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了美国主导的新规则后,为了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将中国拉进新体系、让中国被动适应,是美国等国家的愿望。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官员宣告停止抵制中国主导创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美国官员称得到北京方面解决美方关切的承诺,同时中国还将“有意义地增加”其对世界银行和可能与亚投行构成竞争关系的区域性机构的出资。美国的此番表态可以看做是白宫希望为中美角力的这一章节画上句号。
美国迄今为止拒绝加入亚投行,甚至还主导了一场反对该行的“围堵”行动。
在2015年6月举行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上,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和印度在内50个国家签署了该协定,美国的“围堵”以其盟友纷纷“倒戈”加入亚投行而告终。
自1945年以来,美国一直在世界金融体系中扮演霸权角色。放弃掌门人角色是很难的。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经表示,亚投行的出现“主要是美国国会的错”。伯南克认为,北京之所以推动发起亚投行,是因为美国国会拒绝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配额转移给新兴的经济体。中国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与自己能力和地位相配的作用,只好另起炉灶。
“围堵失败”只得认可
中国雄心勃勃成立一个股本1000亿美元,股东包括4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14个G20成员国的世界性银行无疑会动摇美国在现有金融体系中绝对霸主的地位。
所以对于亚投行的成立,美国反射性的表现出敌意。但反对亚投行很容易给世人留下一种印象,亦即相较于亚洲的发展,美国更感兴趣的是遏制中国。若美国把反对亚投行和亚洲发展完全切割开来,又显得其一门心思限制中国。美国在亚投行上的态度可谓相当明确,但在官方表态和措辞上又十分模糊。
在亚投行成立之初,美国声称亚投行和世界银行以及以美日为中心运营的亚洲开发银行存在作用上的重叠,没有存在的必要。随后美国又指责亚投行组织运营不透明,缺乏监管,中国在其中一家独大。奥巴马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亚投行没有运行良好,那么它可能是一个负面的事情。而美国不想参与一间最终不能造福社会的机构,并为其提供掩护。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美国拒绝加入亚投行,并奉劝自己的盟友也不要加入亚投行。
随后世界各国不顾美国“忠告”陆续申请加入亚投行,直至英国申请加入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3月12日,英国正式提交加入亚投行的书面确认函,此举引起了“美国老大哥”强烈的不满。一名华盛顿高官透过媒体谴责英国“几乎没有征询美国的意见”。一周之后,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相继表示希望加入亚投行。
美国财长杰克·卢则呼吁各国加入亞投行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各国要“能够确保亚投行由适当的治理方式”。不过美国媒体就没有那么客气了,《纽约时报》有些气急败坏地刊文称“中国是世界上最不透明、最靠政府驱动、最缺少监管的经济体之一”,美国的盟友都被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诱惑,“奥巴马政府还是令人羞耻地被抛弃了。”
该文章还称美国应该和盟友们预先建立统一标准来同中国协商,这样中国就会在各种问题上让步。
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最后期限已过,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数量定个在57个。面对“围堵失败”的大势,奥巴马在与其“抵制”亚投行的坚定盟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记者发布会上表示,美国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反对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
奥巴马甚至表示,美国希望与亚投行合作,甚至“如果亚投行能建立在良好的保障之上、能带来好的基础设施并使得借款国获益,我们将全力支持。”
习奥会促进中美在亚投行事宜上取得共识。美国承诺不再抵制亚投行,而中国也会增加在世界银行可能与亚投行构成竞争关系的区域性机构的出资。
美其实是亚投行出现的推手之一
纵观美国对亚投行态度的变化,就是一个从坚决反对到共同合作的渐进过程。美国由于担心亚投行挑战其金融霸主的地位,本能的反对亚投行,并招呼盟友联合抵制。
在盟友和各个大国相继加入亚投行后,美国的态度出现软化,措辞由强硬变得委婉,直到此次承诺停止抵制。
如上提到,美国其实是亚投行出现的推手之一。美国一方面敦促中国承担更多的领导职责,一方面又拒绝提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配额(目前不到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最高职位被严格限定在欧洲人、美国人和日本人之中。中国主导建立亚投行无疑能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同时也能承担更多大国的责任。
停止抵制只表明美国不再针对亚投行“捣蛋”,中美在亚投行合作上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美国以及同其步调一致的日本不应该缺席亚投行这样的全球性投资银行,而缺少了美日的亚投行在亚洲和全世界所发挥的影响力也会受到限制。
根据习奥会达成的共识,中美双方认识到新机构以及未来将成立的机构,要成为国际金融框架的重要贡献者,这些机构将像现有国际金融机构一样,按照现有的环境和治理方面的高标准运作。长期主导国际金融秩序的美国对国际机构的运营和监管有着丰富的经验,美国参与到亚投行的合作中来符合自身主导国际金融秩序定位,也有利于亚投行透明和成功的运营。
“另起炉灶”遏制中国
然而近日,新一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部长级会议就TPP协定达成一致。这一协定将囊括从加拿大、智利到日本、澳大利亚的全球40%经济实体,但不含全球最重要贸易国家之一的中国。作为史上最大区域贸易协定,TPP为全球贸易体系和标准开创先河,也被称为“经济北约”。
该协定无疑会对亚太乃至全球经贸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如何应对美国主导下的亚太经贸格局的新变化?有人认为中国应该主动加入TPP。但是专家看来,在区域经贸格局重新洗牌之际,冒进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
美国国务院公布的TPP成果清单显示,TPP协定涉及到国家治理、关税、人权、劳工保护、服务贸易、发展、环保、农业、投资争端解决、国有企业竞争及政府在国企中的作用、创新、互联网等多方面。TPP涵盖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来说,都远远高于以WTO(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贸易规则。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看来,中国目前的情况和TPP的标准有差距,但差距的关键是,中美两国对有些内容的理解有分歧。比如劳工保护中的自由结社、工资议价、工资谈判等规则,中国不是完全没有,但是美国不认为中国的工会是工会。在环境标准方面,尽管中国也在加强环境保护,但中国的环境标准依然比美国的标准要低一些。
“中国要达到TPP的标准不是太困难,但是作为国际义务来承担,这些内容就有很多解释的空间,一旦中国要加入TPP,那么美国在认为不达标的情况下,就可以对中国进行制裁。”屠新泉表示。如果中国要加入TPP,那么针对中国的规定只可能会更加苛刻。中国在加入WTO时,针对中国的规定就比其他早加入的国家苛刻许多。
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言,“当超过95%的潜在客户生活在我们的国境之外,我们不能让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书写全球经济的规则。”在建立了美国主导的新规则后,为了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将中国拉进新体系、让中国被动适应,是美国等国家的愿望。正是因为如此,美日等国家的领导人和一些学者、智库才频频表示,TPP可以帮助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希望中国加入。
因此,在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看来,中国没有必要不切实际地去迎合所有规则,而是应该注意把握全球贸易规则和体系的发展趋势,适应趋势来进行改革。
(《中国经营报》2015.10.10、李艳洁/文、凤凰资讯2015.9.28 边驿卒/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