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声乐对中国近现代声乐的影响浅析

2015-06-01 00:27李秀珍
戏剧之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哈尔滨歌剧

李秀珍

(黑河学院 音乐系,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一、俄罗斯美声唱法对中国音乐的早期影响

正如肖斯塔科维奇所言:俄罗斯民族乐曲一直是俄国古典大师们形象思维的源泉。然而他们从来不困于民族音乐的小天地,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也都非常广泛,与此同时,前苏联音乐本身也越来越大踏步地跨入世界乐坛。并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苏联作曲家们(起初是格卡林、柴可夫斯基、鲁宾斯坦、而后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延)谱写的歌剧作品开始渐渐在斯拉夫国家和西欧各国舞台上演。而随着数以千万的苏联人定居中国,苏联歌剧艺术及美声唱法也迅速在哈尔滨和上海蓬勃发展。哈尔滨最早上演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交响音乐、歌剧及芭蕾舞。1903年中国唯一一条衔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开通,大量苏联音乐人来到哈尔滨,促使哈尔滨交响乐团率先在中国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1921年,在哈尔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化音乐学校;抗战的歌声最先在哈尔滨唱响;建国后,第一部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在哈尔滨上演;1927年又开创中国音乐史之先河,在哈尔滨唱响了集人类文化之大成的音乐经典——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前苏联音乐对哈尔滨起到的帮助下,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并成为中国著名三大音乐盛会之一。

谈到俄罗斯声乐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不能不谈到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名为第二后阿穆尔(黑龙江)铁路团交响乐队。该乐团从黑龙江对岸的苏联远道而来,由包括合唱团、吹奏乐队、声乐演员在内的一百五十余人组成,其中交响乐团成员有五十余人,这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编制最大的以演奏交响音乐为己任的音乐团体。1939年4月,在哈铁文化宫后院露天音乐厅(现大直街58号址,已无存),哈尔滨第二后阿穆尔(黑龙江)铁路团交响乐队在这里进行首场演出。这个乐队最早演出的两首交响乐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庄严交响序曲》和《鲍罗丁交响曲片段》。指挥家尊杰利的表演很精彩。从此,交响乐队奏响了交响音乐在哈尔滨、在中国起步的序曲。这支交响乐团不仅与声乐艺术相伴,还与合唱艺术、特别是歌剧艺术共生共荣,因此,大量苏联音乐特别是歌曲在中国的流传、中国音乐家参加世界音乐比赛展示新中国音乐发展成就等等,都包含了苏俄音乐给予中国音乐的巨大支持和帮助。在前苏联声乐教育体系下,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对我国声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俄罗斯美声唱法的传入与代表人物

俄罗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始于十九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一)苏石林(Vladimir Shushlin )

在中国教育初创期的外籍声乐教师当中,苏联优秀的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苏石林先生是为中国声乐教育奉献最大的一位。苏石林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苏联男低音歌唱家加别儿(Stanislv Gabel,1849-1924),因为在校时成绩优秀,没毕业就被列宁格列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聘为独唱演员。他是第一个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外国歌唱家,也是第一个将俄罗斯学派声乐艺术介绍到中国的人。他1924年阔别故土来到中国,在哈尔滨演出歌剧,为当时东北发展西洋音乐起到了显著作用。1930年他又与上海租界的交响乐团进行合作演出,他的演出受到上海国立专科学校的校长萧友梅先生的认可。萧友梅邀请他到上海国立音专去任教。1942年汪伪政权接管上海国立音专,创建苏石林音乐学校。建国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任教(后为上海音乐学院)。在苏石林长达26年的教学生涯中,主要学生有温可铮、黄友葵、沈湘、周小燕等。

(二)瓦林(Valin, Valentin Evgen’ecich)——艺名

歌剧表演艺术家、导演,演出生涯于1916年开始,在喀山大剧院及苏联其他城市演出,1931年在哈尔滨创建俄国轻歌剧团,1932年创建上海俄国轻歌剧团。

(三)瓦尔拉莫夫(Varlamov, Vladimir Ivanovich)

