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英,陈 丽
(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2种术式修复退行性下睑内翻的比较
杨晓英,陈 丽
(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目的:探索退行性下睑内翻矫正术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119例(150眼)退行性下睑内翻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分析。A组采用轮匝肌转位下眶缘悬吊术,B组采用轮匝肌折叠缩短睑板下缘固定术。术后对2组患者的下睑外翻并发症、内翻复发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采用眼轮匝肌转位术组的术后睑外翻发生率低、复发率小。结论:退行性下睑内翻治疗以采用眼轮匝肌转位下眶缘悬吊术优于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的方法,疗效更稳定,持久可靠。
退行性下睑内翻;眼轮匝肌转位术;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
退行性下睑内翻倒睫是眼科常见老年病。松弛的皮肤肌肉组织使眼睑前后层分离或前层滑行移动至后层之上,导致眼睑皮肤位置异常,使睑缘内卷,睫毛及睑缘皮肤与角结膜接触,引起角膜上皮剥离、结膜炎症,破坏眼表,角膜血管翳形成,严重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1],患者自觉异物感,畏光、流泪、疼痛,严重影响视功能。笔者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9例(150只眼)退行性下睑内翻倒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倒睫的最佳手术方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119例患者150眼,所有病例Hill实验下睑松弛均无超过8 mm者。A组63例(80只眼)采用眼轮匝肌转位下眶缘悬吊术,其中:单眼46例,双眼17例;男30例,女33例;平均年龄72.35±8.44岁。B组56例(70只眼)采用眼轮匝肌缩短折叠下睑缘固定术,其中:单眼42例,双眼14例;男27例,女29例;平均年龄73.25±7.27岁。
1.2 方法
1.2.1 麻醉方式 结膜囊滴爱尔卡因表面麻醉,等量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加0.001%肾上腺素1滴行下睑皮肤及穹窿结膜下浸润麻醉。
1.2.2 手术方法 1号线行下睑缘中央缝线牵引,角膜保护板垫于下穹窿。在睫毛下2 mm(下睑袋切口)从泪小点外侧3 mm开始切开皮肤向外延伸到外眦下方。分离并暴露睑板前及眶隔前轮匝肌,分离出一宽7 mm的轮匝肌条。A组:将眼轮匝肌条在最颞侧离断,并将颞侧断端环套缝合,缝扎在颞下眶缘外1/3骨膜处[2]。B组:将分离出的眼轮匝肌条,正中央切断,按照其缩短量重叠缝合固定于下睑板下缘[3]。2组术式的不同点仅在于对分离出的眼轮匝肌的处理。
2组患者在轮匝肌处理后均整复下睑皮肤,嘱患者张嘴发“啊”音并双眼上转,以皮肤与睑缘投影划线去除多余皮肤。皮肤用5-0丝线连续缝合。结膜囊及伤口涂抗生素眼膏,四头带加压包扎术眼。术后24 h换药去包扎,点抗生素眼液、眼膏1周,术后7 d拆线。
1.3 疗效判断方法 随访观察3~6个月,根据手术目的是否达到、双眼外观形态和功能是否恢复、有无睑外翻睑裂闭合不全、远期有无内翻倒睫复发、有无并发症和远期(>3个月)下睑内翻复发等进行综合判断。(1)痊愈:睑缘弧度形成良好,与眼球相贴,无睑球分离。(2)好转:睑缘弧度形成良好,轻度睑球分离。(3)无效:下睑内翻部分矫正,部分睫毛仍然贴于眼球表面;下睑内翻矫正过度,睑球分离,睑缘外翻,睑裂闭合不全;术后>3个月下睑缘再次内卷、睫毛紧贴眼球,角膜上皮受损、结膜充血睑内翻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统计资料均行正态分布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2组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比较采用等级资料Ridit分析或卡方检验。
2.1 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 详见表1。
表1 2组术后疗效比较
注:1)与B组比较z=2.160 6,P<0.05
总有效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
2.2 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情况 详见表2。
表2 2组术后情况比较
注:1)与B组比较χ2=30.494 5,P<0.05;2)与B组比较χ2=10.714 3,P<0.05
2种术式均无欠矫发生,但过矫或睑外翻发生率和内翻倒睫复发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5)。
2.3 并发症处理 轻度睑球分离者系伤口肿胀及重力作用所致,未予特殊处理,随着肿胀消退皮肤弹性恢复,1个月内均平复。睑缘外翻者因术中皮肤去除过多造成,若术后6个月仍无改善者予睑板缩短或植皮矫正,术后外翻基本复位。内翻倒睫复发者是下睑皮肤或内外眦韧带进一步松弛所致,术后6个月予内外眦韧带及下睑缩肌加强或睑板缩短术,倒睫未再复发。
退行性下睑内翻倒睫是一种常见的眼睑位置异常型疾病。很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退行性下睑内翻:(1)眼睑水平松弛,Hill实验拉动下睑离开眼球超过8~10 mm即存在下睑水平松弛;(2)眼睑垂直松弛,下睑缩肌变性后断裂;(3)眶隔前轮匝肌强力收缩越过睑板前轮匝肌而导致;(4)眶软组织萎缩引起退行性眼球内陷,降低了眼球对眼睑正常的支撑,导致睑缘的稳定性下降。手术的目的是消除睑内翻的诱发因素,减轻水平和垂直松弛,避免眶隔前轮匝肌越过睑板前轮匝肌,即加强眼睑前层组织张力但又要维持睑缘紧贴眼球而不向外翻[2]。
传统手术方式是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水平缩短),术中切除多余皮肤(垂直缩短),手术后睑内翻倒睫矫正效果良好,但可能因术中切除过多皮肤引起睑外翻,远期轮匝肌收缩又可能越过睑缘导致睑内翻复发。本研究亦发现B组未愈病例中睑外翻比例占多数,部分病例须行二次手术矫正,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A组术后睑外翻及复发率较B组明显降低,总体疗效优于B组,主要缘于手术将下睑眶隔前轮匝肌的位置由睑缘转位至下眶缘,转位后的轮匝肌条有很好的杠杆作用,使下睑与眼球紧密贴服位置稳定,不易出现睑球分离、下睑外翻及远期睑内翻的复发[4]。通过观察我们认为,眼轮匝肌转位术能更好地矫正老年性退行性下睑内翻倒睫,最大限度降低睑外翻发生率及下睑内翻倒睫复发率,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5-76.
[2]ROCCA R C.眼整形外科:手术设计与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57.
[3]范先群.眼整形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4-136.
[4]陈玉林,黄涛.眼轮匝肌转位术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5,32(2):266-268.
杨晓英,scpzhyxy@163.com
R777.1
A
10.11851/j.issn.1673-1557.2015.06.009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51113.1236.004.html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