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绮文 陈锦艳 朱晓梅 刘 诗 黄建华 张 婷
(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广东广州510095)
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
林绮文 陈锦艳 朱晓梅 刘 诗 黄建华 张 婷
(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广东广州510095)
目的探讨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方法选取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498名,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分别检测外周血常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外周血小板计数与第一次机采前、正常参考范围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外周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但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的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的比例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大血小板比例下降,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结论相隔两周捐献一定量的机采血小板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血小板指标,对献血者并无显著不利影响。
捐献机采血小板;外周血常规;外周血小板
血小板在凝血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机采的血小板制品血小板浓度高、白细胞含量较少、临床治疗的效果较好,在临床被广泛应用。相比捐献全血的献血者,通过机采血小板捐献的消耗时间较长,也受到设备及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要求献血者有较好的身体条件和较高的觉悟。在捐献了较多的血小板后,献血者的外周血血小板含量会有一定的下降,献血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在机采后恢复状况受到关注。由于血小板的来源只能是捐献者,因此在相隔两周捐献血小板是否会对机体造成影响,受到献血者和采血机构的关注[1-2]。本研究观察498例多次相隔两周机采血小板的捐献者外周血血常规变化情况,现作如下报道。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本站自愿通过捐献机捐献血小板者498名,其中男396例,女102例,平均年龄(36.7±8.2)岁。每次的间隔时间为2周,在每次献血小板前均严格按照捐献者关于健康检查的相关要求,对通过机采血小板者进行一些规定的指标体检。可进行血小板采集的标准:(1)经体检后合格;(2)捐献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50×109/L(正常人群的血小板数为(100~300)×109/L)。(3)红细胞压积≥0.36。同时获得较高质量的检验结果,通过采集献血者肘静脉进行检测血小板数[3-4]。
1.2 仪器及试剂采用全自动的血细胞分离机(Trima accel)及配套的封闭性耗材采集血小板,每次机采1~2单位血小板。全自动的血细胞分析仪为日本Sysmes,型号:KX-21N。
1.3 测定指标血小板数(PLT),血小板的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的比例(P-LCR),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的含量(Hb),红细胞的分布宽度(RDWCV)。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小板的变化PLT最后一次采集与第一次采集及正常值的均数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和P-LCR最后一次采集与第一次采集、正常值的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献血者的外周血小板变化
2.2 外周其他血细胞的变化WBC、RBC和Hb最后一次采集与第一次采集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无意义(P>0.05),RDW-CV最后一次采集与第一次采集,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献血者外周其他血细胞变化
本研究显示,经过相隔两周机采血小板的捐献者,其最后一次采血前的外周PLT与第一次采血前的外周PLT及正常值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未引起捐献者外周的PLT降低。国内骆海燕等人做了一项对献血者在连续机采血小板量2 U,并采取跟踪调查方式,在30 d后献血者的PLT大致恢复到原来水平[5]。本研究显示多次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最后一次采血前的外周血MPV、PDW及P-LCR与第一次采血前的正常均值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P-LCR下降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发现,在相隔两周进行多次捐献血小板,捐献者的外周血RBC、Hb及WBC无显著变化,但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增宽,这可能由于每次采集血小板都需献血者进行血样的检测。采集血小板完毕,其采血管道系统中可滞留部分红细胞,体内丢失红细胞可刺激骨髓进行造血,但新生的红细胞有较大的体积,以致出现红细胞大小不均,RDW-CV增宽。由于铁、叶酸和蛋白质为造血主要原料,献血者频繁捐献机采血小板、经常有红细胞的丢失,因此多次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捐献者是否可以导致铁缺乏,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有报道在单次捐献1~2 U血小板前后,同时也采集了献者的血浆,导致血液浓缩,RBC和HCT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HCT平均上升,每单位体积的RBC也增加。本研究旨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前,对献血者检测外周血PLT,所以本研究与该报道结论并不相矛盾[6-8]。
献血者在捐献血小板前检测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可保证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和对献血者的安全有较大意义。血细胞分析仪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检测结果偏移,发生较大的偏差,需隔一段时间对仪器进行比对,以更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下降,要维修仪器。仪器使用的时间延长以致仪器的灵敏度变化等,则需重新校正,才能保证血细胞分析仪较准确的检测结果[9-10]。
综上所述,多次相隔两周采集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的血常规无显著变化,红细胞分布的宽度及血小板增加,提示通过捐献血小板可刺激骨髓造血,而对献血者机体没有明显的影响。血小板的大细胞比例及血小板的平均体积降低,是否对人体有不良影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1]张宏,叶小演,孙凤杰,等.影响献血者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因素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88-289.
[2]曹维娟,蒋靓,沈湘君,等.献血者血液指标与MCS+血细胞分离机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关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4,20(1):144-144,171.
[3]殷国美,沈卓岚,王拥军,等.血小板成分献血者献血前后血小板功能状况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4):547-548.
[4]聂华,郝世勇.襄樊市固定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现况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1):71-72.
[5]骆海燕,方放,冯彩虹,等.2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选择方法[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7):573-574.
[6]张彦,黄平平,李尚珠,等.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铁蛋白在四种血液病演变中的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6): 585-588.
[7]葛健民,赵宏祥,黄宏亮,等.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数恢复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8):685-686.
[8]孙琼芝.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4):427-428.
[9]姚书克,庞萌萌.血小板在两台仪器上比对方法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1178-1179.
[10]隋明兰.血小板凝集对仪器法相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干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68-69.
[11]朱丽莎,王凤玲,冉训,等.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的实验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8):35-36.
R457.1
B
1004-7115(2015)07-0807-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5.07.034
2015-02-17)
林绮文(1982-),女,广东广州人,硕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机采血小板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