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谭天健
蒋经国赣南旧友谭炳训传略
文 谭天健
谭炳训,字巽之,1907年11月5日生于济南市冉家巷5号。他的家庭属于济南市一个大家族,据家谱记载这个家族至少有十几代人生活在那里。谭炳训的父亲是清朝最末一榜的秀才,民国以后就读了一所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在法院当书记,后来改业律师,虽然业务很忙但收入不多。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年,他在日寇占领下的济南忧愤去世。
谭炳训的母亲在他孩提时代就去世了。他是由姑母一手带大的,所以后来他把姑母当作母亲一样去孝敬。
谭炳训7岁时开始接受小学教育,除了上学之外,晚间还请了一位老先生在家教四书五经,13岁进入济南育英中学(四年制)。毕业后,1924年进入私立青岛大学土木工程系预科,第二年17岁的他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科,经预科正科共6年,于1931年毕业。后来谭炳训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写道:“我为什么立志学工程呢?因为我的家乡在山东济南,那里有胶济、津浦两条铁路经过,交通非常便利。幼年时常到车站去玩,看见那满装客货的列车,风驰电掣的开来开去,以及那密如蛛网的路轨,无形中使我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心里想这伟大的运输力量,是火车的机器发出的,而火车的行驶,又全靠铁路来承重,假如我学会了建筑铁路的话,那是一件如何快慰的事啊!由于这童年的一念驱使,居然就决定了我进工科大学研究土木工程的志向……”
在1926年至1931年6年的大学生涯中,谭炳训不但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血气方刚,心中充满了爱国热情,关心、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发展道路。他阅读各种政治、社会书籍,从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其他学派的社会主义,如基尔特、工团主义、费边主义等。读过的书包括《唯物史观》《共产主义ABC》《资本论》(英文本)《共产主义宣言》(英文本)《马克思传》《互助论》《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传》等。他思考着,探索着,最后他认为自己确定了社会主义思想,不过这是广泛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包容着各种学派。他憧憬着一个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景而已。
民国谭炳训请帖
1931年7月大学毕业后,谭炳训由学校介绍到青岛市工务局任技佐,1932年9月升为技士。在毕业后的两年中,他的主要工作是设计绘图、监修上下水道、在自来水厂的水源地监修新的水源水井。在荒僻的水源地工作期间,谭炳训有更多的时间搞研究和翻译。当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使人们认为的乌托邦成为了现实,这使谭炳训看到了希望。因此他决定全力研究苏联的经济制度和建设计划。谭炳训在1931至1932年一年的时间里将苏联国家设计委员会出版的《苏联五年计划》译成中文,这本书在上海出版后,很快就销售一空。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苏联计划经济的译著。此后他更加强了对苏联的研究,由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对于苏联的设计机构、设计方法、利用外资、利用外国技术问题尤其注意。在此期间谭炳训还译成了《苏联第一、第二五年计划的技术分析》一书。这时谭炳训由研究五花八门的各种社会主义集中到研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把对专业土木工程的研究扩大到研究一般性质的经济建设。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谭炳训对日本的侵略无比愤怒,尤其是当他见到青岛的日本侨民兴奋地支持日本军阀侵略中国,使他受到很大的刺激。他曾写道:“当时全国人士沸腾,救国情殷,但表现在舆论上的多是血气之勇的主张,没有的是图存的根本远大计划。”于是他受到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就是国防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启示,经过两个月的搜集资料,写成了一篇《初步国防工业建设大纲》。文章共分九章:一、导言,二、设计原则,三、设计概说,四、国防区之划分,五、中央国防区之工业建设,六、其他国防区之工业建设,七、国防交通建设,八、怎样集资,九、赘言。谭炳训在文章中说:“现在是全国总动员的时候,不仅到火线上去杀敌,还要立刻开始长期抗斗的一切准备。”“现在虽然已经不是高谈建设的时候,但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必须先完成军备供给的独立。要完成军备供给的独立,则今日民族存亡的战斗开始时,初步国防工业建设就是决定最后胜负的根本力量。”文章不但说明了建立国防工业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做法。文章1932年5月发表于天津《大公报》(连载)。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后来青岛市属中学曾把这篇文章列为阅读教材。
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黄郛正在莫干山。他看到最后一天登载的第九章“赘言”后,便写信询问谭炳训对国难和政治的看法,并索阅文章的全文。谭炳训把全文寄去之后,黄郛回信邀请他参加“新中国建设学会”。在索要了章程和会员名单之后,谭炳训看到有那么多他所仰慕的学者名流,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新中国建设学会”是“九一八”以后江浙一带大资本家、学者名流、知识分子以黄郛为首共同组织的,宗旨是“研究广义的国防建设,团结党(国民党)外人士,共赴国难”。会员有丁文江、翁文灏、黄炎培等。
1932年秋,谭炳训到上海联系《苏联五年计划》出版,见到了黄郛。他们先后有5次谈话。这些谈话对谭炳训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把黄郛的一些话奉为信条,也为他以后崇奉西方政治理论铺下道路。黄郛的主要观点有:政治上要独来独往,不可卷入党潮之中;国民党内没有人才,要想建国救国必须靠党外人士;青年人要报国必须有高度的修养,在国家需要时,临危受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932年,谭炳训被提升为青岛市自来水厂厂长。在此任上,他扩大了自来水水源,并对水厂净化装置作了改进,使水质水量都有了提高。
