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2015-06-05 03:12:18孙星星刘喜军娄春华张学全
精细石油化工 2015年3期
关键词:核壳乳胶乳液

孙星星,刘喜军,2,于 野,娄春华,2,张学全

(1.齐齐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2.黑龙江省教育厅复合改性材料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 长春130022)

间同立构聚苯乙烯(sPS)作为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工程塑料,由于其分子链刚性大,结晶能力强,导致材料脆性较大,其抗弯曲、抗冲击强度较低,因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核壳乳胶粒子不仅可以涂膜[1],还可用来增韧某些脆性材料[2-6],因此笔者根据需要对核壳乳胶粒子结构[7-10]进行设计,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无规立构聚苯乙烯(PBA-aPS)核壳乳胶粒子,考虑到核壳乳胶粒子与sPS的相容性问题,实验以PBA为核、aPS为壳制备软核硬壳型核壳乳胶粒子,从而达到增韧改性sPS的目的。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丙烯酸丁酯 (BA),分析纯,吉林市三鼎化工有限公司;苯乙烯 (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分析纯,南京华浦化工有限公司;过硫酸钾 (KPS),分析纯,天津市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化学纯,浙江永嘉精细化工二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化学纯,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二乙烯基苯 (DVB),化学纯,美国奥德里奇公司;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ALMA),分析纯,抚顺安信化学有限公司;;二甲苯 (DMA),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厂。

1.2 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

1)PBA核乳胶粒子的制备:选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首先将0.2g SDS、0.2g OP-10、0.1g KPS、35g BA、1mL DVB加入盛有15mL去离子水的三颈瓶中,室温搅拌预乳化0.5 h,得到核单体预乳化液。在配有搅拌桨、温度计、回流冷凝器和N2入口的250mL四颈瓶中加入70mL去离子水,通入氮气排除氧气,加入0.1 g KPS,待搅拌均匀,以适当速度滴加核单体预乳化液,在核单体预乳化液滴至一半时,加入1mL接枝剂ALMA于核单体预乳化液中,搅拌均匀后继续滴加,控制核单体预乳化液2h滴完,控温80℃继续反应2.0h,得到PBA核乳液。

2)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将0.225 g SDS、0.225g OP-10、0.175g KPS、15g St、1 mL DVB加入盛有40mL去离子水的三颈瓶中,首先超声乳化5min,然后再搅拌30min,得到壳单体预乳化液。加入0.2g KPS于核乳液中,待搅拌均匀,采用10%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核乳液pH值至9.0左右,然后以一定速度向PBA核乳液滴加壳单体预乳化液,控制3~4h滴完,在氮气保护下控温80℃继续反应3h,得到PBA-aPS核壳乳胶粒子。

1.3 测试与表征

采用重量法测量单体转化率和乳胶粒子凝胶含量;采用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LS8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乳胶粒子尺寸及其分布;采用美国PE公司Spectrum-one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核壳乳胶粒子的化学组成(KBr混合压片法);采用德国耐驰公司204F1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核壳乳胶粒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称取5~10mg处理后的试样放入坩埚并密封,在氮气环境下以10℃/min由室温升至200℃,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以便消除热历史,再以10℃/min由-70℃升至200℃,记录DSC曲线;采用美国TA公司Q5000IR型热重分析仪分析核壳乳胶粒子的耐热性能,在氮气环境下以10℃/min由室温升至600℃,记录TG、DTG曲线;采用日本日立公司H-765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JSM-7401F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核壳乳胶粒子形态以及核壳乳胶粒子粉末形貌、核壳乳胶粒子在sPS基体中的分散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St转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很多[11],如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缓冲剂、反应温度、搅拌强度[12]等,这些因素同样也会影响单体的转化率。PBA核乳液的制备工艺已经很完善,核单体BA转化率高达96.01%[13],但壳单体St的转化率一直不高,本实验从St纯化方式、引发剂添加方式以及聚合反应条件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2.1.1 St纯化方式

