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越,指导 王居易
·名医经验·
王居易教授应用经络诊察法治疗失眠症经验体会
解越1,指导 王居易2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针刺疗法;失眠症;经络诊察;名医经验
王居易(1937 - ),主任医师、教授,1962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师从单玉堂、杨甲三、程莘农、王乐亭、贺普仁、夏寿仁、于书庄等前辈,专心从事针灸理论、临床与教学研究。曾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医师、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针灸》主编,北京西城区中医医院针灸专家,并在美国从事针灸临床和研究工作两年。2006年创立北京王居易经络医学研究中心并在其中诊疗。自70年代末以来,先后在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讲学,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余篇。2008年出版的《王居易经络学讲演录》(英文版)在业界评价颇高,并在德国获得2008年最佳图书奖。
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范畴。早在《灵枢•大惑论》即指出卫气留于阳分,阳跷脉盛,可出现不寐,“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自《灵枢》始即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多有论述,涉及营卫气血,五脏六腑,阴阳跷脉,但纷繁复杂,常令后学难抓要点。王居易教授精研针灸理论和临床,对经络、腧穴结构理论均有独到见解,特别善于在经络诊察理论指导下治疗失眠症。本文结合王教授日常讲授,总结王教授亲自应用经络诊察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经验,现报告如下。
王教授首先明确失眠症证候结构,然后通过有所侧重地察经,从变动经脉中分辨出病经,再与证候结构对接,进而针对病经选经、配穴,并不拘泥于固定证型、经络、穴位。王教授的经络诊察理论依据是建立在对腧穴结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王教授根据古代文献阐明了经络、腧穴的“缝隙结构”概念,即当人体有病时,在缝隙中流动的气血,包括组织液、体液等就会发生异常,会影响分肉的外壁,流动的气血的物理性能也会发生改变,结果在缝隙间触摸到特殊的有形物质,这就是经络诊察的解剖基础。所以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认识到“一拨见病之应,应五脏之俞”,在针刺之前一定要循摸,视其应动者,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以指导治疗。王教授的理论并不是直接取阿是穴,而是如《灵枢•刺节真邪》中“用针者,必先查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所述,必须根据经络反应,分析、选择治疗手段,否则只是对局部或较浅的简单病种有效,对于涉及多系统经络-脏腑证候病变的失眠症将苦无良方,或限于经验方、特效穴,难以进行个体化治疗。
王教授治疗失眠症的选经方法有5种。①选择病变经脉,当病情病史短,初病,病情轻,证候单一,没有累及其他脏腑时,选择本经的井穴和合穴作为治疗经脉,此法可以尽量避免干扰其他经脉;②选择表里经,包括阳病取阴、阴病取阳、阴阳经并取;③选择手足同名经协同增效;④选择母子经,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⑤选择奇经八脉,特别是伴随全身证候、精神病、疑难病,不能被十二经解释的失眠症选用奇经八脉常有疗效。
治疗失眠症患者经脉的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足少阴、督脉、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阳、足阳明、手厥阴、足太阴。以手足少阴、督脉、手太阴相对偏多。与辨经结果对比,督脉被王教授选为治疗失眠症的经脉频率更多,足厥阴、足少阳、手足太阴经相对少。因为当病经不止1条时,王教授则更穷标本,驾简御繁,确定治疗经脉。其中督脉作为奇经八脉之一,被认为与神志病关系密切,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是“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经脉之海”,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任、冲同起于胞中,前通任脉,上贯心,归属髓海,与脑、心、肾关系密切。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志;肾藏精舍志,主“烦心”。《类证治裁》:“不寐,病在阳不入阴也。”即阴阳失交导致失眠症。因此,督脉能总督诸阳,沟通阴阳,总摄诸经,对于阳气不足或阳气浮越、阴阳失交的失眠症等脑病效果较好。
王教授配穴少而精,善于运用十五络穴之长强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首先,长强为“足少阴、少阳所结会”(《铜人》)。足少阳病则“口中苦”。上病下取长强,可以交通任督、手足少阴与少阳、太阳,有周而复始、阴阳始生,升腾阳气、潜镇浮阳之义,为王教授交通阴阳、升阳、潜阳的要穴。其次,长强是督脉的络穴,散头上,别走太阳。阳气行于督脉,五脏六腑之气皆输注于背俞穴,督络通过夹膂上项而运行阳气,联络脏腑。对于阴阳滞涩、交通障碍的失眠,有很好的疏通作用。治疗时,王教授建议使用直径为0.35 mm的毫针,患者取膝胸位,医者手摸到尾骨端,入针后沿尾骨头前内方,针向上挑,针感胀酸,甚至到腰,提插几次后出针。
公孙是八脉交会穴,足太阴脾经的络穴,通胃络,通过胃脉“入气街中”与冲脉相通。冲脉和阴维脉通过脾经、胃经、肾经的联属关系,相合于胃、心、胸。故《针灸大成》记载公孙治疗“烦心狂言”等,有平冲逆、和脾胃、畅心胸、调气血之功。针对失眠症以少胜多,取公孙穴可起到较好的沟通、调节经络的作用。
王教授治疗失眠症的方法还包括揲法(尺泽、天突、章门等)、弹法(极泉)、毫针点刺(长强、大椎等)、梅花针叩刺(督脉、背俞穴等)、三棱针放血、拔罐(灵台、神道等)、灸法(涌泉)。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患者,老年女性,严重失眠14年。病发于肺炎高热后,伴痰多,口干,下午5时后出虚汗,形体消瘦。察经示神门、阴郄、照海、复溜结络,尺泽下2寸疼痛,右膏肓、丰隆结节。该患者3组证候,共涉及五条变动经脉。主症为不寐,伴虚汗,与手、足少阴经对接;痰多、口干与手太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变动对接。再根据标本、缓急、虚实区别病经及变动经脉。患者不寐发于肺炎高热后,病本为热病伤肺,迁延不愈,累及母脏,脾肺同病;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脾胃不和,湿盛生痰,痰郁生热,痰热上扰于心。故病经为手足太阴、足阳明。《灵枢•大惑论》:“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认为体型瘦小者,卫气留在阳分时间较长,睡眠较少。《灵枢•营卫生会》:“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认为老人易气血虚弱,卫强营弱,发为不寐。本患者病标为心神被扰,久病及肾,心肾不交,故变动经脉是手足少阴经。《灵枢•本神》指出“心藏神,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足少阴肾经“络心”,“是动则病,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嗜卧”,故本患者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选经为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配穴及手法采用揲尺泽下、中府、膏肓(右),针刺中脘及双侧丰隆、照海、复溜。患者治疗后失眠及咳痰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3次,疗效也可持续维持。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1.0003
2014-06-17
1005-0957(2015)01-0003-02
解越(1973 - ),女,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