1933年6月,长城战役之后,国民政府成立了“北平政务委员会”,以黄郛为委员长,统管华北五省三市。黄郛电青岛市调谭炳训到北平,因此1933年6月,谭炳训被调到北平市工务局任技正,主要工作是搞规划、勘探、设计。1934年9月,谭炳训被提升为工务局局长。
谭炳训在北平市工务局任职期间,对北平旧城区进行了规划和改造,新修了许多道路,从国外购置了压路机等筑路机械,特别是引进了德国柏油路的施工工艺,培训了较现代化的筑路施工队伍,修筑了许多主干路和近郊公路。不到两年的时间所修的柏油马路等于过去十年所修的总长度。1935年还修筑了通往颐和园的柏油马路。另外,他还规划了北平城区的上下水道系统,对北平自来水厂的扩建进行了设计,并施工了不少下水道。
1934年,北平市拟定了文物整理计划。经行政院核定,1935年1月成立了“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并设立了“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由谭炳训兼任副处长,具体负责古都文物整理及修缮古建筑工作。谭炳训主持了全面大修天坛各大殿工程。特别是整修天坛公园中最南端古时皇帝祭天的圆丘,把破败不堪的圆丘表面都换成汉白玉砌面,并依照旧制排成几何图形,以象征“九极天阳”之数。今日坛面平整如镜,每块石板形状各异,接缝严密,就是当年大修的成果。天坛周围的树木也是那时栽的。谭炳训还将当年大修天坛的始末写成纪文,刻在天坛金顶下面的木头上,并有谭炳训的签名。
当时旧都文物整理处还大修了明十三陵中最主要的长陵大殿,并修复了北平市以及颐和园中的一些牌楼,如正阳门外五牌楼、东西四牌楼、颐和园宫门外牌楼等共16座。这些牌楼年久失修,柱子槽朽下陷,额枋亦多断折,均经全部拆卸,照原样次第修复。为保存永久计,所有各牌楼柱子及大小额枋,均改用钢筋水泥筑成,并照原样油饰,全线大点金彩画。另外还整修了角楼及箭楼,如内城箭楼经添配木料和砖瓦,照原有制度,修理整齐,并将内外檐上架门窗,一律油饰彩画见新。又如西直门箭楼,也因年久失修,残缺不全,均经分别添换材料,修缮完整,并油饰彩画见新。再如皇城角楼,建造精巧系重檐歇山式。汉白石须弥座,年久失修。经将所有瓦顶、槛墙、台阶、角石等一律修理完善,并油饰彩画见新。此外还修缮了北平各门,主要是西安门、地安门、祈华门。该三门地当冲要,有关市容,乃将瓦顶、门窗、台阶、地面、墙身等损坏之处,一律修缮完整,油饰见新,以壮观瞻。另外他们还完成了颐和园界湖等修缮工程。
谭炳训后来回忆道:“北平六百年所建的宫殿庙宇、牌楼,自前清末季,即未修葺,日渐损坏,本席兼理古都文物整理处理务,负责修整,由中央拨发工程费三百万元,使殿宇名胜焕然一新,因此在北平人心里上发生了一良好的影响。”
左图:1936年谭炳训在庐山玉碑亭石拦板上的题刻
下图:1937年谭炳训亲笔题名的明耻桥
在北平期间谭炳训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与他所爱慕的女子王淑琴(字志宏)结婚了。他们是在青岛相识的,王淑琴年轻美貌,当时正在读美术专业,还是青岛女子篮球队的成员。1934年他们在北平举行了西式婚礼,婚后谭炳训的生活更加安定充实了。1935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谭炳训撷取《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为她取名为“天健”,希望她永远自强不息。
1932年东北沦陷之后,北平的局势日趋紧张。到1935年日伪组织在北平的活动已很猖獗,爱国人士在北平很难有立足之地。1935年11月,半傀儡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由于谭炳训一直积极主张抗日救国,便受到了亲日派的排挤,后来日寇甚至指使亲日分子提出将谭炳训逐出北平。这时庐山正急需建设,于是谭炳训被调到了庐山,1936年4月就任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局长,一直到1938年才离开庐山。吴宗慈著《庐山续志稿》中这样记载:“江西省政府以全山建设工作亟待推进,特派工程专家前北平市工程局长谭炳训接充庐山管理局局长。谭炳训任职后,即聘请工程及卫生专门人员多名,分别进行各项新建设与修葺名胜、培植树木、点缀风景,而于卫生方面,尤为注意。”
谭炳训到庐山后首要的工作是回收外国的租借地。当时庐山牯岭区有一个英国租界,他主持了向英国收回庐山牯岭区租界的工作。回收之后全部庐山从此成为了中国人自己的旅游胜地。
在谭炳训的主持下,庐山管理局建立了自己的工程队,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工程,如翻修河东路、河西路、大林路等各干道,管理局前新添暗沟并新砌砖石路面,图书馆前克地夫西段加修踏步,修建全山各登山步行石阶路及各处公产房屋,管理局、警察署、凉亭、风景亭、公厕等设施,以及修复名胜古迹。其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是1936年重修御碑亭,新建石栏,重墁台面,平治道路,竣工后,谭炳训亲笔题记刻于石栏板上。另一项重要工程是修建石桥,将庐山主干道上的木桥均改为石拱桥。谭炳训还将1937年在石门涧上新建的石拱桥,特别命名为“明耻桥”,以述其抗日救国雪耻之志,并命工匠将其手书题字刻于桥心拱石之上。2005年,庐山管理局在博物馆举办的庐山抗战图片资料陈列展上将“明耻桥”题词石刻列为“庐山抗战遗迹”,是“抗日爱国将领及爱国志士”的十件石刻之一。后来又被公布为第二批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文物保护单位。
谭炳训回顾在庐山第一年的工作时曾写道:“嗣于二十五年长庐山管理局,仍本一贯之精神,从事国际避暑地之建设,在春夏两季先将卫生办好,同时整理道路,修筑排水沟,再点缀亭台,修理名胜,遂使庐山在一年之间顿改面目。”
1937年谭炳训庐山故居
谭炳训还主持建设了庐山自来水全山供水系统,添建天然蓄水池;建设了庐山第一个柴油机发电厂;完成了登山公路汽车道的规划设计并进行了地形测量和实地放线工作;规划设计了庐山登山缆车道的建设项目(此项目后因抗日战争未能实施);为戒备火灾,在牯牛背新建一瞭望台;为庐山小学新建校舍;修建运动场、游泳池及网球场。在整理地籍方面,改用科学方法进行测量,绘制地图,由于庐山地域很不规则,谭炳训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德国蔡司经纬仪及瑞士求积仪测得各户准确面积。此外还进行了评议地价,换发永租地契等工作。
这一时期,谭炳训还完成了一项重要规划:拟建庐山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并将此规划呈报国民政府行政院。他是第一个提出这一设想并做出详细规划的人。后来他又参与拟定了全山造林计划及组织造林委员会。
庐山三大建筑——庐山图书室、庐山练习学舍及庐山大礼堂,也在此期间陆续建成。谭炳训作为土木建筑工程专家,经常亲自前往工地,检查施工质量及进度直至竣工。
谭炳训任职期间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中英关于收回庐山英租界协定,庐山管理局建立了咨询委员会。中方委员五人:宋美龄、程顺元、沈长赓、王信孚、谭炳训,外方委员三人:吴禄贵(美)、甘约翰(英)、司美司(美)。咨询委员会由庐山管理局局长谭炳训任主席,每年举行9次会议,由谭炳训主席报告庐山建设、卫生、政务等重大事项。每次开会都有记录并存档备案。此外,为了吸纳民意辅助行政,1936年庐山管理局还设立了“参事会”。
