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晓,黄 贤 金
(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县域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分析
——以江苏通州为例
吕 晓1,2,黄 贤 金2*
(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探索性提出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概念,并构建相应的模型,以江苏通州为典型县域分析其1986—2011年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结果显示:1)以镇为研究单元的空间失调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建设用地扩张与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态势总体上变差;2)区域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的极差、极比、变异系数均呈波动提升趋势,表明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有所增大,综合看,PRD的空间均等化形势波动变差,两极分化现象难有好转;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与PRD提高呈负相关,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失调指数与PRD变异系数的拟合结果显示,随着空间协调性减弱,PRD的空间均等化程度先提高后下降。从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协调性以及扩张对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空间均等化的促进作用两方面看,通州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不容乐观。
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均衡;空间协调性;区域人均综合发展状态;江苏通州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处于城镇化快速成长阶段的现实决定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仍面临日益严峻的供地压力[1,2],土地问题已然成为“四化”协调同步发展中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建设用地扩张业已表现为现在以及将来几十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特征[3,4],建设用地开发空间的合理分配成为资源环境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5],事关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基于主体功能区、农地非农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视角在不同尺度下围绕建设用地最优配置及其效率[6-8]、城市分布及其用地的空间差异[9]、建设用地扩张与工业化的耦合关系[10,11]、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与功能变化[12]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有学者对地域功能与区域发展空间均衡[13]、区域发展的空间失衡[14,15]以及基于地域功能的土地利用协调性[16]等进行探讨,为多视角认识、理解及评判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奠定了基础。
综上可见,建设用地扩张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地域功能演进历程之间理应存在着一种时空尺度上的状态均衡/失衡关系,对这种关系的理解、评判可能为制定有效的建设用地管控策略、解决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耕地“红线”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因此,笔者在探索性地研究了建设用地扩张时间均衡态势[17]基础上,尝试提出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概念及其评价思路与模型,并选择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县域江苏通州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深入理解并合理评价建设用地扩张过程、改进建设用地扩张管控政策提供依据。
1.1 概念内涵
作为在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均衡既可作为数量概念,指相互独立的两个变量在数量上大体相等;也可作为状态概念,指相互独立的双方均没有改变现状的意愿和能力,彼此处于均势和平衡状态[15,17]。本文提出的建设用地空间均衡并非建设用地扩张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而是扩张空间过程与区域地域功能演进历程之间达到的一种良性耦合的“空间帕累托效率”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拓展进程与其局地的资源环境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等是良性耦合的,会促使形成合理的区域城乡空间组织格局与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最终实现区域间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的空间均等化。
建设用地扩张作为一个基于现状和发展诉求而导致的土地利用行为,其空间均衡既是相关制度安排的效益反馈机制,也是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基本发展理念是否协调、可持续的外在表征,是一个动态的空间表达过程[18,19]。在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及体制系统的三重框架之内[20],建设用地扩张是自然环境演化的自我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干预过程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扩张中涉及的个体均为“理性人”,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状态才有可能出现,并且在“理性人”的假设下任何对这种状态的偏离,都会导致经济活动规模和区位的调整,直至重新趋近和恢复均衡状态。然而,这种理论上抽象的空间均衡一般难以在现实中观察到,但理解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均衡原理并进行探索性的评价有助于找到可能促使其趋向空间均衡的力量,从而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的科学管控提供依据。
1.2 评价指标
通过评价建设用地空间拓展进程与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以及对区域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空间均等化的促进情况等三方面即可基本实现对空间均衡态势的综合评判。若子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地位与其建设用地扩张占全区域的比例基本相当,则表明其空间协调性较好,利于空间均衡状态的形成;同时,加上其与区域人均综合发展状态变化关系的考察,即可从整体上对空间均衡状态做出初步判断。为此,本文首先围绕上述三方面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表1)。
表1 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均衡评价的相关指标
