价格制度,其优点是简便易行,也有利于粮食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信号进行调整,同时可以规避世贸规则对特定农产品8.5%的补贴限制。
其次,新策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此基础上,允许“适度进口”。
此外,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程国强说,我国发展到现阶段,粮食安全战略必须要有全球视野、世界布局,我国也有了实施这种战略的能力。
(《半月谈》2015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