谭炳训任职期间,对庐山图书馆的发展不遗余力,贡献卓著。庐山图书馆成立于1935年。当时图书匮乏,经费有限,组织也简单。1936年7月,谭炳训奉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之命,改变庐山图书馆的组织,成立庐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群策群力,发展馆务。9月27日,图书管理委员会于牯岭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委员共五人:欧阳祖经(教育厅的代表)、谭炳训(管理局长)、罗霄华、曾大军(省政府的代表)及励志社的代表(未派定)。
此外,为充实庐山图书馆藏书,还专门成立了征集图书委员会,由蒋介石待从室主任陈布雷、程时奎、谭炳训、陈任中、袁同礼、沈祖荣、陈三立、欧阳祖经等人担任委员,负责图书征集工作。征集图书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开展了征书工作,并征集到了大量珍贵图书,如:陈布雷向江苏铜山徐道陵征得其父徐又铮在北平遗书数千卷,计百余箱,由图书馆派员赴北平起运;蔡元培将故宫博物院赠彼个人之选印《宛委别藏》丛书全部转赠;吴宗慈将修《庐山志》时所搜集关于庐山历代文献及其他书籍,托陈任中从刘成禹山寓中捡出捐赠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庐山图书馆已是古今图书琳琅满目,蔚成巨观。
1938年谭炳训一家在江西
1935年至1938年庐山进入了沦陷前最繁华的时期(1937年8月庐山商店已多达260余家),当时的庐山被称为蒋介石的“夏都”,国民党军政高官频繁上山。也是在此期间,谭炳训结交了一些国民党上层人物,蒋介石这时也经常往来于南京与庐山。每次来时谭炳训也是必接必送,还要陪同参观。
这期间也召开了不少重要会议,如1937年6月5日,周恩来在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抗日;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了全国进入全面抗战的演说。作为地方长官的谭炳训频繁迎送上山的重要官员。1936年8月2日,冯玉祥自南京抵庐山时,蒋介石令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庐山管理局局长谭炳训等前往小天池迎接。
1936年10月,为庆祝蒋介石50寿辰,庐山各界在庐山图书馆举行庆典,公推谭炳训为庆典主席,到会中外名流300余人。会后谭炳训主持茶会,招待中外人士,答谢盛意。
1937年,谭炳训的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孩子,为了纪念他的出生地,谭炳训为他取名“天庐”。
1938年2月, 国民政府调谭炳训任江西公路处处长。那时南京已经很吃紧,江浙京沪撤往后方都要经过江西,江西公路成了前后方联络的枢纽,而江西的公路基础太差,不能承担这个任务。因此江西公路处的工作十分繁重,任务紧迫,条件艰苦,危险性大,但谭炳训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说:“因为在争民族存亡的抗战时期,我对于这个工作不能推辞……。”
当时江西公路处在江西省会南昌市,谭炳训到了南昌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在上任时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自从发动全面抗战以来,已七月,土地失了好几个省,人民将士死了数十万。我们可以看到沦陷区,国家主权丧失之后,马上受到敌人的摧残,任意地蹂躏。我们现在站在自由的国土上,拥有伟大的人力物力,人人都应该在这个时候激动爱国精神,来从事救国家救民族的工作。”在演讲中谭炳训还讲到了他的“任事原则”:“第一就是要做人所不能做和不敢做的事,以前在北平主办旧都文物整理工程,和在庐山之整理交通工作,如筹建登山电车,设立庐山电厂,无论如何困难,总是认定目标向前迈进,不避艰苦,这是大家都听得到的,看得见的。第二是对上负责任。第三是对下公正严明。”同时他也要求员工“用战时精神来过战时生活,以求得战时效率”。他又提出要爱惜物力,他引用福煦将军的话说“在战时一滴汽油比一滴血更可贵”,并提出三句口号:1、汽油是公路的血,也是国家的血。2、汽车是公路的命,也是国家的命。3、备件是汽车病院的“救命仙丹”。
谭炳训上任后,一方面积极开展各项业务,不辞劳苦,频繁穿梭于各县区之间,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他狠抓整顿,建立各种制度、纪律,举办训练所、训练班、励进会,培训人才,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在训练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精神动员、精神训练。谭炳训经常到这些训练班演说,他鼓励青年要“立志”,“要有学问、有修养”。他说:“学问的修养是一切修养的基础。”“思想和学问极有关系,思想是否崇高,全看所受的教育是否优良。普通人所见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现象,其思想当然不出此范围。倘是学问渊博的人,可以见到国家的兴衰,世界的变迁,宇宙的运转,其思想自然就伟大了。思想伟大,则行为必不致落俗,凡有损人格的事情,决不肯去做,其前途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他又说:“人要有自尊和人格”,“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要爱人格,不要专爱金钱,人格是人的第二生命,比什么都要紧,生死事小,人格事大”。谭炳训又在多次演说中提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服务要有利他精神”,“假如一个人不能服务社会,那这个人便失去了人生的真意义!”他号召大家“以救国救世的热诚,振起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谭炳训后来是这样总结精神训练方面的工作的:“惟两年来与我诸同仁共勉者,有一根本精神,即以精神力量,克服物资上的困难;以‘确实迅速’与‘责任守纪律’之军事化精神,增进战时交通效率,以达服务社会尽忠国家之目的。此一指导原则,为本人向诸同仁所反复讲述;本处能以崭新的英勇姿态,完成其在抗战大时代中的艰巨任务,实发源于此军事化之训练,亦即本处所赖以应付两年来遭遇之种种非常事变者也。”
谭炳训到了南昌不到3个月,赣北战役就开始了。除了办理公路运输和工程业务外,还按军事的要求,组织了公路军事工程队7个以上,跟随着吴奇伟将军等部队,参加赣北和赣西北的战役。这些工程队按军事要求,在部队撤离后要破坏公路和桥梁,对有关路段实施爆破,在部队将到来时又要抢修公路和桥梁。无论是破坏还是抢修都是在部队撤走或是未到时间内工作,所以常常和敌人遭遇。另外他们还承担抗战物资的武装押运,那更是险象万千。
为了安全起见,谭炳训把家眷安排在贵阳一个亲戚家暂住,这样他就可以没有牵挂地工作了。
