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以广东东莞创新平台为例

2015-06-07 10:05林仁红邹昭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东莞服务平台科技

林仁红,邹昭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以广东东莞创新平台为例

林仁红,邹昭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通过分析广东省东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现状,并结合三螺旋理论、成果转化理论、区域创新生态理论等对19个创新平台的创新效能进行总体评价,探索平台在运行模式、激励机制、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平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

创新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效能;驱动效益

随着知识经济与创新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支撑地方创新活动的科技创新平台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创新平台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组建,旨在进一步整合高校院所、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等资源,采取“一事一议、联合治理”的模式,落实国家有关先行先试改革政策的创新载体。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并将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大众创业来推动可持续发展。2014年10月,中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创新载体和科研机构进行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窗口,广东省早已启动了以引进创新团队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1]。

近年,广东东莞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发展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号称“世界工厂”的缩影。随着东莞推进以科技园区及产业集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区域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积极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取得了斐然成绩。在新常态下,探索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策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平台引进与发展现状

广东自启动实施“创新广东”工程以来,东莞联合高校院所、中介机构共建了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19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初步构建了具有活力的、特色的东莞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这些平台大多突破了国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固化的管理体制机制,体现出创新创业创富齐驱、产学研一体化、管理运营市场化和创新显著等特征。

在平台的带动下,2013年全市有开展R&D活动的单位1 489个,比2012年增长122.9%;全市R&D项目(课题)数有4 846个,同比增长25.9%;全市R&D经费支出总额109.93亿元,增长32.4%;R&D经费占全市GDP比例为2%,提高34%,按照国际标准2%为基础表明东莞开始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从平台的机构性质来看,主要有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和企业3种[2-3]。事业单位类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一般具有主管单位和固定编制,机构本身虽然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然而大多数已经被广东的市场和产业环境进行“基因重组”,采用全新的管理、激励和运行机制。如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已经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院所制度。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平台,采用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例如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虽属挂靠在市民政局下的社团,然而是盈利性机构。企业化运作的平台,以企业实体支撑或多企共建为主,联合高校院所的力量,集中攻克产业关键技术或前沿技术研究。例如东莞东阳光药物研究院,汇集千余人的创新团队,科研设施设备亦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表1 东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一览表

表1(续)

资源来源:本文作者根据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从功能定位看,广东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或“科技+产业+资本”的结合体,更加注重在引领产业和衍生企业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4]。无论其隶属关系如何,无论其性质属于事业单位还是民办非企乃至企业联盟,在内部的运行和管理上,一般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和“非营利机构管理”模式[5]。从投入主体讲,大多数平台实行“联合共建”的框架,即市政府基本采取现金资本投入的方式,高校院所则以创新成果、技术专利、专家团队和科研设备等形式投入。

从广东创新服务平台运作的生态环境来看,主要包括政府、市场、企业及社会环境等,如图1所示。其运作机制涉及四方面的关系:即平台机构与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平台机构内部“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关系。第一,平台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契约,平台作为市场参与主体充分发挥知识创造和知识转化的桥梁作用[6]。平台架构包括理事会、院务会、咨询委员会等,重大决策由理事会研究决定,具体执行则由院务会操作,政府承担对创新平台的监管、扶持和评估等职能。第二,平台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鼓励和提倡平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对其市场活动给予必要约束。第三,平台与社会的关系,平台通过加强与高校等协作,剔除地区分割、行业垄断等樊篱,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第四,平台内部“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大多数平台日常运营基本不受其行政隶属关系的直接影响和硬约束,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承担政府部门、需求企业及各类组织的委托项目,提供科研开发、专家咨询、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有偿服务,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图1 广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运作机理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三螺旋理论

图2 大学-产业-政府的

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最基本的理论根基是创新三螺旋理论。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创新“三螺旋”理论概念。2005年由其编著的《三螺旋》一书,提出区域创新体系依赖于高校—企业—政府三边互动,不强调某一方是绝对的创新主体[7]。在这个过程中,三个主体所起作用各不相同,然而彼此之间又是紧密协作、相互促进、协同创新,产生一种1+1+1>3协同发展的趋势,形成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景象。他认为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协同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组织,构成一个创新螺旋,这是最佳的创新模式,具体形式包括:科技园、孵化器、创新平台等。