St反应活性高,为了防止St自聚,St试剂中均添加一定量的阻聚剂。从图1可以看出,经减压蒸馏的St转化率并不高,反应4h只达到81.40%;经20%NaOH水溶液洗涤后减压蒸馏的St转化率明显提高,反应4h达到87.75%。这说明仅仅通过减压蒸馏不能将阻聚剂完全除去,而经过碱洗后减压蒸馏,由于阻聚剂溶解于NaOH水溶液中,通过萃取分离、减压蒸馏,阻聚剂被完全除掉,St纯度明显提高,因此聚合时St转化率显著增加;此外当反应时间超过2.5h后,St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没有明显的提高。

图1 纯化对St转化率的影响

2.1.2 引发剂添加方式

单体转化率与引发剂种类和用量以及添加方式有关,本文在壳层aPS制备阶段选用0.375g KPS为引发剂,添加方式分为一次添加、二次添加和反应2h后补加3种。由图2可以得出,3种添加方式,反应4h后St最终转化率均达到87%以上。相对前两种添加方式,采用反应2h后补加方式,St转化率略有提高,这是由于80℃下KPS的半衰期约为2h,补加引发剂会加速St后期反应速率。采用一次添加方式,St后期反应速率降低太多,St转化率无法保证;采用反应2h后补加方式,St后期反应速率加大,不利于乳液的稳定和乳胶粒子的分散;采用二次添加方式,反应3h后St转化率趋于稳定,达到87%以上,此时乳液稳定性较好。

图2 引发剂添加方式对St转化率的影响

2.1.3 聚合反应条件

实验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以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与壳单体质量比)、核乳液pH值、乳化剂用量(与壳单体质量比)为因素,以St转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四种因素对聚合体系的影响,正交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对正交实验数据进行直观分析计算得到均值(T1j~T2j)和极差值(Rj),结果见表2。根据表2可以看出:四种因素对St转化率影响的大小次序为: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核乳液pH。通过正交试验希望得到高St转化率的聚合工艺,同时聚合体系具有高稳定性。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St最佳聚合工艺为:乳化剂用量为壳单体的3%,引发剂用量为壳单体的2.5%,核乳液pH值为9,聚合温度为80℃,此时St转化率可达到85.28%。

表1 正交实验数据

表2 正交实验直观分析表

2.2 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的表征

2.2.1 核壳乳胶粒子尺寸及分布

采用分阶段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PBA-aPS核壳乳胶粒子,首先制备尺寸适当且适度交联的PBA核乳胶粒子;然后在已制得的PBA核乳胶粒子上包覆适度交联的壳层aPS。由图3可知,PBA核乳胶粒子尺寸分布在220~480nm,平均尺寸为290nm,分布较窄;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尺寸分布在230~530nm,平均尺寸为340 nm,分布较窄。由于PBA核乳胶粒子为微交联的橡胶弹性体,壳单体St钻入PBA核乳胶粒子内部形成反相核壳结构的阻力增大。由图3可知,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尺寸的增加是由于壳单体St的聚合主要发生在PBA核乳胶粒子上的缘故,说明实验成功制备了PBA-aPS核壳结构乳胶粒子。

图3 乳胶粒子尺寸分布

2.2.2 乳液固含量及凝胶含量

表3是乳液的固含量及凝胶含量。从表3可知:PBA核及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的实际固含量均接近理论值,且凝胶含量都高于97%以上,说明核单体BA、壳单体St的转化率均较高,并且PBA核和aPS壳均为微交联体。

表3 乳液固含量及凝胶含量

2.2.3 核壳乳胶粒子的化学组成

图4是乳胶粒子的红外光谱。由图4可知:3 437.69cm-1和1 727.87cm-1为酯基的特征吸收峰,说明试样1、2、4含有聚丙烯酸丁酯。841.22cm-1为苯环对位双取代的特征吸收峰(见图4曲线2和4),说明DVB确实参与了聚合反应,在乳胶粒子中起交联作用。1602.28cm-1为苯环的特征吸收峰,758.59cm-1为苯环单取代的特征吸收峰,说明试样3、4含有聚苯乙烯。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以微交联的PBA为核、微交联的aPS为壳的核壳乳胶粒子。

