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教师素质评价研究

2015-06-09 12:36
关键词:素质变量因子

高 芳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技术科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0)

基于因子分析的教师素质评价研究

高 芳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技术科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0)

阐述了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原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7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初步了解当前教师的素质状况。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可行性分析、因子提取、变量解释、因子得分4个角度对衡量教师素质的12个因素加以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其特征值分别为:3.073、2.195、2.094、1.592,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0%,选取这4个因子作为替代解释指标,通过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分析,得到因子变量和原有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将提取的因子变量分别命名为通用能力、职业能力、知识水平和意识结构。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公因子得分的表达式,并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建立综合得分模型,依此模型计算教师综合得分值,对每个教师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发现,当前教师的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从拓展能力结构、深化知识结构和内化意识结构3个层面对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行综合论述。

评价;教师素质;因子分析

1 基本概念及统计原理

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简化的技术,即用相对少数的几个因子去描述多个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变量一般为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因子则为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因子分析即是利用不可观测变量作为公共因子解释可观测变量的一种工具。其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分类,相关性较高的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变量归为同一个类别,每一类的变量隐含一个因子;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弱,即各因子之间不相关。其数学模型为:

式中x1,x2,…,xp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m为m个因子变量,m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

X=AF+αε

式中,F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可以理解为高维空间中相互垂直的m个坐标轴,A为因子载荷矩阵,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变量上的负荷;如果把变量xi看成m维因子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则aij为xi在坐标轴Fj上的投影,相当于多元回归中的标准回归系数;ε为特殊因子,表示了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所解释的部分,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残差部分[1]。

因子分析就是以相关性为基础,从协方差或相关矩阵入手把大部分的变异归结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所为,把剩余的变异称为特殊因子。每一类变量代表了一个公共因子,因子分析就是寻找和确定这些公共因子的分析方法。

2 问卷调查与数据提取

针对当前教师队伍现状提出影响教师素质的主要因子,建立教师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此设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共有1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完全不符、基本不符、有点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的5分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

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11级至13级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要求学生对自己所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样本容量500人,其中男生232人,女生278人。问卷回收率100%。根据问卷回答情况,将有明显问题的问卷剔除,经统计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85份,有效回收率为97%。调查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在调查对象填写量表之前,详细告知其目的,讲解填写方法。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并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教师素质的因子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众多的原始变量中构造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因子变量,要求原有变量之间要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否则就无法综合出反映共同特性的公共因子。因此,在因子分析时需检验原始变量是否适于因子分析,其中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就是SPSS中的常用方法。

KMO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检验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用于检验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其统计量是由计算此矩阵的行列式而得,若该值较大且显著性概率Sig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则适合作因子分析。

通过整理回收的问卷可得本研究共涉及对87位教师的评价。以此87位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综合知识、道德修养、政治觉悟、教育观念、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科研精神、教学监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等12个因素为原始指标,利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从表1可知,KMO值为0.870,大于0.8,表明原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8261.447,Sig值是0.000,小于0.01,高度显著,表示拒绝原假设,认为各个变量之间不是独立的,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2 因子提取

对教师素质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的结果见表2。

依据SPSS输出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表,选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共因子,用来代替原有的12个指标。由表2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其特征值分别为:3.073、2.195、2.094、1.592,其中,第一主因子解释了原始变量总方差的26.606%,第二主因子解释了原变量总方差的20.293%,第三主因子解释了原变量总方差的19.446%,第四主因子解释了原变量总方差的14.268%。这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为80.614%,包含了约80.6%的原始信息,因而可选取这4个因子作为替代解释指标。

表2 特征值与方差贡献表

3.3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是因子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主要通过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分析,得到因子变量和原有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进而对提取的因子变量进行命名。本研究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的4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在此取载荷因子大于0.6),对4类因子进行概括,并对因子变量加以命名解释,以进一步说明影响原变量系统构成的主要因素和系统特征。其中第一个公共因子在创新能力X5、组织管理能力X9、沟通能力X10、合作能力X11上有较大载荷,说明这4个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归为一类,命名为“通用能力因子F1”;第二个公共因子在指标科研能力X7、设备操作能力X8、教学监控能力X12上有较大载荷,同样可以归为一类,命名为“职业能力因子F2”;同理,教育学知识X3、专业知识X4、综合知识决定X6,归为第3类,命名为“知识水平因子F3”;道德修养X1和教育观念X2归为第4类,命名为“职业意识因子F4”。从以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影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因素可归结为4个方面,按影响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通用能力因子”、“职业能力因子”、“知识水平因子”和“职业意识因子”(表4)。

表3 因子载荷矩阵

表4 教师素质因子含义表

3.4 因子得分

通过以上研究不仅可以归纳出影响教师素质的主要因素,还可以计算这4个因子的分值,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这4个因素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可得出各公因子的表达式如下:

F1=0.008X1+0.013X2-0.154X3+0.017X4+0.214X5-0.085X6-0.076X7

+0.017X8+0.261X9+0.169X10+0.108X11-0.015X12;