Table 1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spatial equilibrium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类别具体指标(代码)计算方式区域资源环境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地资源丰度(ALA)以区域农用地面积表示土地资源保障程度生态保育功能(ESV)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似反映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及生态保育功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以镇为单元的统计数据(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FAI)以镇为单元的统计数据(万元)产业就业非农化水平(NAI)二三产业GDP占GDP总量的比例和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比例两个指标的平均数区域人均综合发展状态(PRD)将人均GDP(GPP)、农民人均纯收入(FPC)、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PP)3个指标的标准化值相加作为RPD指标值
其中,区域资源环境禀赋(REE)主要用来反映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土等基本资源的保障程度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鉴于通州滨江临海的优越区位,水资源在县域尺度上不会形成硬约束,故省略水资源指标;选择农地资源丰度来反映城乡建设拓展的土地资源供给能力。考虑到县域内镇域尺度资源环境资料难以获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参考相关研究[21]的计算方法估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用以近似反映生态保育功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REL)既是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因子,也反映建设用地扩张带来的经济绩效,其通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FAI)、产业就业非农化水平(NAI)等指标近似表达。其中,产业就业非农化水平(NAI)由二三产业GDP和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构成。区域人均综合发展状态(RPD)指标用以反映区域发展的综合状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8,14,16],将人均GDP(GPP)、农民人均纯收入(FPC)、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PP)等3个指标的标准化值相加作为RPD指标值。
1.3 评价方法
1.3.1 空间失调指数 为考查建设用地扩张与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借鉴已有研究[22],运用区位熵的时空一致性来表达空间协调程度[18],即比较子区域建设用地扩张在全区域建设用地扩张中所占比重与上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变量指标在全区域中所占比重的数量关系。据此构建空间失调指数公式如下:
(1)
(2)
式中:SCt为t年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失调指数;scjt为t年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相对上述第j变量的单指标空间失调指数;Yit为t年i子区域建设用地数量占全区域建设用地总量的比重;Xit为t年i子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等指标值占对应指标全区域总体水平的比重;n为子区域个数,m为变量指标个数,本文分别为19和5。由SCt、scjt的内涵可知,二者值越大,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协调性就越差。
1.3.2 空间协调性的类型划分 把上文所对应的Xit、Yit落在散点图上,若t年i区域的点位落在对角线上方,表明Yit大于Xit,即该区域建设用地扩张对参与比较的指标而言发展超前;反之,则表明建设用地扩张滞后于比较指标;若该点到对角线的垂直距离(d)越远,则超前/滞后量越大;点位在对角线附近,则表明该区域建设用地扩张对参与比较的指标而言大致平衡。因此,可依据点垂距d将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协调性大体划分为超前型、比较协调型和相对滞后型3种。点垂距的计算公式如下[18,22]:
(3)
(4)
式中:dijt为t年i区域建设用地对于第j变量在散点图中的点垂距,Dijt为t年i区域在散点图中的点垂距之和。
1.3.3 建设用地扩张与PRD及其空间均等化的关系评判 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内涵除了空间协调性之外,还体现为建设用地扩张对人均综合发展状态空间均等化的促进作用。首先选择反映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极差和极比、变异系数(CV)等测度PRD空间均等化情况。鉴于上述指标应用较普遍,不再赘述其原理与计算过程。其次,选择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判建设用地扩张与PRD的基本相关关系。作为一种度量两变量之间联系强弱的非参数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在研究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的两个随机变量,特别是比率或构成比等相对数变量的互依关系时更有优势[23]。依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内涵,只要两个变量具有单调的函数关系,则二者就是完全Spearman相关的;系数的符号表示二者之间联系的方向,当符号为正时,表示PRD随建设用地扩张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系数为0则表示随建设用地扩张的增加,PRD没有任何增大或减小的趋势。通过Stata11.0完成相关系数计算,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为了判断建设用地扩张与RPD空间均等化的联系,构造建设用地扩张指标(CL)与RPD空间均等化相关指标(PRY)的概念模型:
PRY=f(CL)
(5)
县域是区域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地理空间尺度,并且县级行政单位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具有一定的发展自主性。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在满足上级的发展要求下开展自我调整与完善。因此,选择县域尺度开展相关研究,是对国家、省级等大尺度研究的有效补充,同时又相对微观研究更加容易提炼出有效的政策启示。
2.1 数据来源与空间研究单元
本文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南通市国土资源局通州分局,涵盖了1986年土地详查数据、1996—2008年及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变化,参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中建设用地内涵进行了基数转换;社会经济等数据来源于历年通州统计年鉴。
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可比较性,根据通州历次行政区划调整资料,将空间均衡评价的最小研究单元确定为2011年时点的19个镇,并选取1986年、1996年、2004年、2008年和2011年5个时点为研究基点分析空间均衡态势的演变。
2.2 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协调性分析