图4 乳胶粒子的红外光谱1—PBA;2—PBA(含DVB、ALMA);3—aPS;4—PBA-aPS

2.2.4 核壳乳胶粒子的玻璃化转变

图5是乳胶粒子的DSC曲线。由图5可见:PBA核乳胶粒子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大约在-37.5℃。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却有两个玻璃化转变,第一个为PBA核的玻璃化转变,大约在-35.2℃,相对于纯PBA核乳胶粒子有所提高。这是由于微交联的壳层聚合物aPS包裹在PBA核乳胶粒子上,并且PBA核芯与aPS间存在化学连接,因为在PBA核乳胶粒子制备过程中引入了接枝剂ALMA,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BA分子链段的运动,致使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第二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大约在124.0℃,这是壳层aP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2.2.5 核壳乳胶粒子的形态结构

图6是乳胶粒子TEM照片。

从图6可以看出:PBA核乳胶粒子呈现明显的圆球状,粒子平均尺寸为290nm,粒子尺寸分布均匀,粒子分散性较好,仅有少量粒子存在粘连;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黑色为PBA核芯,灰色为aPS壳层),说明aPS已成功包裹在PBA核粒子表面。PBA-aPS核壳乳胶粒子也呈球形,粒子平均尺寸为340nm,粒子尺寸分布较宽,粒子分散性较差,大量乳胶粒子发生粘连,这可能会影响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在sPS基体中的均匀分散以及对sPS的增韧改性效果。

2.3 PBA-aPS核壳乳胶粒子性能

2.3.1 分散性

图7是核壳乳胶粒子TEM照片。由图7可见:采用PBA-sPS核壳乳胶粒子增韧改性sPS,核壳乳胶粒子的分散性十分重要,但在制备PBA-sPS核壳乳胶粒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乳胶粒子粘连现象,类似情况同样出现在PDMS-aPS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过程中(a),这可能与核(壳)层聚合物的亲水性、交联剂的使用、壳层对核芯的包覆程度以及制备工艺条件等有关。(b)中,PBA核乳胶粒子的粘连现象完全消失。出料温度较高时(60℃),乳胶粒子表面的引发、聚合可能仍然在进行,由于出料后搅拌停止,相邻乳胶粒子间由于后续聚合反应产生彼此粘连;出料温度降低(20℃),引发剂的活性明显降低,乳胶粒子表面的后续聚合反应停止,即使出料后搅拌停止乳胶粒子也不会发生彼此粘连现象。(c)中,壳单体的聚合反应发生在PBA核乳胶粒子表面,但不能完全包裹PBA核乳胶粒子,并且壳单体自聚情况较严重,加之出料温度较高,导致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粘连现象加剧。(d)中,仍发现有部分壳单体自聚,但PBA-aPS核壳乳胶粒子间粘连情况有所改善,说明降低出料温度对解决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粘连问题同样有效。(e)相对于(c)和(d),乳胶粒子粘连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并且DVB的使用有利于核壳结构的形成和稳定。对照图6(b)和图7(a)发现,PBA-PMMA核壳乳胶粒子的分散性明显提高。由于aPS的亲水性较差,aPS钻入PBA核乳胶粒子内部的倾向性较大,PBA核乳胶粒子被完全包覆较困难。另外,壳单体St能够溶解aPS,由于壳单体St不能100%聚合,因此aPS壳层具有一定粘性,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乳胶粒子间发生粘连;壳单体MMA与St性质不同,PBA-PMMA核壳乳胶粒子就不存在粘连问题(f)。

图7 核壳乳胶粒子TEM照片a—PDMS-aPS(60℃出料);b—PBA(20℃出料);c—PBA-aPS(无DVB,60℃出料);d—PBA-aPS(无DVB,20℃出料);e—PBA-aPS(20℃出料);f—PBA-PMMA(60℃出料)

2.3.2 耐热性

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经乙醇、二甲苯萃取后进行热重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的分解温度在300~450℃,5%分解温度324℃,最大分解速率温度为393℃,说明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的耐热性较好。sPS熔融温度在270~280℃,sPS的加工温度为280℃,因此PBA-aPS核壳乳胶粒子作为sPS的增韧改性剂是完全可行的。

