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感怀

2015-06-09 02:48李生明
党史文汇 2015年5期
关键词:卢沟桥石桥日军

李生明

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是从卢沟桥开始的。78年前,战争的炮火在这里开始燃烧,中华民族的先烈们在这里洒下了保卫祖国的第一股鲜血。

78年后一个夏日午后,我乘出差之机,特地来到当年被日军炸毁了县署大部分房屋的宛平县城,一步步走近城头留下累累弹孔的古城墙,一步步迈进镌刻着“宛平古城”白底黑字的砖碹城门,一步步走在由斑驳厚重石条铺成的城内街道上,一步步踏上1986年在宛平县城旧址兴建而成并对外开放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台阶,一步步走出给我以无限沉重心情的纪念馆,又一步步走向城西象征着屈辱与奋起的“历史老人”——卢沟桥,在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中逡巡两遭后,便情不自禁地长久伫立在那枪声早已远去的卢沟桥上……

“一波平静映晓月,百头石狮卧卢沟。”站在桥上,溯河而上,东北望,是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东南望,是横穿欣欣向荣、方兴未艾的科技孵化园区的京石高速;西边则紧贴北京市的西五环。不知从何时起,卢沟桥已禁止车辆通行,成为北京旅游观光的景点,桥的两头已被铁栏杆封住。在我的印象中,更在摩肩接踵的游客的交淡中,我确认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历史之桥、艺术之桥,更是一座洗雪耻辱的英雄之桥。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

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

金中都,烟云散,留下古桥写江山。

元明清,七百年,卢沟晓月照大川。

晚清衰,民国乱,列强践踏毁家园。

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

中国人,意志坚,重整河山换新天。

水清清,月圆圆,万古卢沟佑安澜。

这是我在穷乡僻壤的村中小学念书时,从一位启蒙老师那里听唱留下的记忆,50多年来一直积淀心中并记忆犹新的既悲愤又激昂的抗战歌曲《卢沟谣》。一首负载着灾难深重的民族烙印的历史童谣,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空洞说教,只用简单而深刻、清新而质朴的语言,聚焦永定河、卢沟桥、宛平城这些特定的意象载体,再现出卢沟桥地区曾经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画卷,折射出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梦寐以求的卢沟桥就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脚下,在我的灵魂之中。半个世纪的夙愿一朝变成现实,我似乎有太多太多的情感要在这里宣泄,有太多太多的激情要在这里迸放,有太多太多的言辞话语要在这里说与同胞,说与世界,说与每一位爱好和平的、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志士仁人……

我们华夏子孙自古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世世代代,绵延不绝,因为那是我们的家园。卢沟桥所在的华北大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腹心地带。千年古镇宛平为古燕蓟之地,其名取自《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宛平县在辽代初由幽都县更名而来,民国时期卢沟桥拱极城成为县衙治所。宛平城以卢沟桥而闻名于世。卢沟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过去一直是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是内蒙古高原进出北京、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金海陵王迁都燕京,诏令修建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廿九年,即公元1189年,3年建成,距今已有823年的历史。桥西侧一座碑亭内至今仍竖着清康熙帝题写的重修卢沟桥碑。卢沟桥位于宛平古城之西杜家坎附近永定河上,距北京约15公里,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石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10座,桥孔11个,整个桥身为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它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中国最大的圆弧古石桥。

卢沟桥是一座诗意的桥。老北京有句俗语叫“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也数不清”,其实作为大桥上的石雕的狮子总会有个实数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形容桥上的石狮之多。我在漫步石桥时就一一细数过,桥身两侧石雕汉白玉护栏各有望柱 140根,柱头上雕有大小石狮501个。这些雕刻精湛、雕工精巧、神态各异、栩栩如尘的石狮,或静卧,或嬉戏,或张牙舞爪,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及平民百姓前来观赏。由于古人自金中都南下旅行,为赶路多为凌晨前出发,出城 30里到达卢沟桥时,天上的残月尚未落下,映照着波光桥影,蔚为一道景观,所以自卢沟桥建成后不久,在金章宗之世,晨曦中的卢沟古桥就被诗化为“卢沟晓月”,成为“燕京八景”之一,为北京西南的一大景观。  “卢沟晓月”4个大字,即是乾隆皇帝所书,背面阴文是乾隆所作的《卢沟晓月诗》。据《图书集成·考工典》载:“桥东筑城,为九道咽喉。五更他处不见月,惟卢沟桥见之。”又据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卢沟桥一带:“每当晴空月正,野旷天低,曙色苍苍,波水淼淼,为京师八景之一。”

