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勇,邵湘宁,叶勇,朱静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208)
超微针刀网点状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张立勇1,邵湘宁2,叶勇1,朱静1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208)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网点状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网点状松解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患者疼痛评分,采用JOA腰椎疾患评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功能活动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JOA总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JOA总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为8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网点状松解法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小针刀;网点状松解法;椎间盘移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的自身退行性变化和腰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1]。该病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超微针刀网点状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36例比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0岁,平均(46±1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16.11±6.14)个月。对照组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0岁,平均(47±10)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15.39±5.5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标准。①多发生于青壮年;②有腰部外伤、慢性损伤或受寒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加大时导致疼痛加剧;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变浅或者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活动受限,累及神经支配的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会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⑥经腰椎CT或者MRI检查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经CT或 MRI诊断为L4-5、L5-S1中度或轻度腰椎间盘突出,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定位体征相符合的患者;③治疗期间没有接受其他治疗方法者;④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⑤年龄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者;⑥病程为0.5~3年;⑦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够按照医师的要求完成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大块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硬膜囊或马尾神经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②腰椎结核、肿瘤、脊柱炎患者;③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④合并椎管狭窄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1 治疗组
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枕。用针刀专用定点笔定位病变节段的棘上韧带、病变节段的椎管外口、L3及L5两侧横突尖部、髂腰韧带两侧起止点和腰部以及坐骨神经行经路线顽固性深浅筋膜压痛点,每次取2~3个点。所选治疗点常规消毒后,医者戴无菌口罩、一次性无菌手套,采用0.5 mm×50~70 mm一次性超微汉章针刀,刀刃线与人体纵轴方向一致,右手持针刀。①棘上韧带松解,棘突中点处垂直进针刀,针刀尖到达棘突骨面上后,纵切横剥松解2~3刀;②腰椎横突松解,棘突上缘旁开3~5 cm进针刀,当针刀到达横突尖部时,刀刃要紧贴横突尖部,纵切横剥松解2~3刀;③椎管外口松解,以棘突间隙旁开4~5 cm为针刀治疗点,针刀体斜向内与脊柱纵轴呈45°角,针刀到达横突尖部后,针刀体紧贴横突上缘骨面,慢慢向椎管外孔方向推进,当针刀出现落空感时,说明针刀已到达椎管外口附近,这时针刀要稍向下倾斜松解椎管外口周围的软组织粘连和瘢痕,纵切横剥松解2~3刀;④髂腰韧带两侧起止点,因为髂腰韧带的起点在L4横突尖部,所以只要松解L5尖部软组织粘连即可,具体操作与以上横突松解方法相同,而髂腰韧带止点的松解则在髂后上棘进针刀,针刀到达髂后上棘骨面后,针刀体紧贴髂骨的内侧骨面,上下提插松解3~5刀。⑤筋膜压痛点,采用“十字”型松解法,针刀到达病变软组织后,先纵切横剥2~3刀,然后再调转刀口线90°,再纵切横剥2~3刀。术后在每个针孔上贴上云南白药创可贴,以防伤口感染。最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半小时以观察病情,无任何异常反应后方能离开。每隔4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计11 d)。
2.2 对照组
参考《针灸治疗学》[3]选取治疗穴位。主穴取肾俞、大肠俞、关元俞、阿是穴、委中、环跳、承山,配穴取承扶、承筋、风市、阳陵泉、悬钟、昆仑。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0 mm×50~75 mm毫针快速进针,行针得气后,施以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的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出针后用棉签按压针孔片刻,嘱患者休息5 min,观察无不适后方能离开。每日1次,1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计11 d)。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改善程度评分
按照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4]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用一条有10个厘米刻度的游动标尺,每一个刻度代表1分,总分10分,“0”分的一端表示无痛,“10”分的一端表示极痛,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不让患者看见刻度。先让患者用笔尖在直尺上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刻度,然后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具体位置评出代表患者疼痛程度的分数。
3.1.2 症状评分
参考《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5]填写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等观察指标的积分,并计算总分。根据两组患者改善率对总体疗效进行对比评价。
3.2 疗效标准
通过统计患者治疗前后JOA腰痛疾患评分改善率来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尼莫地平4级评定法。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29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腰腿痛完全消失,能恢复原来工作,JOA改善率≥85%。
显效:腰腿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明显改善,JOA改善率为60%~84%。
有效: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轻微改善,JOA改善率为30%~59%。
