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κB、IκB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5-06-01 12:41李亚平刘振胜黄冠男姜相君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浅表性萎缩性免疫组化

李亚平刘振胜黄冠男姜相君

作者单位:265400 山东招远1招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66000 山东青岛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药学科,3消化内二科

临床经验

NF-κB、IκB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亚平1刘振胜2黄冠男3姜相君3

作者单位:265400 山东招远1招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66000 山东青岛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立医院药学科,3消化内二科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蛋白IκBα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胃癌组织40例(胃癌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正常胃黏膜组织20例(正常胃黏膜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各种胃黏膜组织标本中NF-κB、IκBα的表达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NF-κB、IκBα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与正常胃黏膜组(P均<0.05)。NF-κB、IκBα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最大直径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随着胃黏膜损伤程度的加重,NF-κB、IκBα的阳性表达逐渐升高,其高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和转移。

胃肿瘤;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核转录因子-κB;IκBα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肿瘤[1],我国胃癌发病人数占全球发病总数的42%[2]。我国胃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原因与早期诊断率低有关。因此,寻找并建立能够在胃癌早期确诊的方法是提高胃癌早诊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从B细胞中提取的能与免疫球蛋白κ链基因特异性结合并促进κ轻链表达的核蛋白因子,涉及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的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等。NF-κB通常与其抑制蛋白IKB形成复合物,以非活性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IKB在NF-κB调控基因转录方面起重要作用。NF-κB在各种刺激信号的作用下被激活[2],从而参与调控众多炎症因子基因的表达。Wu等[3]用Hp刺激人胃癌细胞株,发现Hp感染、NF-κB的活化和环氧化酶(COX-2)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ahm等[4]研究发现Hp感染可以激活NF-κB,从而诱导COX-2和IL-8的表达,这可能是Hp感染导致胃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本课题通过比较NF-κB、IκBα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佐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组织标本

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癌组织40例(胃癌组),胃镜下活检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20例(正常胃黏膜组)。详细记录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等资料。

胃癌组织取自癌灶中央非坏死区域,正常胃黏膜组织取自与之配对的距离癌组织5cm以上区域,组织标本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h,用于免疫组化染色。胃癌诊断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和化疗。

1.2 实验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将各种胃组织标本经4%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步骤和抗体稀释均按产品说明书进行。DAB显色剂,苏木精复染,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以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结果判定:细胞结构清晰,着色明显高于背景,NF-κB、IκBα免疫组化染色以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呈棕黄色为阳性表达。根据着色深浅程度及阳性染色部位,使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每个标本积分光密度值,即每个标本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值和面积乘积之和进行定量分析[5]。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种胃黏膜组织NF-κB、IκBα的免疫组化测定

正常胃黏膜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黏膜组织中NF-κB呈弱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两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尤其是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强的NF-κB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或)细胞核中,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均<0.05)。

胃癌组NF-κB的表达量较正常胃黏膜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明显增多,染色强度增强,与其他3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κBα在正常胃黏膜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的细胞质中有少量表达,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IκBα的表达增多,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均<0.05);胃癌组有较强的IκBα表达,与正常胃黏膜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图1。

表1 NF-κB、IκBα在各种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积分光密度值,±s)

表1 NF-κB、IκBα在各种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积分光密度值,±s)

与正常胃黏膜组比较,#P>0.05;分别与正常胃黏膜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P均<0.05;分别与正常胃黏膜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比较,**P均<0.05。

组别 n NF-κB IκBα正常胃黏膜组 20 0.105±0.034 0.098±0.041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20 0.211±0.071#0.304±0.063#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20 0.686±0.088*0.651±0.079*胃癌组 40 0.865±0.081**0.844±0.077**

图1 NF-κB、IκBα在各种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SP×200)

2.2 NF-κB、IκBα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NF-κB、IκBα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胃癌的细胞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NF-κB、IκBα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n)