男中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1911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音乐学院,1925年侨居哈尔滨开始在中国的歌剧演艺活动。曾导演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四)叶利佐娃

次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俄国歌剧团主要演员。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923年起侨居哈尔滨并参加歌剧演出,1931年移居上海,在沪设有私人声乐学校。

(五)马申

合唱指挥家、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哈尔科夫音乐学校,1924年参加创办了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5年侨居上海自设音乐学校。

这一时期,除了声乐教学,还有大量优秀的苏联歌唱家在中国表演俄国歌剧,其中代表剧目有:

(一)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u)

此歌剧是带序幕的四幕歌剧,由穆索尔斯基(Musorgskii,M.P.)根据普希金(pushkin)的剧作鲍里斯·戈都诺夫谱曲,今天已经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俄国歌剧。故事发生在俄罗斯及波兰,时间发生在1958年到1605年之间。故事大纲是逃犯鲍里斯·戈都诺夫杀了皇位继承人,在民间的拥戴下,成为最高统治者。年轻的僧人格里格多知道了这个消息,决定冒充失踪的皇储,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的拥戴,并成了真正的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最终悔恨而死,死前将皇位让给了幼子。

(二)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

此歌剧是带序幕的三幕歌剧,由柴可夫斯基谱曲,并与其弟莫杰斯特(Chaikovsii, P,I,)1890年在圣彼得堡首演,并于上海与哈尔滨多次出演。故事取材于普希金的小说《黑桃皇后》:德国青年军官盖尔曼是一名赌场老手,来到圣彼得堡后,迷上了古堡主人老伯爵夫人安娜·费多托夫娜的孙女丽莎,然而丽莎已经订婚。盖尔曼得知女伯爵的赌技高明,能凭三张牌取胜,得名黑桃皇后,便想向其学习牌技。在一次舞会中,他潜入老伯爵夫人的房间,逼她说出三张牌的秘密,吓死了伯爵夫人。此后女伯爵的幽灵不断骚扰他,并告诉他三张牌的秘密是3 7 A,但必须让盖尔曼允诺娶其孙女丽莎为妻。但他并没有娶丽莎,最终奔向赌场。得知真相后的丽莎无助地跳进运河自杀。连续两次盖尔曼都以3和7胜,第三局他把所有的钱都押下,喊A翻牌后,不是A而是黑桃皇后,发愣的盖尔曼在幻象中,看见黑桃皇后变成了伯爵夫人,盖尔曼惊慌失措,最终自杀身亡。

(三)萨特阔(Sadko)

此歌剧为七场歌剧,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谱曲,与别利斯基共同编剧,在哈尔滨和上海多次演出。故事取材自中世纪诺夫哥罗德留下的叙事诗,地点在诺夫哥罗德海底。萨特阔是一名古斯里的琴手和歌手,故事讲述的是萨特阔得到海王女儿沃尔霍娃的帮助,在湖中捕了三条纯金大鱼,并从赌者手中得了很多大船,从而组织商船队出海冒险。在12年间,萨特阔得到了巨大的财富,一次出海,船在海中停止不前,他们将财物投入海中都无用,于是明白了海神要活祭,他们将名字写在木板上投入海中,然而只有萨特阔的木板下沉,随后,萨特阔得到了沃尔霍娃的召唤,告别伙伴,拿起琴坐上木板,不久沉入了海底。然而苦等了12年的沃尔霍娃说服了海王将自己嫁给萨特阔为妻,海里所有人都欢雀了起来,造成了海上大风暴。此时圣神出现了,告诉海王沃尔霍娃必须离开父亲,变成一条美丽的大河。萨特阔要回到故乡,之后他和他的妻子只能在思念的歌声中重逢。

除此之外还有《恶魔》《金鸡》《沙皇萨尔坦的故事》《水仙女》等优秀的歌剧,其中著名的唱段有《我还不知道她的芳名》《为何热泪直流》、咏叹调《我爱着你》等,这些优秀唱段流传至今,仍然在世界舞台上唱响。

