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卖不卖得出去,要看面向未来大家是不是都要穿鞋。具体到信用方面来讲,如果不基于信用运行的话,它的运营成本就太高了。不过,未来的信用环境、信用体系,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这是一个每人都会穿鞋的大方向,值得为这样一个商机而努力。”宜信创始人唐宁如此说道。
正是带着这份对信用体系的信心,唐宁于2006年创办宜信,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创业路。经过9年的默默耕耘,现在的宜信已经成长为年P2P贷款额超过百亿元、员工超过4万的行业翘楚。
不过,就像“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的那样,创业也不会随随便便取得成功。那么,唐宁又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创业历程呢?
让我们将时间的年轮拉回到唐宁的学生时代。他大学时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留学于美国南方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暑假中,他曾跟随“穷人银行家”尤努斯学习做小额贷款。修完学业后,他选择进入华尔街DLJ投资银行,并从事金融、电信、媒体及高科技类企业的上市、发债和并购业务。2000年回国,出任亚信科技战略投资和兼并收购总监。
丰富的学习和金融领域工作经历让他具备了一个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和初始能力。IDG合伙人李丰曾说:“中国市场上有巨大的小额信用贷款产品需求,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唐宁既有数学又有统计背景,还有金融行业背景,凑巧又懂新商业模式背后那些最关键的能力,这个不太容易。”
然而,创业的成功不仅仅要靠能力,还要有机会。对某些人来说,机会总显得遥不可及,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机会却能唾手可得。唐宁,显然属于后者。
2003年,唐宁开始做一些早期投资。他投资的企业中包括像达内IT培训机构、北京游戏学院等在内的一批培训学校。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他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他解释说:“当时市场化的学费要一两万元,有的学生付不起学费,希望能先就业后付款。”
刚开始,为了满足学生的诉求,唐宁还会帮着找一些银行进行对接。“众所周知的原因,谁会看到这样的人群呢?”唐宁似乎有点无可奈何。
唐宁心想:银行不愿意做,自己不可以做吗?于是,在该契机的推动下,唐宁成立了宜信。刚刚成立的宜信关注的依旧是教育领域。为此,他还找到了达内IT培训机构的创始人韩少云,并首先在达内科技打出了“先就业,后付款”的口号。后来,他还将这种P2P助学贷款业务推广到了俞敏洪所创建的新东方学校。
初战告捷的唐宁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潜力。紧接着,唐宁就将宜信的业务扩展到了小微企业主、兼职创业的工薪阶层以及农村的贫困农户。
宜信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投资机构向其投来了亲睐的目光。2011年,凯鹏华盈联手IDG和摩根士丹利向宜信注资数千万美元,据称此乃中国小额信贷行业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宜信称,来自投资机构的资金将会用于公司的业务拓展、团队提升等。在充足的资金支撑下,唐宁的步伐变得越发从容。
在企业运营中,宜信采用的是一种债权转让的模式。债权转让的具体做法是,唐宁将钱直接从个人账户划给借款人,再将手握的债权按时间、金额拆细,形成宜信宝、月息通等收益不同的产品,卖给想获取固定收益的大众理财人群。出借人同样将钱直接打到唐宁的个人账户,出借人和借款人两端市场的对接由此完成。
此外,在对外宣传中,宜信的宣传口号是:无抵押、无担保、无前期费用;解决资金需求,最高30万元。“当时我们问每一个人愿不愿意不用抵押就借钱给陌生人,他们都觉得我疯了。”唐宁回忆说。
除了采用债权转让的运营模式之外,宜信扩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另一种方式是推行“人海战术”。在一则公开资料中显示,2009年宜信员工人数才两三百人,到2010年为2000多人,2011年迅速扩张到12000人。截止2014年年底,宜信员工已达4万人。
这些人穿梭在城市和农村的大街小巷,传播着宜信的企业信誉和理念,构成了宜信向外拓展的生力军。
当这种运营模式、宣传口号以及“人海战术”助力宜信大跨步前进时,唐宁和宜信也受到了外界的广泛质疑。联想到此前P2P网贷行业大规模的跑路事件,公众自然会向宜信投来异样的目光。
面对公众的质疑,唐宁似乎不以为意。他说:“企业一方面需要被了解、被认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我保护。我如果不负责任地谈很多的话,那对不起这么多同事的创新,因为很多都是我们自己竖起来的门槛。”
虽然宜信的运营模式饱受争议和质疑,但是他的成功却是有目共睹、不容置辩的。为此,原清华经管学院廖理教授几年前就将宜信作为EMBA教学的案例。后来,该案例还被哈佛商学院报告引用。宜信的员工曾笑称:“再也不用担心外界的质疑了。”
就像唐宁所说:“当我们有了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好的财富管理客户、好的监管者以及好的市场环境,我们一定能够做出好的财富管理。财富管理好,幸福自然来。”
的确,如果每个人的财富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幸福自然就会找上门来,唐宁和宜信的努力就在于此。不过,要想真正的实现它,唐宁要走的路还有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