2.2.1 空间协调性的总体分析 由表2可知,从整体上看,通州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失调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1986年空间失衡指数高达0.0250,表明当时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状态较为失调;尽管1996年的空间失调指数的绝对值有所下降,但此后保持了持续上升趋势,直至2011年达到最高值0.0282。鉴于空间失调指数内涵的综合性,在了解总体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单项指标的辨析可能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建设用地扩张与各单项指标的空间失调指数对比可知,不同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就资源环境禀赋指标看,空间失调指数均呈持续上升态势,而经济发展指标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同时,就5个年份的平均值看,建设用地扩张与相关指标的失调指数呈现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0.0297)>产业就业非农化(0.0235)>GDP(0.0230)>农地资源丰度(0.0212)>固定资产投资(0.0205)的演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通州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配置效率相对低下,与经济和人口城镇化的时空耦合性有待加强,扩张引发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及空间失衡现象亟须得到重视。
表2 通州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协调性(1986-2011)
Table2SpatialconformityofconstructionlandexpansioninTongzhouduring1986-2011
年份ALAESVGDPFAINAISCt19860.01260.02460.03440.01470.03880.025019960.02000.02630.01100.01590.01980.018620040.02060.02870.01730.01190.01790.019320080.02460.02900.02700.02450.02880.026820110.02820.04010.02530.03550.01200.0282平均0.02120.02970.02300.02050.0235
2.2.2 空间协调性的类型划分 为了更加清晰地辨析各镇之间的空间差异,计算1986—2011年19个镇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失衡指数的点垂距d,并根据d值大小,参考已有相关研究[18]进行分类,其中d≥0.030为超前型,-0.030 先后有张芝山、三余、先锋、金沙、二甲和刘桥6个镇表现为超前型。其中,张芝山除在2011年属滞后型外,在前4个时点一直属超前型,建设用地占比由1986年的4.55%提高到2008年的5.24%,而GDP(3.08%~4.54%)、产业就业非农化水平(2.68%~5.03%)、固定资产投资(2.51%~4.62%)等指标的占比均有所提高,但最终占比均低于建设用地。1996年以来,先锋的空间失调类型多数时点属于超前型,2011年发展为相对协调型,其与张芝山的地理区位、产业发展条件均相似度较高,因此,可能的解释是这两个镇以纺织、钢丝绳等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特征造成了建设用地产出相对于金沙、开发区等电子电器产业较少的现象。三余作为通州沿海开发的“主战场”,除1996年属相对协调型外,在其余年份均属于超前型,这可能与三余镇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有关,尽管位于三余的滨海新区近年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并通过土地置换、滩涂围垦等扩大发展空间,但相对于其他已经具有较为成熟产业体系的镇域看,其发展速度仍相对较慢。金沙的空间协调性在研究期内处于波动状态,三种类型均有所经历,但最终表现为超前型,表明金沙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投入的依赖程度先逐步减小又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二甲、刘桥两镇则由前面多个时点的相对协调型转化为最后的超前型。 Fig.1 Classification on spatial conform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Tongzhou 先后有兴东、川姜、骑岸、东社、十总、平潮、金沙、五接、平东、五甲和张芝山11个镇属滞后型。其中,十总连续三次表现为滞后型,可能是其在农业强镇、历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对较少的背景下,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东源集团等系列高科技制造加工业实现非农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兴东、川姜和骑岸均两次表现为滞后型,兴东由于1989年开始扩建机场,导致其建设用地占比相对1986年有较大提高,因此其1986年的建设用地占比相对较小;而骑岸连续两次出现滞后型,与其发达的农业及较少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息息相关。上述11个曾经表现为滞后型的镇域中有张芝山和金沙表现过超前型,而四安、西亭、石港和兴仁4个镇域一直属相对协调型。从上述空间失调类型变动趋势中可以发现,基于局地资源环境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加强对各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适当调控势在必行。在全区尺度上综合考虑公平与效率因素,统筹考虑产业升级与布局调整的建设用地需求,才能促进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状态的实现。 2.3 建设用地扩张对PRD空间均等化的影响评判 2.3.1 通州PRD空间均等化情况 表3所示,以通州19个镇为空间单元进行评判,PRD的极差经历了一个降—升—降—升的波动过程,2011年相对于1986年上升了约63%,说明通州PRD的区域间绝对差异整体上经历了一个波动提升的态势。在相对差异方面,极比和变异系数的值总体上呈现波动提升态势,提升幅度分别为57.28%和46.69%;但二者的波动过程并不相同,极比的波动与极差的波动类型相似,而变异系数则表现为升—降—升的过程。由图2可见,代表通州PRD区域间相对差异程度的变异系数波动幅度十分小,但人均GDP(GP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FPC)的变异系数波动相对较大,尤其是1996年以来随着各镇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大,GPP和FPC的区域差异均有所增大。而区域人均生态服务价值(EPP)的空间差异却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反映了各镇之间生态保育功能的显著差异。综合看,PRD的空间均等化形势波动变差,两极分化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观。 表3 通州PRD空间均等化指标分析 Table 3 The index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equalization of PRD in Tongzhou 测度指标1986年1996年2004年2008年2011年极差2.39272.16382.76752.08283.8673极比2.08181.97752.31692.13643.2732变异系数CV0.19900.20650.20630.19010.2919 图2 通州PRD的变异系数演变趋势 Fig.2 Trends on evolvement of CV for PRD in Tongzhou 2.3.2 建设用地扩张与PRD空间均等化的相关分析 能否有效促进PRD空间均等化是判断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均衡的重要标准。理论上看,建设用地扩张带来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生态压力增大等复合效应会对PRD时空变化产生复杂影响。在没有明确的规律性认识之前,首先对建设用地与PRD的基本相关关系做初步判断,而后进一步尝试探索建设用地扩张对PRD空间均等化的作用。1)对PRD与建设用地面积、各镇建设用地占比、各镇建设用地占本镇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RD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25、-0.2143、-0.0655,说明建设用地扩张与PRD负相关;但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说明PRD与建设用地扩张指标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单调递减关系。因此,基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内涵可做出基本判断:1986-2011年通州建设用地扩张与PRD提高呈负相关,但二者函数关系较为复杂,并不是简单的递减函数关系。