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莎
摘 要: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载体的选择为切入点,审视教学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对小学数学教学载体的选择、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载体;知识联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13-02
在教学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因素使状况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些因素可称为教学载体。本文讨论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是能有助于达成培养儿童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的教学总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兴趣的,存在于各种不同形式或状态的承载信息的载体,都可以认为它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载体。
一、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师教育主要围绕教材和考试,教师对学生少有引导和启发,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的厄运不幸早早地降临在小学儿童身上。单一载体承载大量信息加之试题本身的繁杂性,扼杀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吞噬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文献,教改以来教学成效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教育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在做出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教育工作、教育事业、教育过程更加科学化。诚然,在教学载体的选择上,是重要的技术性环节。
二、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选择教学载体时较普遍的是围绕教材和课标展开的,也有部分围绕生活和实践的,这些都是教师把握数学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重点。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表示的那样,人们对同一概念的把握程度具有差异性,在千千万万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载体的选择、运用、把握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具体来说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1、知识分割,缺乏联结
教学不能仅使用单一载体的方式来呈现知识使学生感受领悟,必须在多种工具或材料共同作用下才能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如:当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呈现时,其本身不单是作为指导学习的教材了,还包含有教材里面的知识内容、教材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提示的延伸知识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在对教材解读上较普遍的只注意到了知识表象的传授,而忽略了课程标准规定知识的产生背景、生活运用、数学思想等,原本作为一体的知识链被分割,未能产生联结。
2、与教学目标不符
中国教育存在问题是无可厚非的,值得反思。当以考试作为检测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时,当学校或班级间以试题进行竞赛时,有无必要学习更超前的知识,该学段是什么教学目标等都被划出了考虑范围,这时教学载体的选择就显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3、与儿童的心理发展认知不相适应
教师在教学中试图做出创新,借助网络,选择教学载体,优化教学现状,本来是值得鼓励和高兴的,但却很容易出现盲目学习借鉴,忽略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问题。教学载体可以有书面、口头、动作、图像、影音等形式,儿童的在1-3年级主要是直观思维的,故其对书面、动作、图像等载体形式承载的知识的是更感兴趣和更易理解的。
三、导致问题的因素
影响教学载体选择和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但导致以上问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教学方式借鉴时“只学其表,未修其内”
课改后,先进的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大胆创新,出现了众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然而面对这些庞大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载体承载的信息量如何被有效获取成为一个难题。教师在借鉴时,基本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决定,就很有可能片面化,或者说是未了解其实质。
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成长的家庭背景、环境不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期望也是不同的。参考埃里克森的理论阐释的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中的发展任务和面临的发展危机,从0-12岁之间主要是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经历不同发展也不同,而后儿童作为学生的角色在学校的表现、思维也不同。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在对教学载体的选择上,载体承载的信息不宜偏难,例如在数的认识、图形认知等教学上允许存在差异,但同时也要适应大多数孩子的认知规律,并与小学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相适应。
四、解决方案
经过仔细思考,列举以下三种解决方案:
1、教师队伍“一帮一”
困难学生可以指定同学“一帮一”辅导,同样,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可以成为被帮扶对象,与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结成帮扶组,这里的“一帮一”并不是单纯的指一名老师帮助另一名老师,而是指平常主要是一名老师帮助一名老师,在季度或月末的时候可以召开老师交流研讨会,各年级组的老师以教学组等形式一起相互交流、学习。现在有部分学校已实行有集体备课的机制,但这样的直接集体的活动可能会导致老师对集体的依赖性,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这里构想的教师队伍“一帮一”可以使老师们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疑惑、获得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老师获得技能提升。
2、教师教学载体选择趋于生活化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认知习惯主要是直观思维,并经历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一认知习惯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的使所讲授的知识贴近儿童的生活、认知习惯,并尽可能的使所教授的信息能够帮助儿童在生活中进行触摸、感知和运用。
3、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运用包含鼓励、肯定等积极向上信息的载体
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存在感,获得成功的体验等,这对孩子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陪伴儿童度过了大半个童年,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如果使儿童的童年里既有童年的乐趣又有数学的乐趣是值得数学老师为此做出努力的。承载积极信息的载体可以是肯定的评价性语言,也可以是使儿童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也可以是一次游戏,更可以是一次对话,只要用真心和爱心关注、关爱学生,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也就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谓了。
参考文献:
[1] 曹志国.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有效改编[J].教学与管理,2014(17):43-45.
[4] 林朝华.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6):58-59.
[5] 马红艳. 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3(3):83.
[7] 施劲松.以问题为载体,促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2(7):51-52.
[12] 张玉兰.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J].现代教师教学研究,20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