1939年3月,江西公路处开始从南昌撤退至吉安。关于这一次撤退,谭炳训在一次报告中说:“此次(三月下旬)南昌撤退,当紧急时,本处调派大批车辆前往维持交通,装运各界人士及公私物件,均能不失机宜,达到任务,各界颇多好评。而本人与本处员工公物,直至二十五日夜间,距离敌人占据瓜山之前数小时,方始撤退。撤退之时,亦极有秩序,所有车辆以及一切器材,除军工队当时在安义奉新一带工作,因被敌人包围,冒死逃出,致有损失外,南昌方面,全部运出,可说毫无损失。关于这一点,外界多所奖赞,我们也可稍稍自慰。”
在这一次撤退中谭炳训是最后撤离的,他在报告中是这样说的:“本人至最后始撤退,一切撤退布置,均经本人亲自计划,主持,并督饬员工分别办理,故能有条不紊。当时本人并未奉令须最后撤退,如果本人轻信谣言,畏惧胆怯,尽可早日跑出危险地带,何必待敌人将占瓜山时始行撤退,无非为维持交通,与计划主持撤退,换言之,不外为责任心所驱策而已。本人撤退之先,第一步系撤至广福墟,即在该处督饬军事工程队及民众加紧破坏公路。及广福墟以南公路将挖断时,方退至樟树,又在该方面督饬军工队及民众破坏公路。樟树至新淦一段实施动土破坏之后,仍在樟树计划督促约旬日之久。俟工程完竣,方始回处。这是三月廿五日本人由南昌撤退后,在前方主持督促破坏公路之经过。”
谭炳训著《香港市政考察记》书影
谭炳训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曾这样写道:“1938、1939两年过的是抗战最前方的军事生活,这是我全部历史中最兴奋、最痛快的两年。”
1940年起,大江以南的抗战重心移到湖南,江西公路处迁至赣州,得以全力开展公路业务。这段时间谭炳训规划修建了多条公路,特别是九江经南昌至赣州的主干公路,江西至湖南及江西至广东的主干公路。这些公路在抗日战争中为运送军队、补给军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还修建了不少公路桥梁,赣江上的南昌、吉安两座公路大桥都是谭炳训亲自设计的。南昌公路大桥是当时国内跨度最大的钢木结构大桥。另外在联络鹰潭和衡阳这两个铁路终点的客运上,在休养路面和交通管理方面都表现了不错的成绩。国民政府的交通部打算拿江西作示范,统一东南五省的公路管理。后来成立了“东南公路管理处”,任命谭炳训兼任处长。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由于各省地方上封建割据势力的存在,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谭炳训仍然念念不忘战后的国家建设,他认为现在就应该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因此,在赣州期间谭炳训主持完成了《公路工程标准图》与《数据手册》,并着手编辑《养路手册》《施工手册》《养车手册》《车务管理手册》等。他在序言中写道:“本处自民国十六年成立以来,已十有四年,至今始有公路标准图及应用数值手册之编印,执笔为序,深感汗颜。往者已矣,即就最近三年而论,适逢抗战大时代之降临,二十七年赣北大战与二十八年南昌撤退,本处员工大半在飞机大炮下抢军工办军运。训虽在枪林弹雨之中,固未尝日或忘本处所负之建国使命;至二十九年东战场局势稳定,始得指定人员,从事手册与标准图之编制,并先后于同年复印出书。标准图与手册合而用之,即公路之工程技术宪法,为测量设计施工及一切工程计算之所依据。”“再本处在计划及编辑中者,公路工程方面有养路手册及施工手册,机务及车务方面有养车手册及车务管理手册等。盖公路交通在抗战时期为我国交通主脉,抗战胜利后必更有突飞之发展,若不于今日为公路交通之技术及管理上确定轨道,打下根基,树立制度,则将来仍必陷入今日蛮干乱动之悲惨情况。”
谭炳训夫妇(1942年)
蒋经国全家福。左一为蒋孝文,右一为蒋孝章,他俩是本文作者的童年玩伴
谭炳训在序言中最后说:“训恒以‘慎始’‘务本’‘是实’‘求精’四原则以求知,本‘决断’‘敏捷’‘勇毅’‘勤苦’四原则以为行,而归纳为‘敏实精勤’,以为治事之四大要旨,定为本处处训,所以勉我同仁,并以自勉,以期蔚成一种风气,树立建国模式。三年来谨守此项原则,埋首于本处业务基本上之更新与改造,不为浮夸宣传,不作表面工作,此《手册》与《标准图》之刊布,即求知之‘慎始’‘务本’‘是实’‘求精’四项原则的初步实践;其完成,有待于更艰苦之努力,更有待于全国公路交通专门人员与中下级干部之通力合作,以实际工作之经验,写出心血结晶,使现代化之交通事业—公路与汽车,能在最合理、最经济的情形下,担负其时代使命,为我中华民族服役,以促成国民经济建设之完成,而达整个国家现代化之目的。”
这段时间由于军事局面稳定下来,谭炳训又开始搞些研究,发表了不少文章,如《十年来江西之公路》《战时的金融、经济与交通》等。同时他又开始研究苏联经济,1944年他发表了《苏联第一五年计划之研究》。过了这么多年,谭炳训为什么又来研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呢?他在文章中是这样说的:“第一五年计划,为国防工业建设计划,为苏联人民节衣缩食忍痛吃苦而奋斗出来的成绩,为我国建国所必经的阶段,其成功之处,故要效法,其失败之点,吾人尤应充分注意,以免蹈其覆辙,此为特别提出苏联第一五年计划来研究之原因。”在文章中谭炳训不但分析了五年计划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比了中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谭炳训认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部分的提前完成,赢得一片赞扬和举国欢庆,以致决策者也头脑发热,“把审慎撇在脑后”,完全忽视了原本可以预见的一些困难。在第七节“五年计划所遭遇的困难与障碍”中,谭炳训写道:“一个建设计划的实行,譬如登山,愈近山顶,愈感吃力,走的步伐也就越慢。在开始就飞跑的人,多半不能达到绝巅。苏联在最初显现成功的希望时,在狂热的浪潮中,将真实达到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完全忘记了。”这是后来产生困难的重要原因。另外,当时不重视技术专家实施计划的合理步骤,与各部门进度的适当配合,浪费人力物力,效率低,质量差等,也都是造成困难和障碍的原因。
蒋经国在赣南
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的驿运
1940年,谭炳训参加了“中国工程师学会”,1948年被选为董事。
这一时期,蒋经国在赣州任专员。他刚从苏联回国,正雄心勃勃,想大干一番事业。由于工作关系,谭炳训经常和他接触,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合,很谈得来。他们都主张坚决抗日,都希望科学救国。由于观点一致,他们往来频繁,成了亲密的朋友。他们两家人也经常来往,蒋经国的夫人蒋方良性格开朗,能说一口地道的宁波话,不久她与谭炳训夫人也成了好朋友,两家的两个大孩子年龄都差不多,他们也成了很好的玩伴。
1940年,谭炳训一家又迎来了第三个孩子,取名为“天驹”。这时他的全部家眷也已由贵阳来到了赣州,同时他的岳母也由青岛来到了赣州,谭炳训一家顿时热闹起来了。1942年第四个孩子出生了,谭炳训就为她取名“天俊”。