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善,JOA改善率<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在数据统计之前,先对两组数据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当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总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值治疗组 36 7.02±0.78 1.91±0.921)5.13±1.122)对照组 36 7.08±0.71 3.08±1.391)4.01±1.52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JOA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JOA总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JOA总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总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总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值治疗组 36 16.06±2.18 25.17±2.051)9.11±3.492)对照组 36 15.97±2.13 23.22±2.811)7.28±3.91
3.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为8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痹证”、“腰痛”、“伤筋”等范畴。中医学古籍中虽无“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的记载,但对腰腿痛的记载和临床症状的描述与现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十分相似,不仅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描述的非常形象逼真。《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腘如结,腨如裂,……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医学新悟》:“腰痛拘急,牵引脚足。”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时临床疼痛症状。
超微针刀网点状松解法是笔者在近几年的针刀临床实践中,在中医整体观和针刀医学网眼理论[6]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摸索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针刀治疗方法。因其所选的松解点从整体上看像一张渔网,故把它形象地称为网点状松解法。
针刀医学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椎间盘突出的根本原因不是由椎间盘自身引起的,而是人体自身在对腰部损伤的自我代偿和自我修复过程中,导致腰部肌肉、筋膜、肌腱等软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的形成,改变了椎间盘的受力位置,挤压了椎间盘周围的软组织和神经根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的症状[7-9]。所以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是像西医外科手术那样把突出的椎间盘直接摘除,而是松解腰部及神经根周围的广泛性的粘连和挛缩,解除病变软组织对神经根的挤压,恢复腰部软组织的力平衡失调,最终达到缓解甚至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所以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一种纠正扶平的治疗,是以恢复腰部正常生理功能为最终目的的平衡性治疗,而不是仅仅以松止痛为目的的短暂性治疗。
本研究用超微针刀在网眼理论的指导下,用网点状松解法整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可靠。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的刀刃比传统针刀小1/3~2/3,因此针刀在松解病变软组织时,不易伤及病变软组织附近的重要血管、神经。即使不慎伤及正常组织,也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同时还避免了常规针刀操作需局部麻醉所带来的风险。传统针刀疗法操作时使用局部麻醉虽然可以消除针刀治疗所引起的暂时性疼痛,但患者感受不到针刀松解病变处粘连、挛缩时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针刺感应,使针刀无法发挥针刀“针”的作用,尤其是当针刀触及重要血管和神经时,患者由于局麻而无任何知觉,这样很容易导致不必要的医疗事故,还会对针刀的推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用超微针刀网点状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既降低了小针刀操作的风险度,又提高了临床疗效,与其他疗法相比,此法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显著、疗程短、易被患者接受,也易于临床推广应用。甚至不需住院,治疗一次的费用只需要200~300元,从而为患者节省了大量的治疗时间和费用。所以,用该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家庭负担,而且也为政府节约了一定的医疗经费,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1] 岳伟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83-184.
[4] 孙燕,蒋健.疼痛评价体系概述[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 (5):406-407.
[5] 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
[6] 姚振江,肖荣,李玉琴,等.网眼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J].河南中医,2011,31(5):532-533.
[7] 朱汉章.针刀医学(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24-126.
[8] 吴绪平,张天民.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治疗与康复[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8-89.
[9]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104-105.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Ultrastructural Dense Acupotomy Treatment f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ZHANG Li-yong1, SHAO Xiang-ning1, YE Yong2, ZHU Jing1. 1.The First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China; 2.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ultrastructural dense acupotomy treatment in trea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LIDH).MethodsSeventy-two LIDH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6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ultrastructural dense acupotomy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fter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adopted for assessing pain, and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for estimating the symptoms, signs, and functional activities.ResultsThe VAS and JOA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both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P<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paring the changes of VAS and JO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2%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80.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Ultrastructural dense acupotomy 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eating LIDH.
Acupuncture therapy; Small knife needle; Dense detaching treatment; Intervertebral disc displacement;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1.0051
2014-09-10
1005-0957(2015)01-0051-04
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367)
张立勇(1987 - )男,2011级硕士生
叶勇(1981 - ),男,主治医师, E-mail:4720645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