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涵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河南 南阳 473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张云涵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方法:将160例腹泻伴腹胀患儿随机按单双号分为西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80例,西药治疗组口服"常乐康"加补液治疗。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小儿保和颗粒加减治疗和补液治疗。对其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87.5%,中西医结合组第7天疗效均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西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儿童;腹泻;临床效果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科四病之一,WHO已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1]。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大便性状改变。本病以6个月~2岁小儿多见,夏秋季多发。1岁以下小儿因肠道正常菌群未完全建立、胃肠负担较大但消化能力弱、且小儿本身抵抗力低下导致腹泻更易发生。本病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病例可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导致患儿死亡。我科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采用小儿保和颗粒加减治疗和补液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共入选病例160例,依据门诊挂号单上的单双号将患儿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80例。西医组中,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龄(1.2±0.9)月,平均病程(10±6.2)d;中西医结合组中,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1.2± 0.6)月,平均病程(10±5.8)d。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s)
表1 一般资料(±s)
项目 西医组 中西医结合组t 80 80年龄(岁) 1.2±0.9 1.2±0.6 -0.453腹泻次数/天例数(n) 10±6.2 10±5.8 -1.526
1.2 治疗方法∶160例患儿均给予饮食调整、补液、对症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西药治疗组口服由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常乐康,主要成分是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中西医结合组给予北京同仁堂生产的小儿保和颗粒(主要中药成分∶山楂、六神曲、半夏、莱菔子、麦芽、茯苓、陈皮、连翘)加减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脱水症状改善并恢复正常时间。疗效评价∶治愈∶患儿体温、便次、大便性状均恢复正常;好转∶患儿每天大便的次数减少,大便性状明显改善(由水样便转变为糊状),患儿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未愈∶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未得到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 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统计量a=0.05,统计检验为双侧检验。
2组治疗第3天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两组结果比较(表1)
与西医组比较,X2检验=10.920,P=0.001。
腹泻是儿科临床上6个月至2岁婴幼儿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该年龄段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内的胃酸偏低,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消化酶分泌量不足且活性较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而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对营养素的需求较大,消化道负担较重,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婴幼儿易发生腹泻的主要因素。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次数,性状为蛋花汤样或黄绿色稀便,同时伴有尚未消化食物,感染时可出现脓血或者黏液便。腹泻根据病程可分急性腹泻(病程小于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月)、慢性腹泻(病程大于2月)3种。腹泻是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共性症状,患儿还可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发热等症状。目前,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2]∶①高渗性腹泻∶是由于胃肠道存在未被消化吸收的高渗性、可溶性物质而引起。②吸收不良性腹泻∶由患儿多种疾病引起的弥漫性肠黏膜损伤和正常功能的改变而诱发腹泻的发生。③侵袭性腹泻∶侵袭性细菌感染肠道后,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壁,使黏膜充血、水肿,并出现渗出和溃疡,出现粘液脓血便。④传染性腹泻∶指各种急性、慢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被传染导致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患儿一旦被传染或感染此病,将一生携带。
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为急性起病。大便常规及培养揭示其致病原因以非感染性腹泻为主。中医认为[3],本病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而成。素问-痹症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临床辨证分为伤食泻,为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常,食积中焦则泻下稀烂,食滞脾胃.气机不利,则腹胀腹痛,治以消食化滞。风寒泻由风寒客于脾胃。运化失常.剐大便稀烂,寒湿内阻,气机不利则肠呜,治以疏风散寒。脾肾阳虚泻是脾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煦,则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治以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不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小儿腹泻,临床表现均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形状改变。腹泻患儿的肠蠕动加快,肠液重吸收减少,导致肠内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随大便排出,影响患儿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3]。小儿腹泻的中医临床治疗总的来说急性腹泻以标实为主,治疗上主以祛邪。慢性腹泻以本虚为主,治疗上多施以补法。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要标本兼顾。而西医主要通过预防和纠正脱水、改善患儿的胃黏膜屏障,恢复肠道内正常菌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小儿保和颗粒健脾助消化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泻均有疗效,可以促进患儿损伤胃黏膜的修复。本研究显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患儿第3天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西医治疗组(P= 0.001),因此,我们建议治疗小儿腹泻时首先考虑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1]孙惠霞.推拿配合浅刺疾出针刺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2]彭玉,冷丽,陈竹,等.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2):1116-1120.
[3]柴增辉.火针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J].中国针灸,2011,31 (5):476.
R725.7
B
1009-6019(2015)10-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