1942年,滇缅公路遭受封锁,国内汽油发生困难,要争取国外物资援助,除了空运,只有靠人力、畜力和木船等运输。国民政府的交通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调谭炳训到重庆担任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处长。谭炳训1942年11月到任,到任后不到一个月就接到任务:为了加强西北的驿运,从四川的广元起,每隔30公里修一个驿站,一直修到新疆的哈密,共计80多个驿站,要在半年之内修完。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在兰州成立了“西北驿站工程处”,派谭炳训兼任处长。因此1943年谭炳训大部分时间都在甘肃和新疆。经过奋斗,在戈壁沙漠上建起了一座座驿站,终于建成了一个驿运通道,用大批骡马大车一站一站地转运军需物资,使苏联支援抗战的物资得以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当时苏联志愿航空队的炸弹,飞机配件都是经驿运送入内地的。抗战急需的药品也是通过这条路线输送的。后来又派人勘察经由南疆的驿运路线,但因沿途建站和攀越喀喇昆仑山的困难,这条路线没有开辟成功。这段时间还筹划修建了重庆至康定的战时通道,谭炳训又先后四次前往西藏谈判,最终在美国史迪威将军及英国驻西藏领事的劝说下,得到西藏当局的同意,才达成了开辟自印度经拉萨到康定秘密通道的协议。
1944年谭炳训一家子女与陈诚一家子女合影,左第三人为本文作者,正中为原台湾国防部长陈履安。此照片为谭炳训所摄
谭炳训来到重庆后不久就把家安顿在重庆郊区一个叫做“山洞”的地方。这个地方远离城市,生活相对安定,同时也有一个学校——圣光学校,他的子女可以在那里读书。谭家的近邻就是陈诚家,谭炳训与陈诚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孩子不但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平时在一起玩耍,也都成了好朋友。总之谭炳训一家人在“山洞”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而谭炳训自己却四处奔波,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团聚。
在重庆时,谭炳训看到一些社会现象,使他感觉到失望和气愤。他说:前方将士们浴血奋战,大后方那些大官们却贪污享受,真是天理不容。他在报上发表文章批评抗日战争时期的贪污腐败现象,他甚至在文章中抨击交通部长腐败无能。这就激怒了某些人,后来有人就借故对谭炳训进行打击报复,取消了他赴英美的考察,并称他有通“匪”之嫌。这件事对谭炳训打击很大,有一段时间他感到极度失望和消沉。后来经过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调解,这件事总算平息下来。
随着苏联援华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苏间的文化交流也发展起来了,重庆新华书店开始代售莫斯科外文书籍出版局的中英文书籍。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谭炳训这段时间搜罗到各种苏联出版的书籍,他不但读了许多经济建设方面的著作,也读了不少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他向国民政府建议:1、派考察团到苏联学习建国经验;2、仿照苏联,成立国家经济建设设计最高机构。第二个建议被采纳了,在重庆成立了中央设计局。1943至1945年间,谭炳训也被邀参加中央设计局的工作,担任设计委员兼公共工程组的组长,并派为与苏联大使馆联络的联络员,向他们搜集参考资料。
1944年底,中印公路通车。驿运总处也完成了战争中的历史使命,交通部撤销了驿运总处,驿运工作纳入公路总局之内。1944年12月,谭炳训离开了交通部,专任中央设计局设计委员。
驿运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方法,做抗日救国的大事,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功勋。驿运是时代的创举,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谭炳训对驿运有不少论述,他在文章中说:
抗战是革命的战争。
驿运是革命战争中的革命运输。
革命精神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可以战胜顽强敌人。
……
革命精神是什么?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硬干精神,是‘杀身成仁’‘舍身成义’的牺牲精神,是从主义信仰与坚强意志而生的伟大力量。这就是北伐之所赖以成功,抗战之所恃以胜利。
谭炳训论述驿运的著作有:《驿运与复原》《总裁的驿运观》《全国驿运工作之展望》《一年来之驿政》等。
在重庆期间,谭炳训积极参加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工作,1943年又发起成立了中国市政工程学会,创刊了《市政工程年刊》。这时他特别关注战后城市的发展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与著作,主要有:《论城市的复原与建设》(1944年)、《建都之工程观》(1943年)、《公共工程与战后建设》(1945年)、《公共工程之范畴任务及政策》(1945年)。
谭炳训在1944年发表的论文《论城市复原与建设》中提出“要确立对城市的新观念”,提出在战后的复原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勿为一时权宜之计,便易行事,为建设工作造下许多新的障碍,最好能将建设上的旧障碍,在复原工作中为之肃清”。他提出一定要“未雨绸缪,用远见来指导城市有计划之发展”,并呼吁要有“城市计划之立法与实行”。谭炳训在文章中还提出不但要有城市规划,而且要逐渐扩大,要有“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文章对战后的建筑风格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提出“要树立崭新的现代化的风格”,反对“半中半西和不中不西的建筑风格”,称“这些非驴非马的建筑,代表文明的低落”。
谭炳训在之后不久发表的《北平之市政工程》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他指出:“北平为国际之旅游名都,亦国防之重镇,文化之中心。战后建设,自应向郊区发展,作有计划的疏散布置,使各项建设,均能切合各方面之实际需要,及新时代之各种要求,借以增高国际地位,维持名都永久令誉。”接着谭炳训又提出未来新北平市建设计划须注意研究的五个重点问题:
一、北平既为国防重镇,将来新北平计划,国防工程应如何筹设?空防工程应如何建设?
二、北平市历代建都,名贵艺术,壮丽建筑,钟会一地,盛极一时,值此新旧交替之际,既不宜违反时代,墨守成规,使一切新建筑,概行仿古,又不应东施效颦,尽仿西制,将来新北平市建筑,风格应如何改作?法式应如何规定?
三、北平既为游览城市,游览区域所需各项建设,游览旅客所需各种设备,均应力求完善,以壮观瞻而臻便利。此项国际游览建设计划,应如何设计?
四、战后北平建设,既以向四郊发展为原则,所有一切公私建筑,使用土地必广,将来对于使用土地办法,应如何规定,以期公私两便,不碍计划执行,四郊发展之分区计划,田园农林地带之新理想如何配置而实现?
五、建设经费之来源,应预为筹划,如创设计市政银行,吸收战后游资,举办土地抵押,发行建设公债,以及征收筑路费、沟渠费、土地增益税等。将来究以采用何种方法,最为适当无弊?
