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蕾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钢琴音乐在欧洲发展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但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现代钢琴才传入中国。根据作品的成熟程度、创作技法、风格气质的特点,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4个时期:萌芽时期——从1915年我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公开发表,到1934年《牧童短笛》创作之前;初步繁荣时期——从1934年的《牧童短笛》问世到1966年“文革”前夕;徘徊时期——从“文革”初期的《钢琴伴唱“红灯记”》一花独放,到1979年钢琴协奏曲《山林》创作成功之前;创新发展时期——以1979年《山林》钢琴协奏曲为起点。
1914年5月22日,美国康乃尔大学的风琴钢琴演奏会上演出了赵元任为风琴改编的中国曲子《华八板与湘江浪》。这首牙牙学语般的小曲预示着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萌芽。1915年1月,赵元任又在《科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其创作的《和平进行曲》。这是迄今为止有案可査的第一首公开的中国钢琴曲。
这是一首进行曲速度的钢琴小品。音乐形象坚定有力、富有生气,结构严谨,材料集中,但风格却完全是西洋的。乐曲的和声严格规范地沿用了西洋的传统和声,这样的作品,在西洋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的时期,已称得上是学习、模仿的成功之作。
此后,1916年肖友梅的《哀悼引》作品24、1917年赵元任的《偶成》、1919年赵元任的《小朋友进行曲》、1921年李荣寿的《锯大缸》、沈仰田的《钉缸》等作品相继问世。这些早年由中国作曲家写作的钢琴曲尽管尚有许多局限,却开创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在模仿的基础上,出现了探索性的作品——老志诚1932年的即兴之作《牧童之乐》。作曲家在西洋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运用了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和平行四度、五度进行等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技法。乐曲一开始的引子便以平行模仿竹笛声奏出了具有北方色调的山歌旋律,并配以四、五度叠置的和弦。这一小段建筑在羽调上的音乐,鲜明地显示出它的中国民族特性。在乐曲进行中,作者又多次反复运用了类似技法,使这首题材自由的钢琴小曲具有不同凡响的风格。《牧童之乐》及与之同时出现的江定仙的《摇篮曲》,为欧洲音乐理论和中国传统风格的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经过近二十年的学习、模仿、探索,1934年贺绿汀成功地创作了《牧童短笛》。它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期——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历经三十余年,期间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多达三百多首(部)。此时,不少中国作曲家已能熟练运用欧洲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的创作技法,写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当然,与世界音乐发展的情况相比,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尚停留在19世纪的水平。由于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西方20世纪以来涌现出的各种新理论、新技法在我国音乐界基本上受到否定。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琴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尽管如此,在这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国的作曲家们还是努力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进行着新的、多方面的尝试。
初步繁荣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根据其内容、气质和社会历史演变的关系,可以以建国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斗争岁月。作曲家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着共同的努力。《花鼓》的作者瞿维,在解放区艰苦的条件下,用钢琴鼓舞着人们为全国解放而斗争。他写的钢琴独奏《花鼓》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主题,成功地将民间欢庆的“秧歌点”锣鼓节奏贯穿其中,首尾呼应,把人们带到了解放区群众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场景中去。又如作曲家丁善德,则是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用钢琴音乐迎接祖国光明的到来。他在1954年创作了钢琴组曲《春之旅》。组曲第一首标题是《待曙》,以急促的音调手法表现了渴望光明的迫切心情;第四首《晓风之舞》则充满了活力喜悦的心情,特别是最后一声明净清亮的刮奏,好像告诉人们,寒冬总会过去,春风即将吹拂祖国大地,寓意深刻。此外,这一时期还有贺绿汀的《摇篮曲》《晚会》、丁善德的《序曲三首》、邓尔敬的《儿童钢琴曲四首》、陈田鹤的《序曲》及桑桐的无调性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作品,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尝试性的创作,促成了以后中国钢琴作品的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人民当家作主,政局稳定,社会繁荣,生活充满了欢乐和希望,这一切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素材,一批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作曲家与老一辈音乐家一起,以多种尝试、创作实践,促使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事业蒸蒸日上,形成了初步繁荣的局面。在这一阶段中,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作品。如丁善德1950年以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第一新疆舞曲》,巧妙地运用了变化和复合节奏;桑桐1952年写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以朴实、单纯的手法对内蒙民歌进行了音乐处理;丁善德1953年创作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反映了新中国朝气蓬勃的新一代的精神面貌,形象鲜明,时代气息浓郁;孙以强1962年创作的《谷粒飞舞》成功地将西方托卡塔的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音调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发展和丰富了我国民族调式与和声,但究其创作手法,基本上尚属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稍有突破性的创作。这个阶段的钢琴作品不仅出现了大量引用民歌旋律为创作素材的情况,还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各种题材的改编曲,这些作品将已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族器乐曲、群众歌曲、歌剧、舞剧的音乐改编成钢琴曲。如储望华根据民族器乐曲改编的《翻身的日子》,王建中和储望华分别根据群众歌曲改编著的《大路歌》和《解放区的天》,江静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的《红头绳》,金响根据歌舞剧《刘三姐》改编的组曲《刘三姐》等。由于它们便于群众接受,大大促进了钢琴音乐的普及,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声春雷,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阴影,我国钢琴音乐创作重新获得生机。随着对“左”的思潮批判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实,许多学习新技法、具有浓郁民族风格而又独树一帜的钢琴作品纷纷问世。
1979年,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奏响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时期的“序曲”,在作曲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山林》的各乐章主题都是以苗族“飞歌”的风格特征为依据,并运用了富有想像力及色彩性的和声,从而构成了乐曲浓郁的民族个性与气质,成为一部充满诗意、富于幻想的代表民族风格的钢琴协奏曲。
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则以他的创作实践和大胆的开拓精神加速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技法、创作风格方面的演奏速度,迎来了我国钢琴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时期。《东山魁夷画意》以日本现代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四幅同名画作主题,以作曲家丰富的想像、强烈的情感和20世纪的新颖技法,精心构思了一部独具一格的钢琴组曲。组曲的前三乐章《冬花》冷峻,《湖》深邃,《森林秋装》采用了浓郁的日本民谣风格的音调和节奏,全曲清新典雅;第四乐章《涛声》是组曲的高潮,他将庄严的古典风格的主题与日本调式音调交织在一起,用了大量的不谐和音,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古代英雄的精神境界,描绘了鉴真大师战胜艰难险阻,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历史事件。
在繁荣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历史中,除了作曲家们不懈努力外,还有周广仁、鲍蕙养、魏廷格等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在为之奋斗。他们用精湛的技艺、精辟的分析、通俗的讲解,宣传中国钢琴音乐的作品,总结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