三、俄罗斯美声唱法的特点对中国声乐的影响

俄罗斯美声唱法的特点是声音浑厚、轻松、圆润、声音靠后。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的混合,共鸣会显得较暗。美声唱法在演唱歌剧的时候,咽腔和鼻腔用得较多,但在前苏联时期的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用得较多。尤其在演唱音乐会中用得尤为多,到了高音时就不掩盖了,因此声音雄壮、浑厚。 在声乐演唱中呼吸方法是关键,俄罗斯美声唱法讲究用横膈膜的呼吸方法打开气息,整个身体打开后,后腰用力,声音坐在气上,从而达到共鸣。横膈膜呼吸不是单独的胸式呼吸,也不是腹式呼吸,而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只有胸腹式的联合才能使声音更有穿透力、更长久。

在我国早期任教的俄罗斯教师在教学中常会说笑一笑,因为面带微笑容易进入面罩。在当时的美声教学中,西欧崇尚通过打哈欠来找到共鸣,而以俄罗斯(前苏联)为首的东欧讲究通过微笑找到面罩共鸣。在俄罗斯美声唱法中,面罩共鸣是美声唱法的关键。

俄罗斯教师在教学中喜欢练习哼鸣,因为哼鸣练习很容易获得假声和混声,可以很好地统一声区,练习时把鼻子挂在鼻咽腔,提笑肌,达到微笑状态,喉咙放松,打开,喉结放低,要在横膈膜的支持上往上唱,全身放松叹着唱,在正确的哼鸣下,带入母音a e i o u。带入母音时一定要带入面罩共鸣,讲话时也应该尽量运用面罩共鸣。俄罗斯老师常会说,唱歌像说话一样,“用哼唱的感觉找到面罩共鸣,哼到哪,唱到那”。当然这种哼唱必须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良好呼吸支持为前提,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哼唱长音时,肌肉要慢慢放松,下巴要放下。就靠这几点,在新中国的早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

新中国建国初期,声乐向俄罗斯(前苏联)学习,既有政治原因,又有认识上的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需要改进的弊端。但是俄罗斯(前苏联)的美声唱法在我们建国初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俄罗斯美声唱法至今也是我们学习声乐的借鉴。

由于当时中俄(前苏联)的友好关系,大量的俄罗斯音乐人来到中国,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原因,哈尔滨曾是中俄音乐交流的门户,因此奠定了在俄罗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时的重要地位。东北地区离俄罗斯是最近的地区,所以大量的俄罗斯音乐家选择东北、选择了哈尔滨作为他们教授传承俄罗斯音乐的第一站。 中东铁路在1903年建成后,哈尔滨迅速发展成北满的商贸与经济中心。同时也成为当时的俄罗斯艺术在华发展与繁荣之基地。冈萨雷斯兄弟率领的意大利歌剧团、俄国帕里耶夫歌剧团、菲奥多罗夫歌剧团、费韦斯基歌剧团在建国初的十几年中纷纷来到哈尔滨演出,在1920年还有许多美声歌唱家来哈尔滨演出。1926年—1929年是哈尔滨俄国歌剧事业最鼎盛的时期。

建国初, 中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在哈尔滨成立,随着解放大军向南开拔后,很多学习音乐的人为自身文艺水平的提高,而来到哈尔滨求学于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其中包括解放军文工团、志愿军文工团、中央音乐教学和演奏团体及地方音乐团体、单位的人员。

在这期间,出现了大批向俄罗斯(前苏联)学习声乐并最终成为我国不同地区声乐的领导者的音乐家。这些人大部分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分布在不同地区从事声乐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和学生先后进入了新中国第一代音乐家的行列。所以,我国学习、借鉴俄罗斯美声唱法在当时十分盛行,也使其唱法流传至今。

现如今,我国仍经常能看见学习俄式美声唱法的选手参加世界比赛和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所以俄式美声唱法对中国美声唱法走向世界有着积极的影响,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哈尔滨歌剧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走进歌剧厅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