这一时期谭炳训还将他过去已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论作编集为《建设论集》第一、二、三辑,在江西出版。同时谭炳训又在金陵大学兼任讲师,讲授市政建设方面的课程。
1945年抗战胜利后,熊斌被任命为北平市市长,他向中央设计局要一位对北平市政熟悉的人,征得同意之后,谭炳训于1945年10月重返北平,担任1935年曾担任过的工务局局长职务。他曾写道:“十年前后同一岗位的工作,却截然不同了。十年前是建设工作办不完,建设经费花不完,日夜地赶工;十年后是建设工作很少,建设经费更少……”
在此任上,谭炳训对曾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北平市进行了重建规划,对主干道马路进行了整修,为下水道的子管配换了更大直径的母管。1945年,北平市政府为继续抗战前文物整理事业,呈准中央明令恢复文物整理委员会,设立文物整理工程处。谭炳训任文物整理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文物整理工程处处长。1946年度内,文物整理工程处修理工程40余处,主要有:天安门、永定门、智化寺、北海大西天小西天、碧云寺等处,又内有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天坛、孔庙、国子监等处保养工程,计占四分之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天安门的翻修。谭炳训曾写道:“1945年我重回北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筹款翻修天安门,修竣后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对广场是必要的点缀。”谭炳训对此感到特别自豪与欣慰。他写道:“因为这是1935年我要修而未如愿以偿的一个建筑物。”另外,谭炳训又对北平的文物古迹建立了比较正规的管理制度,也对北平周围的古迹(如香山卧佛寺、卢沟桥等)进行了调查,制定了修缮计划。
1945年,谭炳训及其家人在北平住定以后,谭炳训就把他的姑母从济南接到北平,希望能为她养老。1947年,谭家又迎来了第五个孩子,为了纪念天安门修缮成功,谭炳训为他取名“天安”。
谭炳训与蒋经国一直保持着联系与友谊,他们在重庆时也经常往来,1946年,蒋经国视察北平时没有住宾馆,而直接从机场到谭炳训家住下,他和他的夫人在谭家住了半月之久,当时成为报纸上的一则新闻。
在北平,谭炳训有时间可以安定下来搞些研究和写作。他在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兼任了教授,讲授课程,这对他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谭炳训当时关注的重点是城市规划的问题。他认为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回避而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他在文章中多次指出:发展和建设一个城市,必须首先要有优良的城市规划,他在文章中写道:“都市计划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用以指导都市的发展,使与市民生活及社会需要相结合。城市自由发展的结果,不免发生矛盾和障碍。故必须为之谋厘定都市发展的百年大计。”谭炳训认为要制定优良的都市计划必须首先要进行周密、详细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设计,才能搞出针对当地情况又能突出当地特色的都市计划。
实际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工务局在进行接收的时候,就开始了北平市都市计划的准备工作。谭炳训在文章中写道:“抗战胜利,北平光复,建设工作,万绪千端,而当务之急,厥惟先定都市计划,一切建设始有依据。”当时北平市工务局的准备工作有:首先接收有关文件图书,加以整理,其次调查既成设施状况,勘查市区交通系统分布情况,同时多方面设法搜罗北平市有关历史文献,统计北平市概略基本数字等。因深感编拟北平市都市计划任务繁重,需设立专门机构,才能更好完成这个任务,因此,1946年9月拟定了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组织规程,1947年5月29日,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正式成立。1947年8月,北平市工务局即把准备多年的资料编印出版了《北平市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同时还着手编辑第二集,准备不久出版。
1945年谭炳训一家在北京
《北平市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调查搜集的基础资料十分详细。全书共分14节,88页,约近9万字,基本情况统计表有22个,图纸3幅,包括北京辽金元明都城变迁图,北平市城区道路系统略图,北平市新市界计划略图。《北平市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的主要内容有:前言、总述、北平市之沿革、北平市之概略、北平市东西郊新市区概况、北平市都市计划之研究、北平市都市计划大纲旧案、北平市新市界草案、北平市内外城干线系统说明、北平市都市计划调查项目草案等。
谭炳训在前言中简要地说明了都市计划的目的与原则:
都市计划为关于城市物质设施之综合计划。现代城市之物质设施,项目綦繁,互有关系。建设之初,不可各不相谋,必须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始足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之需要。故都市计划已成为城市建设之基本方案。都市计划之制作,必须根据事实。举凡当地之历史、地理、政制、文化、经济、社会、建设等状况,均为其重要因素。非先有精密详尽之调查,不能从事于研究与设计。故都市计划之调查准备工作,至为重要,而费时较久。
北平为唯一足以代表中国文化之古都,前朝文物,近代建设,兼存并备,壮丽伟大,独具风格。始建之初,虽无都市计划之名,然已具都市计划之实。尤堪称道者,此建于十三世纪前之古城,原有规制竟与近代都市计划之理想多所吻合。第一市区园林化,第二建筑富于创造艺术。第三住宅合于分区制与邻居单位之原则。此三者乃六百余年来文物菁华所形成,建设演变之结果,亦即北平市之主要优点,不可仍令磨灭,而应发扬光大者也。
在“总述”中,编者对北平市历史上的城市规划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北平之为都邑,肇基于周朝,建都于辽代,现城规制,则始于元,而成于明。当时实为一有建设计划之城市,故虽历时五六百年,而体制宛然。其城恒建筑之布置,与近代都市计划所谓‘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之理想,正相吻合。且富有建筑艺术之价值,为世界都市计划学者及建筑家所推崇。
北平城之平面为矩形,整齐谨严,计划甚优。无论在机构上之配置,地面与水面之分布,宫阙殿宇之建筑,及城垣道路之排列,均能与天然形势相调和而合乎尺度。其综合之优点,有一事实足以证明,即经过六百余年长时期之变迁及历代战火之既毁复建,然对于原来规制,并无重大改变,始终保持其基本造意。盖中国为思想明敏,重视古典,而又富有强烈创造力之民族,旧北平城市计划之伟大悠久,即为全民族创造力之总表现。试观此矩形直线之外形内,包罗曲线式变化无穷之若干单位,组成完美之整体。结构上表现良好之有机体系,造意上发挥东方艺术之菁华,建筑上流传矞皇富丽之典型。宫殿巍峨,楼阁玲珑,邃院广衢,碧瓦朱垣,掩映于水光潋滟、林木葱笼之景致中,构成色调和谐之图画。
编者认为历史上的规划,虽然伟大,但已不能适应近代都市的需要,而且近代的动乱,敌人的入侵,也对北平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民国30余年来也没有适合近代都市需要的都市计划。因此现在制定北平市都市计划是当务之急。
上图:1946年谭炳训一家在北京故宫
右图:1946年谭炳训一家在北京太庙
第五部分“北平市都市规划之研究”提出了北平市未来的初步规划,内容丰富,规划具体细致,主要内容有:北平市都市计划之基本方针、北平市都市计划之纲领、北平市之计划市界、交通设施、分区制计划、游憩设备、公用卫生设施、住宅建筑。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使北平成为一座和平、优美、自由、康乐之文化城。