F2=0.024X1-0.086X2+0.008X3-0.035X4-0.072X5-0.011X6+0.181X7

+0.193X8+0.004X9-0.003X10+0.021X11+0.243X12;

F3=-0.051X1-0.012X2+0.179X3+0.252X4+0.201X5-0.047X6+0.014X7

-0.069X8+0.038X9-0.016X10-0.001X11+0.034X12;

F4=0.326X1+0.278X2+0.013X3-0.021X4-0.082X5-0.104X6-0.068X7

-0.024X8+0.081X9+0.003X10-0.004X11+0.017X12。

将各指标值带入上述表达式,即可计算各因子的得分值。同时,以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可得教师素质评价的综合得分。模型为:

F=0.26606*F1+0.20294*F2+0.19446*F3+0.14268*F4

依此式计算87名教师综合得分值,并对其按综合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对每个教师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4 提高教师素质的相关建议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对教师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当前教师的综合素质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实施大学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认为高校应注重从以下三个层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以求对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1 拓展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的核心,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教师具备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践行者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发展创新教育,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习、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能力。高等学校“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学生在实习基地实践的时间较多,其特点是学生分散性强、流动性大,突发状况多。同时这一过程重复了第一阶段的实习教学内容,学生会有厌倦的心理,这就要求专业课及生产实习课老师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沟通能力是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主要包括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两方面。教师具备此能力,就可以通过相互交流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思路及潜在的观念,进而判断这些思路、观念是否恰当,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合作教学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专业素养之一。高等院校“开放性强”的特点决定其与社会各行各业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行业合作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甚至挫折,如具体操作实践中,学生过高的期望与实际的技能经验不足相矛盾。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支持,并能够根据个人的特长,合理安排小组,明确各人职责,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与社会人交往,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并尊重他人的成果。

(2)职业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知识水平的延伸。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高等教育的研究课题多来源于地方实际,具有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的鲜明针对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掌握对地方特征进行研究的新理论,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去研究地方经济发展潜力和方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研究成果并形成转化。

设备操作能力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技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高等学校的教学手段不断多元化,先进的仪器和设备逐步被应用于理论课堂或实训中,可以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水平和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熟练操作各种教学设备,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对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安排,对实际教学活动有意识地监察、评价和反馈,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能对已讲课程进行回顾和评价,仔细分析课程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在哪些方面有待提升,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2 深化知识结构

(1)充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知识是根系。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学活动规律、教育教学原理,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学和教育工作富有成效。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每位学生在学习成绩或其他认知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人而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精通专业知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专业知识是树身,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教师只有精通专业知识,才能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透彻理解,才能深入浅出地把内容讲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只有具有较深的造诣,讲课时才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深入浅出,才能象孟子所讲“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3]。

(3)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以增强教育影响力

综合知识是枝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学生常把教师看作是万能的“博士”,随时都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所需要的知识。知识广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威信[5]。因此高等学校教师除了应立足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前沿阵地外,还应当熟悉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居高而临下,厚积而薄发”,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4.3 内化意识结构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看作知识的象征和行为的表率,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举止言行、道德观念无时无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学校精神文明的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4]。教师的道德修养越高、学识造诣越深,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力就越大。教师应做到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育观念强的教师上课时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热爱学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之中去,也乐于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职业意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

[1]邓维斌,唐兴艳,胡大权,等.SPSS 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42.

[2]谢蕾蕾,宋志刚,何旭洪.SPSS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5-98.

[3]唐文业.谈中职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09):26.

[4]高芳.教师素质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6):77-79.

[5]施锐.浅析如何做好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J].才智,2013,(06):58.

[6]刘东菊,吴玫,秦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2,(01):59-63.

[7]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1):10-14.

[8]靖晶.浅谈教学监控能力[J].消费导刊,2010,(08):154.

[9]李晓童,孙大丽.因子分析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59-62.

[责任编辑:王荣荣 英文编辑:刘彦哲]

Evaluation of Teachers’Quality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GAO Fang

(Technical Department,Henan Econom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Zhengzhou,Henan 450000,China)

The basic concepts and statistical principles of factor analysis were described,an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survey 87 teachers for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quality.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the factor extraction,the variable explained,and the factor scores to measure teachers’quality of 12 fac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four factors’eigenvalues greater than 1 with its characteristic values:3.073,2.195,2.094,1.592.The 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exceeded 80%.Then the four factors were selected a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index,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 matrix proolu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the original variables,so that the factor variable was more explanatory,and the factor variables extracted were respectively named the general ability,vocational ability,knowledge level and structure of consciousness.And factor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was used to obta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common factor score,and the variance contribution of each factor rate was used as the weight established comprehensive score model.According to this model,teachers’comprehensive scores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very teacher.Afte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e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still have a lot of improvement space.The paper finally discussed teachers’quality improvement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ability structure,deepeni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ternalized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evaluation;the quality of teachers;factor analysis

河南省2014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对中原文化区建设影响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42400411160)

高芳(1982-),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技术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统计分析、数学建模。

C 812;G 451.1

A

10.3969/j.issn.1673-1492.2015.05.012

来稿日期:2015-05-07

猜你喜欢
素质变量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