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13-0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能使学习目的更明确,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把这种模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效果如何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呢?本文以“用Power Point 2000制作电了画册”一课为例,初探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这是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活动课,课时为两节。学生们已经全部掌握了汉字的输入和上网搜索信息的方法。上课前,先制作好一份电了画册的实例《我的画册》,本课是利用远忐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控制的。完成课程主要按以卜四个环节来完成:
1.创设情景,确立任务
上课前,先利用网络教室的教学广播功能在屏幕中显示如下字样:用Power Point 2000制作电了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课室,就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 Point 2000制作一本电了画册,与《我的画册》一样,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点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2.学习知识,主体探索
利用远程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我的画册》的主要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们,主要内容如下:
(1)启动Power Point 2000,新建一张空白幻灯片;
(2)在“视图”菜单的“工具栏”中选中“绘图”,打开绘图工具栏;
(3)用“矩形”工具画一个透明的长方形作为背景,并选择适当的线型和颜色;
(4)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将这张幻灯片复制三份;
(5)选择“自选图形”,“基本形状”中的心形作为第一张幻灯片的背景,选择适当的填充效果和线型;
(6)用“插入艺术字”添加“我的画册”字样;
(7)用“文本框”制作“咏鹅”等字样;
(8)“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添加图片,并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后面三张的制作方法相似,略。)
(9)超级链接的制作:“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相应的幻灯片;
(10)动画设置:“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调整好“顺序和时间”及“效果”;
(11)切换方式:“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选择“随机”。
(12)介绍Power Point 2000的三种常用视图方式:
幻灯片视图:适合对具体某张幻灯片的内容进行制作和编排。
幻灯片浏览视图:可以看到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还可添加、删除或移动幻灯片。
幻灯片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
3.采集资料,完成作品
让学生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完成电子画册的设计和制作。如果把学习延伸至课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会多种搜索资料的方法,如查阅书籍、报刊、杂忐、上网搜索收集图片和文字等资料。
4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吸取成功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思考与结论
“用Power Point 2000制作电了画册”一课实施后,我发现演示教学的前八个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还限于模仿《我的画册》阶段,少有创新。而超级链接的设置,只有部分学生询问,只好进行个别辅导,也不见有能灵活运用的。至于动画设置、页面切换和视图方式的灵活转换等操作还不见有学生使用。显然,这次活动课进行得不是很成功,是否“任务驱动”不可行?
究其原因,是任务设置不恰当,主要表现在以卜两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们在上这次活动课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要在两节课以内熟练掌握这种功能强大的软件是不可能的。原本在设计这次活动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本想只让学生掌握如何插入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等简单操作,但又觉得仪仪学会这几种操作不足以体现Power Point这种软件的特色,于是在设计《我的画册》作为教学实例时,包含了超级链接、动画效果和页面切换效果,这些都使得教学难度加大。若要使教学效果明显,就要把一个软件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都要恰当地设置一个小任务。
其次,这个软件距离学生们的实际需要较远,这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是让教师们来学习这个软件,就会比较容易上于,因为这种软件简单易学,是用来制作课件的最好用的工具。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总结出,在网络环境卜,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