然而,如此美不胜收的中华景观,却被强虏觊觎。78年前,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由日本强盗蓄意挑起的“七七事变”,逼迫中国人民揭开了全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在这里,我查阅到: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早就蓄谋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进而虎视华北各省。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军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日军把卢沟桥作为军事要地,多次详细测量卢沟桥数据,同时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10时,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名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并开枪示威,打响了攻城第一枪。守卫卢沟桥的中国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在掩体后面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轰击,并在一天内连续3次进攻宛平城,企图强夺卢沟桥,强占宛平东北沙岗,均遭到中国守军吉星文团的英勇抵抗。

在这里,我从导游的讲解中了解到一个细节:日军愈逼愈近,距离石桥只剩两三百米时,一位排长见士兵们没法再忍正准备下令阻击的当口,日军的枪声响了,3挺机枪和许多步枪同时射击,我守桥部队未及发放一枪一弹便非死即伤,全部倒地。日军随即拥上了石桥,但未能冲过石桥对宛平县城形成包围。而那些跳到石桥东端宛平城东北沙丘上的日本兵,在我军的火力阻挡下,既不能前进也无法退回。我军经过鏖战,一举消灭了这股敌人,夺回了石桥。

在这里,我还骄傲地了解到,当时的中国守军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保卫华北的每一寸国土是他们的天职。在7月7日这一天,中国守军共歼灭日军100多人!在这头一天的抗战中,就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名19岁的大刀队员连续砍死13个日本兵,还生擒1人。抗日英雄金振中,通过化装侦察,发现日军步兵以卢沟桥为假想阵地进行频繁演习,炮兵紧张地加固着工事,战车也像永定河里的鱼一样来回穿梭,行迹诡秘。然而不幸的是在这场战斗中,金振中被隐匿的日军用手雷炸断了左腿,罪恶的子弹还尖啸着钻进了他的耳朵。

7月7日卢沟桥狙击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国民党与共产党同仇敌忾,国共第二次合作就此启动,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很快形成。具有相对装备优势的国民党部队在正面阻击向中华腹地进犯的日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最快速度开往抗日前线,联手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于一旦。刚才我在桥东的抗战纪念馆内再次看到在山西大同市灵丘县乔沟发生的平型关战役模拟战况,看到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模拟战场,看到冀中平原的地道战和地雷战,看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群雕,不禁让我浮想联翩。

宛平县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迅即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北平市委、八路军总部分别派人深入宛平山区进行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7年11月,在平西斋堂一带,中共宛平中心县委、宛平抗日自卫会筹委会和平西游击支队宣告成立。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进入宛平县平西斋堂川。5月,宋(时轮)支队由山西雁北经蔚县桃花堡进入斋堂川与邓支队会合,组建了八路军第四纵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首过去是为了正视现实。在这里,我分明看到,日本军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难移本性。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2000万中华同胞惨死在日军的铁蹄践踏蹂躏之下,其死状异常惨烈。在一张《日军在华北制造惨案示意图(1937年7月—1945年8月)》上,所标的地名密密麻麻,我家乡大同市的天镇、阳高、大同、浑源、灵丘、左云及周边的张北、万全、涿鹿、集宁、怀仁、山阴、应县、易县、狼牙山、朔县、宁武、代县、崞县、五台、忻口等等,可谓数不胜数。抗战纪念馆里那一幅幅图片、一幕幕场景至今还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横躺在地的被日军先奸后杀的中国老妇幼女!日本投降后,在青岛文化宫地下室发掘出的儿童尸体,他们大多被日军剖腹挖心!

然而,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至今仍然对那场侵华战争拒不认账,更不谢罪。不仅如此,还在钓鱼岛问题上有恃无恐,肆无忌惮,不断施放烟幕,混淆视听,贼喊捉贼。是可忍,孰不可忍!如今的中国,不再是积贫积弱、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羔羊,不再是所谓的“东亚病夫”,也不再是一头无人理会的“睡狮”,而是一头早已觉醒的雄狮。中国人爱好和平,无限热爱自己的家园。我们不打第一枪,但我们正义的还击必定使得来犯之敌有来无回,死无葬身之地!卢沟桥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的记忆不会随风淡化,更不会被无端抹去,卢沟桥的群狮日日在朝天怒吼。准备着,时刻准备着!来吧,“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责编 兴柱)

猜你喜欢
卢沟桥石桥日军
村行
论碳审计主体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申仲明血洒卢沟桥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