这笔生意白阳算是顺利完成了,只是兑现支票时出了点问题,他致电给那个女人让她重新再签一张。女人倒很爽快,当即约他见面,大笔一挥,给他重填了一张。

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三螺旋的区域发展模式,培育“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多方共建的“混成组织”,实现大学—产业—政府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美国学者指出,硅谷发展主要归功于该地区由众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行业协会等形成的复杂创新网络。王缉慈(2001)在其著作《创新的空间》中认为,创新网络中的各方主体之间以联盟或其他形式的关系,时时刻刻进行着各类交流和互动,共同推动区域发展和企业持续创新[8]。

(二)科技成果转化理论

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社会生产力而对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所开展的再试验、应用开发、商业推广等,最终形成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或新产业的一系列过程。当前,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关键成功影响因素等方面[9]。成果转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从技术源向技术使用者的转移过程,可以从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及科学知识的转移吸收过程来分析创新成果转化的路径[10]。一是创新成果的转化路径,主要体现在前沿研究→技术发明→市场机会识别与评估→技术专利形成→商业化或产业化方案制定→出让成果或创办新企业(孵化平台)→监管技术(专利)许可的实施(知识产权、资金投入等)。二是科学知识的转移路径。从实质上说,成果转化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接收、传递及运用过程。知识转移过程可描述为:企业发现问题→提请专家诊断→新技术知识引进→创新人才或团队引进→知识转移(学习型组织促进转移)→企业组织构架或产品与服务创新[11]。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紧密的产学研一体化组织推动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或加速科学知识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转移,其实质是成果转化及知识转移的功能载体。

(三)区域创新生态理论

弗里曼(Freeman,1987)最早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12],并以国家创新系统来概括和解释1960—1980年日本经济的成功追赶和繁荣。在OECD推动下,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进入到世界各国的决策层次,并逐渐拓展出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和集群创新系统等研究领域。而创新生态概念的出现涉及到学者对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硅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擎以及日本生产力下滑的反思。学者们认识到,美国硅谷的鲜明特征是成为一种高科技加企业家精神的“结合体”和集聚地,并提出要从创新生态和创新网络的角度来重新思考硅谷[13]。这种创新生态或网络重点强调集群或群落概念,它以产业或相关企业的集聚为重要特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引进和集聚被看作研究、开发和应用三方主体的集合或群落,共同促进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平台创新效能评价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绩效评估不仅要结合以往工作的再检查与总结,更要强调通过评估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及运营的效益[14]。因此,对创新平台进行创新效能的评价工作既是总结其在科技创新和服务企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更要促使其在发挥创新职能和运营管理上更加高效化、合理化。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出相关评估指标及衡量标准。本文借鉴申屠俊捷和兰文燕(2009)[15]及李利和陈修义(2010)[16]的研究成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平台的综合绩效指标体系。

按照评估体系,经东莞市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及平台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打分评价,结合平台生命周期理论及现代运筹学理论,在雷达图和三维柱状图上描述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评估结果和各要素的得分均值,见图3和图4所示。

图3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综合评估结果

图4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各要素评估结果

四、对策与建议

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构建区域创新系统、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广东省平台发展现状,尤其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运行机理,全面提升创新服务平台的驱动效益,本研究提出“四新”组合策略,即新使命、新路径、新联动、新融合。

(一)新使命

践行创新驱动的使命。新时期,科技孕育着革命性变化。伴随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和潜力最大的市场,其全球市场地位加速推动着“市场主导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从被动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到依靠自身市场“定义”全球产品和产业的时代。因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承载着探索出以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为特征的中国式创新驱动新使命。

构建创新生态的使命。服务平台作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节点,不断地衍生出新机构、新网络、新文化[17],例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苏州纳米研究所等。东莞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经孕育出新产业的生态,如东莞的机器人产业、研发服务业、生物健康产业、云计算等。随着创新要素趋于生态化、网络化,服务平台成为创新生态的核心枢纽和新生动力。

推进务实创新的使命。创新的发展思路,意味着STI(sci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与DUI(doing using interacting)并行。广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运作实践,再次验证了边干边学与发明相互依存的混合模式的可行性。这种混合模式意味着,平台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等并重,实现创新创业创富于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

