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小饭铺常见的错别字
——馄饨和饸饹
小饭铺大多卖“馄饨(h%n tun)”,因为它是大众食品;也有不少饭铺开始卖“饸饹(h9 le)”了,因为都市里的很多人都想换换口味。
“馄饨”可以列入我国最常见食品的行列,也是最受欢迎的面食之一。因为馄饨有汤有水,干稀兼备;肉糜蔬菜,有荤有素,既可饱肚腹又有滋味,而且制作工艺简单,煮食快捷方便,所以不分南北东西,随处都有馄饨的“市场”。馄饨也可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食品之一了,三国时《广雅》中就有记载。宋时一本书中写道:“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馄饨之说。”既有这段光荣历史,大家都该尊重它,不该将它随意写错。有的饭铺将它写成“混炖”,或写成“混吞”,有的用方音字写成“云吞”,叫人看了莫名其妙。
“饸饹”却是听说过的人多,亲口吃过的人少,可以列入北方特色农家饭的行列。饸饹形似面条,制法大有讲究。陕西、山西、河北北部的饸饹多用莜麦面、荞麦面制作,北京的饸饹则用高粱面加榆树皮面制作。饸饹不是擀成片切成条的,也不是搓成条拉成丝的,而是用一种专门的饸饹床子压出来的。饸饹床子像个铡草的铡刀,床身横着搭放在大柴锅上,床身中部有一个大水杯似的圆筒形槽,槽底部是一片带有一排排小眼儿的铁板。将圆柱形的面团放入槽中,把压杆上的圆柱形木塞顶在面团上面,使劲压压杆,粉条般的饸饹就自动下到锅里了。煮熟后捞到碗里,再加各种不同风味的佐料,搅拌均匀就可以享用了。吃饸饹令人神往,但要写“饸饹”两字却把人难倒。不少饭铺只能按照读音胡写,于是“禾洛”“活络”“合络”“河捞”等随处可见,其实都错了。
木材上的疤痕叫什么?
——节子
节(ji8)子是树木的分枝在干枝上留下的疤痕。节子是司空见惯的事物,“节”字又只有五个笔画,但还是常常有人把它写错。有人写成“结子”,可能认为节子是木材打结造成的;还有人写成“疖子”,大概以为节子是木材疾病的产物。显然,他们的认识都是不对的。
木材上有疤痕是树木的正常生理现象造成的。树木只要有枝杈,就会有节子,节子是分枝的横切面在干枝纵切面上的表象。它是顺着树杈长出来的,不是木材打了结,更不是跟人体肌肤上长了疖子一样。
“节”字的繁体字是“節”,本是竹字头,也就是竹节。竹节是竹子生枝杈的地方,俗语“节外生枝”就暗示着枝杈不可能生长在没有节的地方,所以树木枝杈留下的疤痕也就用“节”来称呼了。
但是,节子的存在,不仅破坏木材的纹理,还会影响木材的性质。节子有活节、死节之分。活节的材质坚硬,构造正常,与周围木材紧密相连,在使用上影响较小。死节是枯枝形成的,又分为坚硬的死硬节和干枯的脱落节两种。质地坚硬的死硬节妨碍木材加工,脱落的木节形成空洞,既不美观又影响质量。因而家具的表面多用无节或少节的椴木,很少用多节的松柏等。
为了在生活中准确地交流思想,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地书写“节子”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