这一部分有几点特别引人瞩目:1、编者认为:就市政工程之观点言,以北平为中国首都为上选。2、建设新市区,疏散城区人口,如建设西郊新市区、东郊工业区、南郊小工业区,与此同时发展近郊村镇为卫星城。3、整顿旧城区,整理旧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划城区各宫殿、坛庙、公园等名胜古迹为名胜区,绕以园林道路,统制附近建筑高度及外观。4、分区制计划:全市分成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区、风景区、名胜区等。居住区又划为细胞式近邻住宅单位。5、交通设施的规划也极具前瞻性,当时已考虑了高速铁路及地铁的规划,如北平天津间建高铁、北平通县间建高铁、西郊新市区与城区建地铁等。
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制定北平市的都市建设规划,谭炳训还发函盛情邀请留英博士、杰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学者陈占祥归国来北平参与工作。陈占祥回国后,因国民政府另有安排,终未能前来北平。
与此同时谭炳训也致力于市政管理的研究。他积极参加中国市政工程学会的活动,1946至1948年任该会北平分会理事长,创办并负责编辑《市政与工程》半月刊、《市政工程年刊》《市政革新专刊》《市政论坛》,提出了“科学与民主”和“为人民服务”的口号。1948年4、5月间,谭炳训在《市政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猪型市政与牛型市政》,文章说:“专吸人民膏血不为人民服务的是猪市政,将为人民所屠宰;为人民服务的市政是牛型市政,将受到人民的拥护。”这篇文章触怒了北平当局,他们施加压力迫使这个刊物停刊。
上世纪40年代本文作者在谭炳训北京故居
1947年作者(右一)与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君秋在北京合影
1947年,北平成立了“市民治促进会”。这个组织是以胡适、梅贻琦、张伯苓为领导人,平津各大学教授和工商人士为会员,谭炳训也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宣言上称这个团体专事调查研究而不做实际政治活动。谭炳训对参加这个团体的活动特别热情,因为他已看到科学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救国只有走民主政治的道路,而宣扬民主政治,启迪国人的民主意识正是为之铺路。在这些活动中谭炳训受到胡适的影响很深,他对胡适的以下观点特别信服:“政治上不要任何主义,一有主义,便有成见和偏见;民主政治之精神在容忍,容忍反对派和接受反对意见;政治是否民主要以反对派或个人有无言论出版和集会结社的自由为权衡。”谭炳训把这些理论“奉之为人类政治上最崇高的理想,是永恒的真理”。
然而现实却屡屡使谭炳训感到失望,1947年9月,北平市举行国大代表选举,谭炳训很兴奋,他认为这是民主的曙光。他高兴地带着天庐去投票,但看到的却是国民党很多人在拉票贿选,有的候选人甚至把妓女用车运来为他们凑票,他感觉非常失望。
1948年 11月,傅作义催北平市政府火速修竣城防工事。财政局因申请不到款,就把筹款和修建的任务压在工务局的身上。商会拿不出钱来,就要求谭炳训派宪兵和同业工会的人去催,如不按期缴款就抓人。同时傅作义又派了“剿总”的工事处命令谭炳训秘密地筹备修建城内的飞机场(天坛和永定门内三个地方),谭炳训派一位王技正去踏勘,他报告说东单长度不够,要拆民房,天坛也要伐很多古树。谭炳训在回忆的文章中写到当时的想法:“向人民逼钱,拆人民的房子,砍伐数百年的古树,对不住北平市民的事,我绝对不能去做。而不执行这些命令,就必须离开北平。”谭炳训当即毅然辞职,很快离开了北平。
1948年11月,谭炳训到了上海。在上海他开了一个工程事务所名叫“上海天行工程事务所”,1949年1月开始营业,一直到他离开上海。
1950年谭炳训(第二排左五)在山东大学与师生合影
上海解放前夕,蒋经国在上海与谭炳训见面,约他去台湾任中央信托局局长,蒋经国说可以和他同去并免去谭炳训及其家人的路费。经过慎重考虑,谭炳训感到去台湾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同时他看到国民党中的腐败现象,感到很失望,所以他认为这不是最好的选择。谭炳训当时的确很想去美国,那里有他的几个同学和朋友,而且去美国是最机动的,以后可以去台湾也可以回大陆。但关键是去美国需要一笔不少的钱。当时谭家已是一大家人,孩子就有5个。谭炳训手头的钱已经不充裕了,即使到了美国,如果没有钱,那怎么办呢?留在大陆他也犹豫过,但是他很注意研究共产党的政策,他每天夜里都收听解放区的广播,广播里经常强调建设新中国特别需要科学技术人才,并向国民党军政人员喊话,说只要他们诚心为新中国服务,一切都可既往不咎。谭炳训认为他是技术官员,也没有做过对不起共产党的事,而他的知识和技术是建设所需要的,他愿意为新中国服务。所以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留下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解放后,谭炳训为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译并出版了《市镇计划纲领》。他深信国家即将迎来建设的大发展,他衷心希望新中国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科学的、有规划的,建设者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开始时就能预见到发展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从而加以避免,至少可以少走弯路。
谭炳训认为:《市镇计划纲领》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都市计划学脱离了学院派的束缚,确立了为大众服务的功能,这一理论对新中国的城镇建设意义巨大。谭炳训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向工业化迈进的新中国,大的都市,小的城镇,将如雨后春笋一样地滋生起来,如果能把握住市镇计划纲领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我们至少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建设都市的新障碍,避免走向与合理化相反的道路,有消极工作的准备,然后才能进一步从积极方面发展都市城镇的新秩序。”
《市镇计划纲领》被编为工程学会专刊的第一种,于1949年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除了本文之外,还编有关于“市镇计划纲领和国际现代建筑学会”的介绍,以及附录中对“国际现代建设学会”的目的和组织的介绍,其中包括“沙雷宣言”节录。
谭炳训还专门邀请中国市政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赵祖康先生为本书作序。赵先生在序文中说:“道地的市镇计划在目前的中国还是新的学问和新的事业。但在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城乡互助和内外交流成为国家经济建设重要政策的一部分的时候,市镇建设当然要与乡村建设配合起来积极地前进。其第一步工作更必然地要从事于整修恢复以及调查研究与计划。市镇计划理论底介绍之需要,在今天是无疑义的。”“中国市政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谭炳训兄最近翻译了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出版的《市镇计划纲领》,送经学会理事会会议通过,作为学会专刊之一,委托中华书局出版。内容虽不广博,但很扼要。其中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和我们这几年来所经历的以及我上述的几点解释或意见,可说大体上是相同的。这本纲领的原本问世已久,在欧美各国市镇计划底学理上,大概已经树立了相当基础,转而影响到我国的市镇计划工作者。于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本纲领底价值。”
谭炳训著《水泥与混凝土》书影
1949年10月,经许继曾教授介绍,谭炳训应聘担任了山东大学土木系教授。他所以选择去高等学校教书,是因为他认为这个职业比较稳定,而且可以远离政治。
当时山东大学在青岛市,谭炳训到了青岛心情很不错。首先,青岛是他过去读书和工作过的地方,也可以算他的第二故乡,现在回来了,他感到十分亲切。其次,多年来他深感当官和研究工作往往互相矛盾。他写道:“因为要负责领导,使研究没能够有计划的深入和推广。13年的经验使我有这点体会:我做研究工作比我去领导一部门可能贡献多一些。”现在有机会潜心学术和研究工作,谭炳训很高兴。
这一年寒假,谭炳训应莱阳建设委员会的邀请,赴莱阳参加建市的准备工作。他亲自看到了壮观的群众集体劳动场面,很受感染。谭炳训感到共产党有能力发动群众,新中国的建设是很有希望的。
1952年,经院系调整,山东大学土木系并入了青岛工学院,谭炳训也就成了青岛工学院的教授,后来又兼任建筑材料实验室主任。