(二)新路径

路径Ⅰ:发挥服务平台的“杠杆”作用,探索全球创新资源联动的新路径。一是培育服务平台的核心资产和核心能力,既要根植于东莞又要结合全球创新趋势。例如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为了增强平台的创新活力,既要加强与本土企业的紧密合作,又要注重开展全球性合作,鼓励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平台引入全球性资源,构建基于创客空间+工业设计城的创新联合体等。

路径Ⅱ:随着专业化服务平台数量的增多和业务独立性的增强,亟需建设若干个平台的平台(即母平台)。随着中美生物技术产业合作中心、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等母平台开启,促进现有平台进一步整合。一是推动平台资产股权化,探索出台“科技资产改革试点方案”——增强组织与团队发展的动力。二是制定支持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大类平台建设的方向、目标等。结合中关村1+6政策,允许创新平台的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以及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资本注入创办企业等。

路径Ⅲ:弥补服务平台高效建设的“短板”,优化区域创新生态。一是建设能够调动大规模资金的融资平台,例如苏州工业园母基金、深创投、前海金融基地、众筹平台等。二是创新平台管理评估制度,由多个部门组成并加强对平台资产管理、人事管理、运行效果、社会影响等定期评估。

(三)新联动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联动,尤其是众创人才的各种联动,包括组织网络、社会关系、家庭生活等,通过社交化、网络化、平台化激发创业类人才的快速成长[18]。二是加强各类组织的新建和联动,建立市场联盟、技术联盟、企业家俱乐部、新兴金融组织、产业组织等,并由以前积极倡导产业升级转向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然后带动经济社会整体升级转变。三是拓展产业创新的内外部以及跨界的联动,推动实体产业的跨界、跨区域联动,尤其是与深圳、广州、香港、东南亚的联动;产业跨界的联动,主要是不同产业、线上线下、跨领域等联动,并在联动中建立新机制、新动力和新模式。

(四)新融合

一是资本融合,以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综合服务区为依托,通过创新财政资金的引导方式,发展包括天使投资、信用担保、母基金、产业基金等方式,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科技创业领域,打造区域创新创业的沃土。二是专业集聚区融合,引导东莞各专业镇中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科技企业在松山湖高新区设立总部,发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互联网+与制造业及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19]、加速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及制造业的融合、率先推动机器人产业在本地(专业镇)的应用示范。三是产学研融合,推动园区管委会、科研机构、骨干企业、专业镇之间的信息、人才、技术、知识的交流。

[1]王晓君.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大事记[J].广东科技,2012(20):33-37.

[2]何慧芳,龙云凤.国内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6-19.

[3]郑春.新型科研活动模式及组织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5):34-37.

[4]曾国屏,林菲.创业型科研机构初探[J].科学学研究,2014(2):242-249.

[5]李平,王蒲生等.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9):55-58.

[6]李立,王嘉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二维机制的矛盾及协调[J].科技管理研究,2009(5):142-143.

[7]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曹霞,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41-343.

[10]贺红.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初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2(6):71-73.

[11]MARION T J,DUNLAP D R,FRIAR J H.The university entrepreneur:a census and survey of attributes and outcomes[J].R&D Management,2012(42):401-419.

[12]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张宇轩,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3]曾国屏,苟尤钊等.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4-12.

[14]刘小玲.科研组织运行的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8(3):563-568.

[15]申屠俊捷,兰文燕.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9(16):90-93.

[16]李利,陈修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10):107-111.

[17]刘文光.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8]周劲波.创业团队行为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63-68.

[19]吴少平.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2):13-16.

(责任编辑:张任之)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platform Under the New Normal—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N Renhong,ZOU Zhaox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ses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of Dongg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combined with the triple helix theory,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heory,and the theor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research.With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19 innovation platforms,it explor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operation mode,incentive mechanism,management measures and so on.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s about promoting efficiency for platform innovation.

innovation service-platform;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innovation performance;driving benefits

2015-04-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种工业化战略进程中比较优势动态升级与战略匹配研究”(15AJY012)

林仁红(1977—),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邹昭晞(1950—),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276.42

A

1008-2700(2015)06-0077-07

猜你喜欢
东莞服务平台科技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