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飞 已不再平行的关系

2015-06-02 13:31
艺术汇 2015年2期
关键词:标准信息

细读栗飞《2009》诗集中的一句诗“就是典型的蓝天”,在这里无疑让我揣测到蓝天作为一种标准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蓝天”这个词具备象形的同时又附带一种依据。当“蓝天”具备的象形依据处于模糊的、形容的、修饰的状态时,那它作为“蓝”的标准界线也随之浮动,进而“蓝天”也只会显得相对景观化——“典型”也变得无依据,只作为修辞。这就是栗飞在作品《2009》中设置的模糊尺度和无逻辑的逻辑,如此看来诗只是他作为一种感性初衷的嫁接方式。在栗飞的创作中时刻能看到他对于社会景观中处处具有依据的标准进行体验和间接性拆解。

既然标准随着事物属性的变化呈现出多样性,那么栗飞作品的呈现也同样会随着标准的改变显的很多元,所以他的创作同时涉及行为体验、装置、绘画等不同媒介。生活经验与艺术体验之间的距离是栗飞着重思考的问题,并且他对媒介使用的探讨也成为了拨动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操控物。

提及此关系我们要更好的介入到他的作品《与亚男同学的共同工作》中来谈。栗飞以10元和2013届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的相对标准作为基质,他利用这两个基质之间的平等关系,以时间作为介入值,作品从相对的标准中折射出标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依据所产生的衡量值又在相对数值化的拆解中透露出意识形态与标准之间悖论关系的现象。这也相当于,他这件作品所体现的是人们能承担一个月工资4746元,但是否能承担22分钟10元工资的矛盾现状。栗飞在尽量拉近标准日常经验与自造艺术经验之间距离的同时,他又提取意识形态在日常中体现出的匮乏和滞后。

栗飞的很多作品都试图让标准的理性在作品中表现的更极端化,从而暴露出——如果理性和标准成为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检验基质,那么他作品中的极端化就显现出这种意识形态并不能和这个理性同步的一面。

I ART:例如你的《三十而立》、《和美国人一起度周末》等类似作品,都和日常的时间或经验保持一种很强的平行关系,也就是与社会景观中呈现出的常态保持吻合和遵从,但是其中有“从剥开到微观”的另一种景观的差别和异常现象,同时能看到你在体验这种异常现象,从中产生思考的层面,可不可以针对作品谈谈这种平行关系、体验与思考之间的层面?

栗飞:日常就是此时此地——上至文化,下至社会生态。每个时代面对的信息和境遇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没有比日常更鲜活生动的素材,并且日常集中了大量的普遍经验。取材于“日常”的艺术家有很多。要说有什么不同,我坚持传达方式也彻底的日常和通俗化,把传统艺术中的材料技巧形式等等尽可能的隔离。双向都针对于普遍经验,也就是你说的“平行关系”。另外所谓微观就是局部,局部才容易有触感,我喜欢抓来局部放大,反而宏观容易呈现的空洞匮乏。

I ART:像在作品《和美国人一起渡周末》的时间里,能感觉到你在其中设定了一个时间差的矛盾,从这个出发点来看,你是站在怎样一个能实现日常生活的时间,但里面又有不适(对心理上有抗争的不适应)的视角。

栗飞: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平行的生活在信息的每一个点上,不像以前信息是封闭的,人群间是孤立的。北京时差和纽约刚好12小时,几乎连表都不用调,黑白颠倒的过完一天,小小的对抗一下政策性的关闭和隔离,也调侃一下自己。一个以卵击石的小品,挺简单的。

I ART: 我把你作品中的行为体验或身体体验所到达的程度称之为作品的“重量感”,那你会不会为了达到某种“重量感”对这种体验的目的性和经验、调研有所设定?(或者把怎样一部分交给体验过程中的可能性,并且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可能性和偶发的?)

栗飞:这就是艺术家在完成一个作品时对过程的把控,做作品从动机到完成,中间会延伸出无数枝杈,貌似哪条都是最好的。这时候只能靠理性修剪,最终回到一个相对有力量的表达。做观念艺术尤其如此,一要警惕指涉和表象中间的鸿沟,稍不小心就南辕北辙不知所云。二要面对你说的“不确定性”,把一部分交给“偶发”。通常作品呈现的很简单,但背后要经过很繁琐的论证和推敲。这很头疼。相信很多艺术家有同感。

I ART: 比如在《三十而立》这个作品里,别人的解读和你自身设定的开始,到你想要达到的精神性的东西,在这个过程里对于精神性有怎么样的感受和体会?

栗飞:精神上很简单,去年我儿子出生了,相对不稳定的收入状态让我内心负担沉重,所以就把这种沉重物化出来,让它成为对身体的负重,所谓“心宽体胖”嘛,体重增长了也就预示着压力的解除。但是传达的很失败,就停了。唯一作用就是积累经验,后来背着长城砖参加杭州半野艺舍的驻地项目,同样是负重,细节就做的比较完整。

过程就是成天背着沙袋,很多惯性的生活项目就不得不做出改变,比如没法游泳踢球等等,万一路遇抢劫也跑不快,更要命的是,我目前的收入很大部分依赖于商业油画和设计,去谈客户人家以为遇到了神经病。

至于自身设定,就是让作品反过来对自己的生活惯性进行干扰,这比倾诉感情重要的多。我觉得生活在惯性里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无论目标是多么的高大上,都会让人生变得机械麻木没有质量。所以就以作品的方式设定障碍,把长线的目的拆解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人生。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在进行,我把它们统一命题为“愚公搬砖”。

I ART: 《和亚男同学的工作日志》这件作品很符合正常的网络信息时代应聘的模式、方式、合理性,但在这正常的过程里看似你又设定了很多的障碍,这些障碍是在消解某些更合理性的东西,以至于对合理性产生怀疑,这是我对此作品的解读,那针对此方面你是如何看待的?