2)选择PRD在5个时点的变异系数CV作为表征PRD的空间均等化指标,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失调指数SC建立模型(图3)。拟合发现,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失调指数与PRD空间相对差异的关系呈现出U形曲线形式。尽管曲线模拟的样本点相对较少,尚不能反映出长时间尺度的趋势,但5个时点的基本变化表明,随着空间失调指数的增大(空间协调性减弱),PRD的空间相对差异表征指标CV会经历一个先变小后变大的过程(空间均等化程度先提高后降低)。空间协调性的度量是基于区位熵原理,当建设用地占全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与其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变量等占全区总量的比例之间相差越小,则空间协调性越好;这可能会造成在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并不均等的前提下,尽管空间协调性较高,但仍会带来资源环境禀赋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均等,从而导致PRD空间均等化情况变差。 图3 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失调指数与PRD变异系数的曲线拟合 Fig.3 Curve fitting ofCVfor PRD′ and non-conformity index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本文尝试提出了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概念,构建了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均衡的评价方法,并以江苏通州为实证区域,重点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张在19个镇域尺度上的空间均衡态势。主要结论如下: (1)通州空间失调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建设用地扩张与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态势总体上变差。从各单项指标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协调性最差、固定资产投资空间协调性最好,反映出建设用地扩张与固定资产投资联系紧密,建设用地扩张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从各镇空间协调性的类型看,每个时点主要以相对协调型为主,其中超前型、滞后型的个数均保持在2~4个。各镇资源环境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加之相关建设用地扩张管控政策在落实上的差异造成不同的空间协调性类型。因此,在全区尺度上综合考虑公平与效率因素,统筹考虑产业升级与布局调整的建设用地需求,才能促进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状态的实现。 (2)PRD的极差、极比、变异系数均呈现出波动提升的过程,尽管幅度较小,但说明通州人均综合发展状态(PRD)的区域间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有所增加,区域内两极分化现象未有根本好转。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1986—2011年通州建设用地扩张与PRD提高呈负相关,但二者函数关系较为复杂,不能用简单的递减函数关系表示。对PRD变异系数CV与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失调指数SC的拟合发现,随着空间协调性减弱,PRD的空间均等化程度经历了先提高后下降的变化过程。 (3)综合空间协调性及PRD空间均等化影响两方面看,通州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尚未形成,不同镇之间的建设用地扩张数量与其地域功能演进尚未形成空间上的帕累托效率状态。因此,进一步梳理评估全区及各镇的时空发展历程,探寻不同空间尺度下最优生产力布局模式、促进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绩效最大化成为重要任务。 (4)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评价从多方面反映了县域内各镇资源环境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扩张在不同时段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评判以及类型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度量建设用地扩张绩效、开展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一般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的合理分配既不能单纯依靠领导主观意志,也不能一味与经济规模与产出挂钩。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与项目布局调整的用地保障也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镇域单元的资源禀赋差异。因此,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均衡态势分析为土地规划编制、调整中实现用地指标的科学配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保障产业升级与布局调整的建设用地需求提供了参考依据。 以下问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涉及的空间均衡内涵只考虑了建设用地数量的空间协调性,对建设用地扩张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等方面尚未涉及,对空间均衡态势的测度未能从机理上构建统一的评价模型,评价内容与方法有待丰富与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双重尺度均衡态势及其耦合关联。本文仅从产业结构、区位条件等方面对各镇的空间协调类型划分进行了简要分析,有待于从资源环境禀赋、体制制约、行政区划调整等视角对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均衡态势的驱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更加符合区域实际的政策建议。 感谢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牛善栋、陈昌玲、许凤娇在数据处理方面提供的帮助! [1] 方创琳,马海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新区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7):4-9. [2] 方创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2-38. [3] TAN M H,LI X B,LU C H.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arable land loss of the major cities in China in the 1990s [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5,48(9):1492-1500. [4] 吕晓,黄贤金,赵雲泰.不同视角下建设用地扩张效率的对比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7):148-154. [5] 陈逸,黄贤金,陈志刚,等.中国各省域建设用地开发空间均衡度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12):1424-1429. [6] GONG J Z,LIU Y S,CHEN W L.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development using a matter-element model:A case study in Zengcheng,Guangzhou,China[J].Land Use Policy,2012,29(2):464-472. [7] 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4(8):37-42,155. [8] 王昱,丁四保,卢艳丽.