3 讨论

NF-κB系统由NF-κB家族及其抑制物IκBα共同组成。NF-κB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转录激活因子,IκBα是一类NF-κB的抑制蛋白。NF-κB是炎症的中心环节,也是癌变过程的关键调节蛋白,在肿瘤生长过程的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研究表明,NF-κB的不恰当活化在肿瘤细胞抗凋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6]。目前已证明在乳腺癌、甲状腺癌、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肠癌等病毒诱导的肿瘤中,均存在NF-κB活性的高表达[7,8]。近年研究表明,NF-κB在胃癌、结肠癌、肝癌等多种肿瘤中有较高的表达。在NF-κB与胃癌关系的研究中,发现NF-κB活化后可促进多种基因表达从而参与胃癌进展。Wu等[3]的研究发现Hp感染、NF-κB的活化和COX-2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asaki等[9]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elA(p65)在胃癌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发现其明显高于邻近正常上皮细胞(P<0.05)。该实验还显示NF-κB的活性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腹膜转移、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特点具有相关性(P<0.05)。许多实验显示NF-κB在胃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患者预后。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胃黏膜病变的加重,NF-κB的表达增加,并且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越低、TNM分期越高,NF-κB、IκBα表达的阳性率越高。提示NF-κB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深入研究NF-κB将有助于揭示胃癌发病的机制。将NF-κB作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其活化途径的不同水平进行选择性调控NF-κB的活性,有望从基因水平对防治胃癌和抗癌药物设计一个较好的靶点,为临床治疗胃癌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 Yang L.I nci d ence an d m ort a l i t y of ga str ic cance r in C hina[J].Word J Ga stro en t e rol,2006,12(1):17-20.

[2] M a r pegan L,B e k in s ch t ein T A,F r eu d en t ha l R,e t a l.P a rt icipa t i o n of tr an s c r ip t i o n f ac tors fro m t he R e l/NF-k appa B f ami l y in t he ci r ca d ian s y st em in ham st e rs[J].N eu ros ci L e tt,2004,358(1):9-12.

[3] W u C Y,W ang C J,T s eng CC,e t a l.H e l ic ob ac t e r py lor i p ro m ot e ga str i cance r ce lls in v a s i o n t h ro ugh a NF-k appa B an d C OX-2-me d ia t e pa t h w ay[J].World J Ga stro en t e rol,2005,11(21):3197-3203.

[4] H ahm KB,So ng Y J,O h T Y,e t a l.C hem o p r e v en t i o n of H e l ic ob ac t e r py lor i-a sso cia t e d ga str ic ca r cin o gene s i s in a m o u s e m od e l:i s i t p oss i bl e?[J].J B i o chem M ol B i ol,2003,36(1):82-94.

[5] W ang C J,Z h o u Z G,H ol m q v i st A,e t a l.S u rv i v in e x p r e ss i o n q uan t i f ie db y image Pro-Pl u s c o mpa r e d w i t h v i s ua l a ss e ss men t[J].A pp l I mmun o hi sto chem M ol M or ph ol,2009,17(6):530-535.

[6] H a o Q,Z hang C,Ga o Y,e t a l.FOX P3 inhi b i ts NF-κB ac t i v i t y an d hence C OX-2 e x p r e ss i o n in ga str ic cance r ce lls[J].C e ll S igna l,2014,26(3):564-569.

[7] P i otrowsk a A,I z y kowsk a1,Pod h orsk a-O kolów M,e t a l.T he str uc t u r e of NF-k appa B f ami l y p rot ein s an d t hei r rol e in ap o p tos i s[J].Post epy H ig M e d D osw(O n l ine),2008,15(62):64-74.

[8] K wo n O H,K im J H,K im S Y,e t a l.T W EAK/F n14 s igna l ingme d ia t e s ga str ic cance r ce ll r e s i st ance to 5-fl u oro u r aci l v ia NF-κB ac t i v a t i o n[J]. I n t J O nc ol,2014,44(2):583-590.

[9]S a s a k i N,M or i s a k i T,H a s hi z ume K,e t a l.N uc l ea r f ac tor-k appa B p65(R e l A)tr an s c r ip t i o n f ac tor i s c o n st i t u t i v e l y ac t i v a t e d in human ga str ic ca r cin o ma t i ss ue[J].C l in C ance r R e s,2001,7(12):4136-4142.

[2014-09-15收稿][2014-12-25修回][编辑 阮萃才]

R735.2

A

1674-5671(2015)01-04

10.3969/j.issn.1674-5671.2015.01.10

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2-1-3-1-(10)-nsh]

姜相君。E-mail:drjxj@163.com

猜你喜欢
浅表性萎缩性免疫组化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观察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智能分光电子染色内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在食管浅表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