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恰当的对话话题

2015-06-05 19:39苏敏红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师生对话平等

苏敏红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必须是平等的。作为师生对话的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适时地指导、帮助、评价,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会对话,去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师生对话;平等;话题的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96-02

一、案例分析

1、案例《柳叶儿》

师:读完课文,请你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读出了苦。

生:我读出了乐。

老师继续问:那么先讲苦还是乐呢?

很多学生响应说:“先说苦。”

而老师却说:“我们还是先说乐吧。”

然后出示幻灯:“二读,说说少年的快乐”。之后的幻灯是:“三读,说说成人眼中的苦涩。”

【剖析】显然,这里老师问学生先说苦还是乐所得到的回答,并非原先所预设好的想要的答案,先说乐再说苦本来就是已经预设好的教学程序,而此一问显得根本毫无意义,多此一举,反而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不受采纳会有挫败感。

2、案例:《愚公移山》

在分析愚公人物形象后,老师问:“你觉得愚公到底应不应该移山呢?”

生:他的做法虽然很愚昧,但是却足以证明了他的毅力以及勇敢。他敢于尝试别人想都不敢想的问题,本质上也是一种思维的创新、开拓。

生:先暂且不说他的结果,移山有意义吗?毫无意义的事情只等于是浪费时间、精力,倒不如干些实际和有意义的事。

生:不该,跟一个人去闹革命没两样。

生: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利弊的,山是移走了,但他根本没想过没有山的后果。

生:虽然他有很强的意志力,但他这么做只会生灵涂炭。对一些人和小动物是一种灾难,再说他违反了自然规律。

生:该!因为他不移动山,就没有人来把移山这种想法变成现实。他以及他周围的人就只有继续绕远路,继续浪费时间。

生:倘若他是个有文治思想的人,可以去思考,想出一种简便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面前的问题。比如他不移山,他可以动员大家发展本地经济,吸引外来人来这里,然后人一多,自然那时的领袖就会考虑交通的问题。

【剖析】小辩手们唇枪舌剑,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真可谓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但试问,这样的争论到底想给学生什么呢?表面上看起来对话热热闹闹,但实质上显然游离于文本主旨与教学目标之外,是一种无谓的争论。这种无谓争论型对话在当前的课堂中屡见不鲜,究其深层原因,是教师对“对话教学”理念理解的偏差,误认为“争辨”即“对话”。

3、案例《父母的心》

在本课尾声,作为课文拓展,老师问:“他们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今后他们的生活会怎样呢?”

生:我想,他们这么贫困还要养这么多孩子,肯定会很艰难,甚至真的会饿死。

生:也许,他们会又遇到好心人,父母找到工作,养大孩子,孩子们也各个都有出息。

生:我想,父母拿着那个贵妇人给的钱,去做生意,后来发了大财,也成了富翁。

【剖析】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顺手将问题抛向学生,看似生成了一段充满学生多元感悟与个性体验的“精彩”对话。小说的结尾原本就是给人很多遐想,但小说的重点并不在此,而是父母矛盾纠结中深深的爱子之心。教师不假思索地选择这一话题,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脱离了文本的重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教师对“尊重、平等”理念的误读,尊重异化为一味地迎合,平等异化为引领的缺失。

由以上三个案例发现,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师生对话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的前提首先是平等,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关系民主了、平等了、信任了,才能无障碍交流、愉快地沟通。对话是师生的平等互动。但是也不能为了追求平等,把课堂全部都让给学生,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畅所欲言,应该要让对话进行双向沟通,达一定的目的。

作为师生对话的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对话理念和良好的组织对话的管理能力技能。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适时地指导、帮助、评价,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会对话,去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的对话,一般总是围绕“话题”展开。话题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巧妙,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只有恰当的巧妙的话题,才能启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热情。因此如何确定话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话题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二、“话题”的选择

1、抓住主旨,设置话题

教师在课前要与文本进行深入的、直达心灵的对话。抛开一切所谓教参、课件等资料,反复细读文本,读出情理、趣味。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最大魅力就在于“情”与“美”,而这种“情”与“美”的内涵却会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读者,甚至不同的阅读情绪、阅读心境等因素而呈现出多元的、广博的审美空间。教师必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真实的、独特的感受,以便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旨。

为了避免一问一答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对话,使对话具备一种逐步深入的过程性,教师应根据文本的主旨,抓住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深入钻研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话题,以较高的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对话的切人点。

这类话题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我就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依次讨论:哪来的三颗枸杞豆?代表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给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感受三叔悔恨的一生和他对我的期望。

(2)从课文的中心思想入手。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我学习程红兵老师的教学设计,另辟蹊径,没有从整理小说的情节或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而是把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切入口,一下子激发起学生解读文本、参与对话的热情。

(3)从课文中可以激起争议之处入手。

例如:在教学《社戏》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找作者自己对去看社戏这件往事的评价,即文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然后请学生讨论豆是否真的好吃,戏是否真的好看,学生的意见不一,争议也引发他们去细读文本,找出依据。

“主话题”的设计能破除阅读教学中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是激活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

2、关注细节,探寻话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矛盾处”、“模糊处”等一些细微之处。这些细微往往是体味情感,启迪思维的话题孕育处。而正因为其细微,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情感与思维的“生发点”,设计一个或多个富有启发性的话题来激活对话。

例如,在教学泰格特的小说《窗》一课时,文中写到“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和“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两句中都提到一个词“照例”,联系学过的鲁迅《社戏》一文中“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中也用到“照例”一词,我让学生来揣摩一下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经过讨论,可以想象那位近窗病人的用心良苦,而那位远窗病人每天听着同样的故事时心理的期盼和纠结,正是这种想占有美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进而变得自私自嫉妒,私欲逐渐膨胀而最终导致悲剧。

3、课堂生成,捕捉话题

课堂生成具有即时性、动态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关注课堂生成,是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需要。但教师必须意识到,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不少生成是无效的,对教学起阻滞作用的。教师的智慧恰恰在于凭借自身的教学底蕴及时进行教学诊断,及时捕捉课堂中的有效话题,并灵活地对话题进行转化、提炼、加工,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提高捕捉、取舍话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内功”,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总之,只有明确教学对话的重要意义,掌握提高组织有效对话的技能,提高对话的有效性,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师生对话平等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高效对话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