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现状、矛盾与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2(4):11-16. [9] LIU J Y,ZHANG Q,HU Y F.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urban expansion from late 20th to early 21st centur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2,22(1):1-14. [10] 唐常春.快速工业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多维演进分析——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1):82-88. [11] 叶玉瑶,张虹鸥,刘凯,等.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工业化的耦合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4):85-90. [12] 高金龙,陈江龙,袁丰,等.南京市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功能演化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4,33(10):1892-1907. [13] FAN J,LI P X.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5):515-531. [14] 陈雯,孙伟,赵海霞.区域发展的空间失衡模式与状态评估——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10):1209-1217. [15] 陈雯.空间均衡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6] 唐常春,樊杰,陈小良.基于地域功能的土地利用协调研究——以长株潭生态绿心暮云镇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25-35. [17] 吕晓,黄贤金,钟太洋,等.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的时间均衡态势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5):236-243. [18]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1047-1054. [19] 吕晓.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的时空均衡分析及管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0] 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195-203. [21] WANG Z B,FANG C L,CHENG S W,et al.Evolu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economic system and early-warn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23(1):147-162. [22] 李志军,刘海燕,刘继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平衡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6):839-846. [23] 徐雁南.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与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Spa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t County Scale:A Case Study of To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LYU Xiao1,2,HUANG Xian-jin2 (1.CollegeofGeographyandTourism,QufuNormalUniversity,Rizhao276826;2.SchoolofGeographicandOceanographic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spatial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C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economic growth.Firstly,the definitions of spatial equilibrium of CLE were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and an integration model was built up.Furthermore,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ok To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for an example,and its spatial equilibrium state of CLE during 1986-2011 was analyzed.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1)Town-scale′s space imbalance index showed an fluctuated uptick which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E in Tongzhou and environment resources endowment,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as in a weak spatial coupling state.2) The range,ratio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te(PRD) showed a wavelike promoting which indicated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of PRD in Tongzhou were increased and polarization had been more severe.3) Based Spearman Order Correlation analysis,the negatively correlation was displayed between CLE and increasing in PRD;and fitting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with the weakening of spatial conformity of CLE ,the PRD increased before falling.In a whole,the spatial equilibrium situation of CLE in Tongzhou is not optimistic viewed in two aspects of CLE spatial conformity,and positive impact on PRD spatial equality of CLE.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spatial equilibrium;spatial conformity;regional per capit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te;Tongzhou in Jiangsu 2015-03-04; 2015-06-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85);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QD2012005) 吕晓(1984-),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通讯作者E-mail:hxj369@nju.edu.cn 10.3969/j.issn.1672-0504.2015.05.012 F301 A 1672-0504(2015)05-0053-073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