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楚雄州元谋县人民医院胃肠镜室 云南 楚雄 651300)
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陈晓燕
(楚雄州元谋县人民医院胃肠镜室 云南 楚雄 651300)
目的:本文简要论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镜下黏膜形态方法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入院接受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均采用胃镜下黏膜诊断及病理诊断的方法,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的灵敏度96.47%;特异度为76.92%,准确性为92%,误诊率为23.08%,漏诊率为5.75%,阳性预测值为96.47%,阴性预测值为33.33%。结论: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技术在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症时确诊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临床价值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来讲,其属于一类固有腺体出现萎缩情况而引发的基础慢性炎症,临床胃镜观察结果大致分为两类,即萎缩伴增生类胃炎及单纯萎缩胃炎。萎缩伴增生胃炎临床表现为黏膜呈现颗粒或者小结形状,严重患者可能发生异化增生,癌变问题。单纯萎缩胃炎临床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血管凸显,褶皱变平或者消失[1]。我院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入院接受诊断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均采用胃镜下黏膜诊断、病理诊断的方法,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入院接受诊断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人,其中,共计男性患者69人,女性患者31人,患者最小年龄为36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48.2±11.3)岁。患者病程时间从6个月-20年之间,平均病程时间为(3.5±2.7)年。全体患者均出现上腹不适的情况,排除胃部手术、长时间饮酒、乙型肝炎、慢性肾病等患者。
1.2 方法
1.2.1 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全体患者均采用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胃镜检查,结合慢性胃炎胃镜分级及分型标准,在普通的白光模式下,三种情况可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第一种情况,患者的黏膜颜色发生变化,呈现红白相间或者多以灰黄、灰白色为主;第二种情况,患者黏膜粗糙不平,呈现颗粒状;第三种情况,患者血管凸显,黏膜下可能看见树枝状、网状的细小血管。
1.2.2 组织病理检查
100 例患者都在胃镜检查下,在距离幽门3厘米-4厘米左右的位置取胃窦位置黏膜2块-4块,通过40g/L甲醛进行固定,制成组织切面,然后由专业病理医师遵照慢性萎缩性胃炎标准急性病例诊断[2]。
1.3 观察指标
把病例诊断结果与胃镜观察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出胃镜下黏膜形态变化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实验结果中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2.0软件中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0 例患者使用病理诊断结果中,慢性萎缩性胃炎87例,非慢性萎缩性胃炎共13例。使用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中慢性萎缩性胃炎85例,非慢性萎缩性胃炎共15例。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的灵敏度96.47%;特异度为76.92%,准确性为92%,误诊率为23.08%,漏诊率为5.75%,阳性预测值为96.47%,阴性预测值为33.33%。其准确性与病理诊断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也被人们称为胃炎,指的是胃黏膜的表面因为受到损伤造成黏膜固有的腺体出现萎缩或者消失情况,使得胃黏膜出现变薄,同时伴随肠上皮化生[3]。在我国一般人群中,该病症的发病率较高,约为13.7%,并且少数患者可能演化成胃癌。据统计,我国2.55%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最终演变成胃癌。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腹胀、口淡无味、消瘦、胃部疼痛、贫血等。引发此种病症的原因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患者血液及胃液内包含某类特异性的抗体,例如∶内因子抗体、细胞抗体、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等,从而极容易引发萎缩性胃炎;第二,患者生活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喜好饮酒、多食用刺激性食物,从而损伤胃黏膜;第三,患者爱生闷气、情绪波动较大,精神长时间处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从而造成胃腺体分泌异常;第四,患者长时间反复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从而损伤胃黏膜,引发萎缩性胃炎[4]。
我院的本次实验结果中,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较高,灵敏度较高,且与病理诊断的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这种方法在临床有助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提供依据。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胃镜检查,用肉眼观察到患者的黏膜形态特征,并发现疑似组织学病变的部位,对疑似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患者可以密切随访,以提高胃癌早期检出率。
而分析发生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患者黏膜形态规则,且颗粒状黏膜的范围局限,导致镜下表现的诊断价值较低。且误诊与漏诊病例以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的病例较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黏膜形态具有多种表现,对于黏膜红白相间,其中白色为主的胃镜表现来讲,因为胃镜的型号各不相同,光线远近不一,导致黏膜的颜色也深浅不一,灵敏度较低。那么,医护人员就需要近距离对黏膜的颜色进行细致的观察,尽量降低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漏诊问题[5]。尽管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能够观察到黏膜变薄,血管凸显,然而在胃镜检查期间,因为充气量较多,造成胃腔过度胀大,导致黏膜编变薄,再加之黏膜自身相对较薄,很容易发生误诊。所以,进行胃镜检查期间,需要适量充气,同时不可以单纯凭借黏膜变薄来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症。
综上所述,使用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价值较高,值得广泛应用,但是医生仍要注意细致入微地观察患者的病变范围,加强对不同黏膜形态的认识,多角度地观察患者的黏膜形态变化,对典型部位进行活检,以提高临床的诊断准确率。
[1]徐园园,刘希双,刘华,等.胃镜下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2012,27(5):416-418.
[2]薄元恺,刘宏伟,何建霞,等.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8-21.
[3]徐由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9):19-21.
[4]谢俊锋.内镜窄波成像技术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改变及临床病理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5):3395-3396.
[5]张金丽,王春浩,周文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表现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11):942-944.
R446.8
B
1009-6019(2015)10-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