栗飞:这个是我参加的一个实验艺术项目,叫《十元计划》——主办方命题以十元(左右)的低成本做一件作品。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十元”上,我从百度搜到中新网公布的一个数据:在北京,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初始工资是4746元。出于对官媒的一贯怀疑态度,我决定把它拎出来放大,我用4746元除去双休日和八小时工作制,得出每22分钟薪酬为10元。然后从网上发帖招聘,注明工作时长和薪酬,但是应聘程序从发简历到签合同一应俱全,包括怎样通过电子邮件签署法律有效合同我都咨询过律师。老实说我不确定能否招聘成功。后来事实证明成功了,我预期的荒诞性也就达到了。

I ART: 这个作品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实施,但你设定了障碍,同时又在正常的程序里完成。在这里你感觉到从障碍又回到普遍里面,你会获得与之前考虑的怀疑相比有什么新的认识?

栗飞:障碍有两个,一是复杂的程序和微薄薪酬的反差,二是我的工作要求是“在知道的网站上发布同样内容的招聘信息”,对方会很诧异,这有点像传销。我就是想把它搞的像传销:有人看到,接着应聘,接着发布,信息呈扇面铺开。这样玩笑会越开越大,当然我也会越来越穷。虚假繁荣来源于自我消耗。可是这位冒失的小伙子没有发到合适的渠道,被吧主及时删除了,导致结束。这是作品不可控的部分。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知是该庆幸还是失望。

I ART: 我把你这次行为定义为是对普遍体制的干预,那你觉得今天的这种干预对你来说的必要性在哪(像你作品《2009》和这个作品都与网络媒体、媒介有关联,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信息社会中的景观的)?

栗飞:干预的必要性,引用好朋友的一句话“是不是艺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有愉悦感,能解决当下社会中我所遭遇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做艺术的方式找到个体的存在感”这句话说的非常好,来自艺术家宋兮。

至于《2009》是我早期完成的相对大体量的一件作品,前后进行了两年。出发点还是和信息时代有关。我觉得一个(当代)艺术家有义务去敏锐的捕捉足以改变我们生活的信息,并且提取信息去探索和扩展做艺术的方式。比如现在是微信时代,大家是生活在手机屏幕里面的。而这个现象在QQ时代已经很明显,很多日常交流和信息传递一瞬间被显示屏取代。之前看新闻需要花钱买报纸,之后不需要了,只要你打开电脑它就会粗暴的跳出来,你想要“不知道”都已成为“不可能”。面对生活方式的如此巨变,我无法做到把表达挤压成一幅画面,装个框子挂在美术馆,再等着有人来看,这对我而言是隔靴搔痒。

I ART: 面对这种信息的侵入性和侵略性,从你个人来说它们刺激到你哪些东西?

栗飞:会刺激我把它们储存,重构,伺机做成作品。

I ART : 像你利用腾讯新闻做成诗集的这种呈现方式,我觉得这与你的精神世界、对待世界客观性的另一个视角的探讨都有关系,你能谈谈这种关系吗?

栗飞:艺术家做作品通常有两个因素起作用,一个是对内的,就是感性的表达,另一个是对外的,就是形式语言的探讨。首先对内来讲,做一个作品必然会由感情因素引发,我很喜欢当代诗歌。当代诗歌有一个支脉是去抒情化的,因为信息爆棚乱象丛生,抒情虚弱乏力,所以干脆负负得正,不抒情反倒最贴切的吻合了时代的感情。这是促成这个作品的感性基础;对外就是形式语言,形式语言来源于艺术家的性格、关注点、世界观、敏感度,技巧等方方面面,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决定了你用怎样一个态度去言说这个世界。当我第一时间发现信息排山倒海式的侵入时,我感到被动,当然我不排斥这种侵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这恰好吻合了我对生活和世界的无力感,于是我索性什么都不做,把侵入的信息借它自己的能量转个方向再推出去,这有点像打太极拳。

具体点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群,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大概是搜狗拼音,但是搜狗拼音的联想功能刚好又取决于大部分人的语言习惯,这个语言习惯又是由当下的事件而来,广义上讲它构成一种言不达意的轮回关系,纷纷乱乱的混淆一体,所以我让它们之间自我转译——让信息自己去解构信息。

I ART: 你刚才谈到的轮回的、冲击的方式是不是和你之前对待诗歌的“去感情化”后的不断冲刷在精神触点上是有一种碰撞?

栗飞:其实这里面没有主观的我和主观的“诗”,我只是造了一个虚拟诗人,以他的语言习惯写了一本所谓“诗集”,我更愿意称它为“假诗集”。和其他作品一样,我习惯把生活经验里的东西拿来重组,构成不伦不类的新物种,把它们简称为“艺术”。(采访/撰文 :李宁)

猜你喜欢
标准信息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订阅信息
人必其自爱
党员标准是什么?
女汉子的新标准
展会信息
信息
李敖论标准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