在青岛期间,谭炳训工作十分勤奋,他经常熬夜编写教材、写论文。在教学方面,他讲授了“工程材料学”、“卫生工程学”、“都市计划学”、“工程水力”、“水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实例多,因而形象生动,深受学生欢迎。
这期间谭炳训的科研成果有:
1、《砂的平均粒径与细度模数之比较研究》,这是一篇关于混凝土集料研究的论文,发表于1955年3月《土木工程学报》第2卷第1期中。这篇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式,既可以节约水泥的用量,又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因而引起了建筑工程学界的重视,后来还被译成英文、俄文,并发送到英国、美国、苏联科学院保存。
2、《水泥与混凝土》,1955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该书既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包含了国内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作。此书一出版即引起学界的热烈反响,先后收到了200多封读者来信,表示赞扬。后来这本著作成为了50年代至70年代国内建筑工程界广泛使用的一本重要技术专著。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水泥与混凝土》一书的修订版。
3、《实用金属材料学》,1957年9月出版。
1957年谭炳训与本文作者合影
4、《石灰与沙浆》,本书为《水泥与混凝土》的姊妹篇,已完稿,但没有出版。
解放后,谭炳训在思想上还是不能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仍然坚持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好事事有自己的意见,不能与人苟同”。谭炳训自己说他有“研究之癖”,他对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研究,而深入研究之后,“要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与人有所不同的看法”。例如学习土地法时,一般就是熟读文件,座谈体会,表示拥护。谭炳训却认为“这样的学习收获很有限”,他认为应去调查,从理论和实践的进展过程中总结出经验,提出意见。又如谭炳训认为“许多年高德劭的民主人士参加人民政府,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政见,也不代表那些党派或群众,是没有什么政治意义的,不过是点缀门面而已。地方上的政治协商会议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多半是指派的,没有什么民主可言,执政党应给在野党以言论出版的自由,才是民主。所以政府不要将所有的民主党派都拉到政府里去,最好留个作在野党以便善尽”。他说:“BBC每周有一次英国各周报的评论介绍,从最左到最右评论都有,这样才能比较出公正而客观的舆论来。”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思想和言论使他多次受到批判。
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陆续开展了各种政治运动。首先是1952年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在这一运动中谭炳训受到了批判。接着高校和社会上一样也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谭炳训又是批斗对象。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一批材料》,接着又发表了第二批和第三批材料,并发表了《必须从胡风事件吸取教训》的社论。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批判和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后来又扩展为肃反运动。全国各高等院校也开展了这一运动。谭炳训在运动中被戴上了“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1955年秋,在一次全院大会上,谭炳训被正式逮捕了。他在青岛监狱被关了一年,家属不允许探视。后经青岛市公安局审查,做出了“不以反革命论处,免于起诉”和“仍由原单位分配工作”的结论。1956年秋,谭炳训被释放。
谭炳训又回到了原单位青岛工学院。那时正值院系调整,青岛工学院的土木系调整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后陆续改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于是1956年秋,谭炳训及其家人都迁到了西安。这一年谭炳训有了一段比较平静的生活。
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实行开门整风,不但听取党内同志的意见,还要广泛听取党外人士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5月初,全国规模的开门整风运动全面开始了,西安冶金学院也开展了这一运动。大鸣、大放、大字报使整个学校热闹起来,党的干部动员群众在各种大小会议上发言。他们动员谭炳训在“民主讲坛”上发言,开始谭炳训不同意,他有顾虑。后来经过反复动员,又看了毛主席的讲话,他同意了。
谭炳训在鸣放期间的主要言论有:1、中国的法制不健全,司法应该独立,西方的三权分立有积极作用。2、肃反运动的副作用很大,使得人情淡薄,人与人之间互相不敢往来。3、一党制没有制衡作用。“由于自己权力大,错误和权力成正比。”谭炳训说,他主张高等院校应设立一个学术委员会主持学校的一些业务工作。他又说:“学术气氛淡薄是政治空气相对浓厚的结果。”4、农民生活太苦。谭炳训还拿出了他的调查资料,说明他的看法。
同年5月,形势开始发生了变化。5月15日,毛主席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指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正在进攻”。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猖狂进攻的指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开始了。在运动中谭炳训被划为“右派分子”,后来又被定为“极右分子”。
1958年6月,谭炳训在批判大会上被逮捕。头几个月他被关在西安市的一个监狱里,和政治犯关在一起。这一次允许家人探视,家人去探视过三次,在探视时谭炳训主要关心家人的情况,一一询问子女的现状,而对他自己的情况却很少提及。
1958年秋,谭炳训被送往陕西省铜川崔家沟煤矿劳动教养。在那里可以和家人通信,家人还可以定时给他寄报纸阅读。
1959年3月16日,谭炳训在崔家沟煤矿去世。
谭炳训的遗体被埋葬在煤矿附近的一个坡地上,后来应家人要求,把坟迁到山上一个较为平坦的地方。多年过去了,直到80年代末,谭炳训的家人去寻找他的坟墓,希望把他的遗骨迁回西安与他的妻子合葬,但是多次寻找却一直没有找到。
中共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党委会,根据中共中央1957年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和1978年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对谭炳训的“右派”问题进行了复查后,于1979年3月2日作出结论,认为谭炳训教授不应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因此决定撤销1958年2月6日学院党委会把他划为“极右分子”的决定,恢复谭炳训教授的政治名誉,对谭教授的去世,按照职工正常死亡发给抚恤费,并消除其家属子女亲友因此而造成的政治影响。“结论”还建议请省公安局按照中央有关文件及有关“补充说明”的规定,对公安机关1958年6月7日以反革命罪将谭炳训逮捕及判处劳动教养的问题进行复查。
1979年7月3日,陕西省公安局批发了《关于撤销对谭炳训逮捕、劳动教养的批复》,文中说:“该谭(指谭炳训)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中的言论,属于认识上的错误,不应定为极右分子,业已改正。至於历史问题,一九五五年经青岛市公安局逮捕审查,做了‘不以反革命论处’的结论,以后再未发现新的问题,应维持原结论。据此,撤销原陕西省公安厅一九五八年六月七日对谭炳训的逮捕和劳动教养的决定。”
责任编辑/孙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