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应用

2015-06-01 00:27徐姝丽
戏剧之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学法

徐姝丽

(辽宁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应用

徐姝丽

(辽宁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本文主要阐释了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教学实践初步总结了问题的激发、导向和讨论在PBL教学法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PBL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育,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被中国的众多医科院校所接受和推广,但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却鲜有提之。实际上,PBL教学法特别适合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其课程性质和特点为PBL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基础。

一、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PBL教学法符合“纲要”课的教学大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既是一门政治课,也是一门历史课。它通过介绍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讲授新中国如何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取得的伟大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的“两了解”和“三选择”的教育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单靠教材的简单的文字表述就能达到的。PBL教学法的的引进,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的提出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原有的观点;问题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纠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建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层次和渐进的思维过程,可以更有效地感染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感,并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历史观。

(二)PBL教学法有效解决当前“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矛盾。当前大学阶段开设的“纲要”课在内容上与同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及中学阶段开设的历史课有重复之处。但是三门课之间又有不同侧重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侧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角度,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阶段的历史课侧重从纯历史的角度教给学生近现代历史的基本史实;而“纲要”课则侧重介绍近现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件历史任务,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这种侧重点决定了“纲要”课在内容上不像中学历史课涉及到那么多的具体史实,在体系上又不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那样的理论化。总而言之,“纲要”课既有概要的历史内容,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大背景。PBL教学法的引进,以问题为中心,摒弃了与中学历史课重复的那些史实问题,提炼出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历史大背景的问题,从而有效体现“纲要”课历史与政治的双重性质。

(三)PBL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教学低效性的问题。造成低效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不爱学,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纲要”课的现状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将“纲要”课的抽象历史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对“纲要”课的由接受型到自主型学习的转变,这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理念,能起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和基础的方法,更能够在学习某些重点问题上击中要害,有助于学生在对已有重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提升对该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从简单地认为“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模式提升为“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历史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纲要”课中“资本-帝国主义到底给中国带来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常见的回答要么是“指路明灯”,要么是“万物之源”。引入PBL教学法后,通过问题提出——讨论——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能明白资本-帝国主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主观上却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与落后的总根源,在这种双重作用中,更主要的还是后者,这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二、PBL教学法在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应用的可能性

(一)医学专业课中PBL教学法的实践为在“纲要”课中实行PBL教学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BL教学法最早就是应用于医学院校。我校医学的许多专业也都很早进行了PBL教学法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过PBL教学法的实践,学生初步适应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初步形成了问题意识,这些为在“纲要”课中实行PBL教学法奠定了基础。

(二)我校“纲要”课之前开展的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为PBL教学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目前,我校“纲要”课正在开展的是专题式教学改革,即打破原有教材章节顺序,设立了十个专题,每个专题下设一个主题,这种专题法使得教学更有重点性和针对性。这避免了PBL教学法应用中问题设置的盲目性和空泛性,PBL教学法的问题是围绕各专题下的主题来确立的。

另外,PBL教学的应用也解决了专题教学无论从广度讲还是深度讲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要求较高与我校目前学生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矛盾。PBL教学法一方面提前把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可以弥补基础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把专题细化为若干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三)我校目前“纲要”课实行小班型上课的现状适合于开展PBL教学法。PBL教学法的问题解决主要靠课堂的讨论来完成。小班型上课人数少有利于分组和充分讨论。目前,我校的“纲要”课已基本实现小班型上课,每个班型约3-4个班级。这种情况相较于大班型来讲,是更适合于开展PBL教学法的。

三、PBL教学法在我校“纲要”课中实行的几点体会

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包括几个方面的环节,一是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形成课堂讨论的问题,布置学生进行课后准备,然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指导,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概括起来,基本步骤是激发问题——确立问题——讨论——解决问题。PBL教学法在我校“纲要”课中是初次尝试,还不能完全地达到PBL教学法的四个完整步骤,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点重要的体会。

(一)问题的激发是PBL教学法实行的前提和基础。

PBL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来开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际中,通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或者心里有问题,但不屑或羞于表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很多,如学生的基础差、知识面狭窄、表达能力欠缺,甚至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都有可能造成上述情况的出现。这时需要教师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多样的媒体途径去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在的学生基本是90后,90后的青年一代的生活是离不开网络的,凡与网络有关的qq、微信、飞信、博客等,90后向来不排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同学生进行沟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去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据调查,在对历史史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三者的关注度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度高于历史史实,而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度更远远高于历史事件。为什么学生对历史人物如此感兴趣?人物有血有肉,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其人格魅力和特点更易吸引学生。因此可以根据纲要课的特点去充分挖掘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特征,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问题的导向是PBL教学法实行的关键。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旦被激发,问题会接踵而至,纷繁众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被拿到课堂上讨论,众多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甄别和引导。对于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即伪问题,应及时摒弃;对于真问题,要区分哪类问题是符合教学目的确实值得讨论?哪类问题是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毛病?总体来说,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成长经历、知识背景及个性的不同,对本门课程关注的程度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独立的思考。教师是无法一一了解的。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历史,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真正的来龙去脉缺乏实质的认识。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第三章辛亥革命的教学中,在学生基本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基础上,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变化?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不结果的花?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

2.以“三个选择”为线索,符合“纲要”课的科学体系。前已论及,“纲要”课和中学的历史课以及“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同,它有自身的特点和科学体系。它是以告诉大学生近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为教学目标,因此所有问题的设立应该是围绕“三个选择”,自成一套体系。例如教材的第二、三章虽然讲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但它的内在规律是通过这些早期探索的失败来讲清中国人民为什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所以在这两个章节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探索失败的原因来进行。

(三)问题的讨论是PBL教学法实行的重要步骤。问题产生并确立后,最终要通过讨论来解决。这个过程是通过积极讨论,通过对错误的观点的批判,通过对正确观点的阐释和发挥,来最终确立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讨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开放性。讨论本身是开放性的。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即使这些看法偏激、有错误,也要允许他们表达出来。只是教师要给与适当的纠正。

2.有序性。虽说是开放式讨论,可是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教师事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讨论陷入盲目无序状态,最终冲淡甚至偏离主题。

3.鼓励性。对于参加讨论的同学一定给与充分的鼓励。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做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易于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地转化为教学内容。

[1]陈殿林.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途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2]周双娥.征疑 设疑 议疑 解疑——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式教学法的思考[J].传承,2009(3).

项目来源:辽宁医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G424.1

A

1007-0125(2015)04-0192-02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学法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