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菲(辽宁歌剧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背景及赏析
彭菲
(辽宁歌剧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 ΠётрИлъичЧайковски 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柴可夫斯基继承了西欧的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大量的俄罗斯民间音乐题材,谱写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作为他唯一创作的一部小题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有着精湛的、绚丽多彩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性。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者简介;作品分析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创作于1878年,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此生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与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贵族家庭,5岁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业,辞职后去到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小时候的他特别脆弱敏感,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小姐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柴可夫斯基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可也许正是多愁善感的性情,使他在日后谱写作品时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才更加能触动人心。
落日、融冰的小河、幽渺暗淡的早春,在列维坦的画中,在屠格涅夫的笔下,俄罗斯丛林田园中的风光郁郁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回荡着神秘莫测的天空与大地的交汇之声。而在用灵魂去感受十九世纪俄罗斯自然的广袤和秀美的艺术家中,柴可夫斯基算是一个。他像爱音乐一样热爱大自然,常常在大自然中找到幸福和写作的灵感。心灵敏感、细腻,才更加能深刻体会到音乐的触动,自然的美也需要细腻的心灵才能很好地捕捉与欣赏。柴可夫斯基喜欢自然的一切,不管它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他甚至写过一首很美的小诗赞扬铃兰花。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瑞士日内瓦作短期修养时,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这首协奏曲。这首作品运用俄罗斯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主题小提琴精彩、完美的演奏技巧,同时还体现出管弦乐的丰富表现,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由于这首乐曲是柴可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可是这首乐曲当初并不受世人欢迎。当时的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是这么形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得伤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柴科夫斯基经过这一次磨历,终生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协奏曲。在这部作品中,一些不寻常的音调,深刻的戏剧性和感人的抒情诗,虽然一时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招来一些非议,但它最终还是逐渐地吸引了广大音乐界的注意和欢迎,成为俄罗斯和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古典范作之一。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这首乐曲成为最受欢迎和倍受推崇的作品之一,成为检验小提琴演奏家水准的试金石。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这一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描绘嘈杂喧嚣的欢乐景象,乐队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当时德国一些评论家对这首协奏曲的一些刻薄的非难,显然也是针对这一乐章的特别浓厚的俄罗斯乡土气息而发的。不过,像这样的民族特点,尽管有人认为鄙俗,但它却为许多进步艺术家所器重和珍视。乐队用欢快的节奏和强有力的表达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小提琴柔缓的引子过后,便与乐队共同奏出热情洋溢、粗犷豪放的第一主题,它鲜明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在几次反复后,重新又回到欢乐的舞蹈主题上来,并直接转入技巧辉煌的尾声。随着管弦乐的共同和弦,全曲在节庆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具有多样化的旋律音调、精致的动机发展以及丰富的概括性形象。明朗的感情表达,充满着一些傲气勇武和肯定生活的激奋人心的力量。乐曲开始于管弦乐队的一段引子,这个主题纯朴安详,从容不迫地进行着它那动人的讲述。它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紧张的活动,仿佛陷入沸腾的生活漩涡中。当这种尘世的喧嚣平息时,独奏小提琴奏出一个宣叙性的乐句,最后停留在一个延长的G音,随后进入到深沉、抒情优美、富于歌唱性的第一主题,在这个主题中,小提琴采用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并要求用柔美的音色奏出明亮迷人的旋律。这个主题具有最多方面的特性,它的音调贯穿着整个乐章,使音乐有可能获得交响乐的发展。第二主题相对而言则含着淡淡的忧伤,它充满温暖的柔情,但有点伤感。不过,同前一主题一样,它的抒情的基调又带有一种内在的戏剧性的巨大紧张感。结尾华彩乐段中仍采用主部主题材料发展,是对独奏者技巧和诠释能力的考验,也是独奏者炫技的时刻。最后的再现部气势宏伟,由小提琴和乐队共同将气氛引至高潮,
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协奏曲的登峰造极之作,它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
第二乐章:行板,g小调。第二乐章采用三部曲式,相对于第一、第三乐章显得柔和而伤感。它像一首美妙的小型浪漫曲,一篇率真、朴质无华的抒情诗。如果说,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在于柔和、抒情的形象同活跃和时而是英雄性的形象的轮番交替的话,那么,相反地,第二乐章则保持着情绪的统一,整个乐章满是温柔和抑郁,虽然有点伤感,但它始终是非常亲切的。乐章开始时有一小段简朴的乐队引子,接着独奏小提琴(带弱音器)便在乐队的非常透明的伴奏背景上,格外轻柔地奏出乐章的基本主题,它的旋律进行悠缓而情深,一直流入听者的内心深处。行至中段,情绪稍稍有变,音乐变得有些激动而开朗,仿佛欲言又止地宣泄着内心的压抑。这种对比并不强烈,它依然保持原有的抒情气质,也不丧失忧郁的色彩。最后,独奏小提琴静息下来,但是音乐并没有结束,不间断地转入最后的乐章。
[1]武增文,谭巧.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美[J].黄河之声,2012(13).
[2]廖西林.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探析[J].艺术教育,2010(12).
[3]郭华.影响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风格的因素[J].社科纵横,2010(11).
[4]文锋.柴可夫斯基的不朽之作——《第一管弦乐组曲》中的d小调赋格曲分析[J].四川戏剧,2009(04).
[5]杨曦婷.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独奏小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4).
[6]刘洁.柴可夫斯基1871年-1876年钢琴套曲漫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03).
J647.21
A
1007-0125(2015)04-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