图8 核壳粒子的TG和DTG曲线

2.3.3 在sPS基体中的分散性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PBA-aPS核壳乳胶粒子,乳液经破乳、过滤、洗涤、干燥的步骤得到粉末状产物,由图9可以看出: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彼此堆砌在一起,但粒子形状并没有发生改变仍呈圆球状,粒子平均尺寸为340nm,分布比较均一。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的堆砌并不影响其在sPS基体中的分散,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在sPS基体中分散均匀,没有出现粒子粘连的情况,且尺寸大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PBA-aPS核壳粒子的加工性能较好,采用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增韧改性sPS是完全可行的。

图9 核壳乳胶粒子及其共混物的SEM照片a—PBA-aPS;b—sPS/PBA-aPS

3 结 论

a.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PBA-aPS核壳乳胶粒子,通过工艺优化,St转化率可达85%以上,乳液能够长期稳定存放。

b.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呈圆球状,尺寸在340nm左右,分布比较均一。PBA-aPS核壳乳胶粒子的核芯和壳层均为轻度交联体,并且通过化学链接形成一个整体,二者的玻璃化温度受到一定影响。

c.PBA-aPS核壳乳胶粒子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分散性,PBA-aPS核壳乳胶粒子与sPS基体相容性良好,在sPS基体中分散均匀,完全适用于增韧改性sPS。

[1] 徐楠,李甜,刘亚康.苯乙烯/丙烯酸酯核壳乳液作为亲水性涂料的基础研究[J].涂料工业,2006,36(4):32-35.

[2] 范宏,王建黎.PBA/PMMA型核壳弹性粒子增韧环氧树脂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17(1):121-124.

[3] Park JoonYong.Syndiotactic polystyrene copolymer resin composition having macromonomer for improving impact strength:US 20010766483[P].2001-09-27.

[4] Deng Yunjiao,Gao Guanghui,Liu Zhenguo,et al.Cotoughened polystyrene by submicrometer-sized core-shell rubber particles and micrometer-sized salami rubber particles[J].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3,52:5079-5084.

[5] 曹青华,孙洪秀,纪清林.邻甲酚醛环氧树脂/核壳粒子共混物的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1,39(9):9-12.

[6] 张凯,曾敏,雷毅.核壳高分子微球的制备[J].材料导报,2002,16(6):74-75.

[7] Chen Bo,Deng Jianping,Liu Xiaoqing,et al.Novel category of optically active core/shell nanoparticles:The core consisting of a helical-substituted polyacetylene and the shell consisting of a vinyl polymer[J].Macromolecules,2010,43(7):3177-3182.

[8] Aguiar A,Gonzalez-Villegas S,Rabelero M,et al.Coreshell polymers with improv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prepared by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J].Macromolecules,1999,32(20):6767-6771.

[9] Lee JungMin,Lee DongGyu,Lee SunJong,et al.One-step synthetic route for conducting core-shell poly(styrene/pyrrole)nanoparticles[J].Macromolecules,2009,42(13):4511-4519.

[10] 傅和青,张亚,黄洪.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J].涂料工业,2003,33(12):184-186.

[11] 卢志敏,李国明.常规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J].上海涂料,2005,42(12):23-29.

[12] 刘艳萍.表层功能化PBA-PMMA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及表征(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核壳乳胶乳液
洗乳胶枕 先浸泡后按压
四步挑选乳胶枕
核壳型量子点(ME)4@(ME)28(M=Cd/Zn,E=Se/S)核壳间相互作用研究
如何选购保养乳胶枕
益寿宝典(2017年11期)2017-02-26 18:38:12
核壳型含氟硅丙烯酸酯无皂拒水剂的合成及应用
β-胡萝卜素微乳液的体外抗氧化性初探
中国果菜(2016年9期)2016-03-01 01:28:39
双掺杂核壳结构ZnS:Mn@ZnS:Cu量子点的水热法合成及其光致发光性能
3种微生物脱硫废乳胶及其填充天然橡胶的性能对比
橡胶工业(2015年9期)2015-08-29 06:40:16
微乳液在工业洗涤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微乳液结构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