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理论在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02 12:20:54杨盼盼等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医学心理健康

杨盼盼等

摘 要:研究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在教育课程中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等方法提高其心理弹性,减少学生心理隐患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确定量表的选择,并结合教学互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

关键词:心理弹性 医学 心理健康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b)-0184-02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背景

弹性(resilience)是指随着个人压力与心理危机的日益蔓延而被人们逐渐了解并熟知的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众多的心理学家以及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在早期就已经开始把关注和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心理弹性上来,并且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弹性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的 Rutter曾经说过:“我们要清楚怎样才能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充满自尊和富有效率,这要比过去单纯的研究人们丢弃有生活尊严的原因更有现实意义[1]。”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也是身心健康能够全面发展的阶段。由一个稚嫩的高中生过渡到成人期,这样的阶段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与迷茫,这个过渡期是个黄金期,它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根据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来看,大学生处于成年的早期,所以大学生们的生理比他们的心理更先达到成熟状态,因此就会出现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失衡现象[2]。由于医学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医专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高,并且医生行业是如此的重要,身上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这也就造就了医学生在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因此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弹性理论在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目标

将心理弹性理论应用于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发挥其正性导向作用,是本课题的中心目标。研究心理弹性是能够帮助大学生积极的面对压力,恢復心理平衡的。心理弹性(resilience、resiliency)是人在面对压力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自觉而主动地向他人展现出的个人所具有的优秀个体特征。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是指高校学生在遭遇逆境时,自身能力不受损害并且能够妥善处理达到良好结果的一种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心理弹性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对外部的适应和对内部的协调,主要强调在逆境中的发展。心理状态越健康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越能够以心理弹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弹性的程度越高表明个体的心理越健康。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理健康的单方面需求,而更多的追求心理健康。如今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幸福指数的非常重要指向标。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亦不仅仅依靠他们的学识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更能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适应和工作能力,甚至可以说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学识发展。高校在读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结构,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管理者和优秀的劳动者,是党的教育宗旨和方针对高等院校教育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1.3 研究作用及意义

该课题着手于研究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通过精神卫生学院心理卫生中心的网络平台,创建合理化测评环境,快速掌握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状态。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进课堂等方法确定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因素。以期用更有效的手段与方法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心理弹性、认知弹性,减少医学生心理隐患,达到培养出符合党、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高品质的医学生,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引导作用。

研究在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及团体辅导等方法在新生入学后实施,可以很好地了解新生入校后一定时期内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心理弹性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关系,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医学院校新生的团体心理训练模式。大一新生如今正处于生理及心理的未成熟期,在此阶段对他们实施的干预与辅导,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够总结出一套适合医学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并为高校德育课程改革提供突破口,为医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心理教育辅导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心理弹性(resilience、resiliency)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称为“心理韧性”或是“心理复原力”。在面对压力情境、生理疾病或心理困扰的时候,其中的一些因子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的个体特质或是能力,包括心理弹性,这些特质被称作保护因子(Protective factor)、不易感(Invulncrability)抗压力(Stress sistance)等。1950年心理学家Block第一次提出自我心理弹性(Ego-Resilience)这一个崭新的名词,迄今为止,心理弹性这一问题一直都存在着很多争议,这一名词在心理学界没有统一的观点,只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就目前情况而言,心理弹性的定义在国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流观点:“结果论、特质论、过程论”。而我国对其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一般国外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也只限于儿童或是如经济极度窘迫、患严重的身心疾病、亲人离世、肢体伤残、遭遇地震和战争等重大灾难等等严重应急事件的特殊群体[3]。在国内对resilience有许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韧性、复原力、心理弹性、压弹”等,“心理弹性”则是居于最高的出现频率,国内只有极少一部分的文章是研究心理弹性的。心理弹性是积极发展的心理学概念,对于其的研究旨在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寻找能够促进和发展心理弹性的方法。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的范围不同,心理弹性的时效性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医学生心理弹性因素这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将该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值得我们深入发掘、探讨。

3 心理弹性

3.1 心理弹性的概念的界定

心理弹性rsilience,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始源于美国, 而弹性起初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弹性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即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的一种性质。在生物学中弹性这一词语也曾被利用过,它是用来表明有机体的某些特性或特质,如机体张力、心血管功能、肌肉弹性以及本能适应性等,生理弹性也被看作是生理素质的重要权数[4]。早在2003年我国学者朱森楠对于心理弹性是这样认为的,他将心理弹性的特征分为三点:第一,心理弹性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第二,心理弹性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发挥作用的;第三,心理弹性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

因此朱森楠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当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能激发出潜在的心理特质或是认知能力,从而能够有效的运用内外资源对其进行积极修补和调适机制的过程,来获取朝向正确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4]。”许多学者认可朱森楠的观点恰当的阐述了心理弹性的本质。

3.2 界定心理弹性作用的机制

心理弹性发展的时间较长,而且发展的阶段不同,所以心理弹性在各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的理解,研究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弹性机制从操作意义上定义为具体的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作用。经过国外研究者的多年研究,目前国内外较为一致的结论是:在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因素不仅可以是个体外部的因素,也可以是个体本身的一些特点[5]。

3.3 量表的应用

3.3.1 心理弹性量表

据调查表明,心理弹性量表应用颇为广泛,而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则是在1993年,当时wanglid和Young对适应良好的丧偶老年妇女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心理弹性量表共25个项目,其中包括坚持性、自信心、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自在感和镇定性五个维度[6]。

3.3.2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使用SCL-90症状自評量表反映过去一周内的心理状况,分为五点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等为量表内的九个因子,分数是从1到450分,得分越高代表有心理健康问题就越多,另外,又根据CCMD-3 将总分超过160分的个体筛选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7]。

3.4 心理弹性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要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的渐进方式,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普及,针对严重缺失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要扫除学生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盲点。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多种心理弹性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从而能够真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再利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等方式来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弹性,达到培养出符合党,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高品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Rutter,M.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7,57(3):316-331.

[2]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2-3.

[3] 陈姝羽.大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7-8.

[4] 熊小红.大学新生心理弹性及其对记忆偏向的影响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1:3-4.

[5]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1):89-96.

[6] 朱玉梅.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12-13.

[7] 彭李.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认知偏向特点及心理弹性训练的影响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14-15.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医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18期)2016-06-07 06:16:46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
奥秘(2016年2期)2016-03-23 21: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