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民
1937年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是何时下决心从南京撤退并签署命令的呢?
《蒋介石日记》记载,撤退命令的文字是1937年12月11日下午他和陈布雷秘密完成的。此时蒋介石收到的南京战况是:雨花台、中山门、富贵山炮台已经落入日军手中,紫金山还在中国军队的手中。光华门、通济门还属平静。中山门的军官学校12月10日受到日军空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消息对蒋介石的影响非常大。对蒋介石来说,军官学校有特殊意义,可以说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
作为中国的最高军事领导,他在南京完全被攻破前就明确决定撤退了,理由是:认识到日军和中国参加南京保卫战军队力量的差距;苏联拒绝军事援助;考虑到美国因维持《中立法》和《非战公约》的框架,从而不实行国际援助的可能性。
蒋介石对共产党有强烈的戒备感,他担心如果在南京进行彻底抗战,共产党的力量势必扩大。而只要中国与日本的战争进入持久战状况,一定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最终则一定可以取得胜利。雖然撤退会使南京暂时落入日军手中,但这样还是比落入共产党手中更容易夺回来。
蒋介石此时最希望看到的是,日军占领了与列强利益密切相关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和南京,引发国际舆论的反对,各国自然就会发生排斥日货的运动,断绝与日本的合作关系,出现国际制裁(经济封锁)日本的动向。同时他也关注日苏开战的可能性。
然而,日本在此时却认为,美国将会一直不承认“支那事变”是战争,不会适用《中立法》,坚持“不介入”政策。与此同时,英国也把日中战争称为“日中纷争”,而对日本未采取敌对的立场。并且,苏联也贯彻了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的方针。此时的国际格局使蒋的如意算盘落空。
蒋介石撤离南京后,是怎样了解到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形势,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情况的?在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日记》中,完全没有关于南京市内损失具体情况的记述。
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此时也在武昌,他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冯玉祥的日记中对南京的情况有较详细的记述。他在12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南京5万青年被杀害,12岁以上的男子全被带走。可见,此时冯玉祥已经掌握了南京的情况。当时在武昌较易见到的《申报》、汉口《大公报》等报纸对南京的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那么,蒋介石对南京的情况为什么漠不关心呢?这可能与当时蒋介石一直在发高烧、精神状态不佳有关。另一种可能是,没有一个部下敢在蒋介石发高烧时将南京的情况告诉他,使得他不了解实情。
《蒋介石日记》中首次记述日军对南京民众的残酷暴行是在1938年1月22日。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似此兽类暴行,彼固自速其灭亡,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
蒋介石对共产党看法与评价的变化似乎也从此时开始。蒋介石切实感觉到有使共产党“融化”的必要性,甚至到了提及“改称党名”的程度。不久之后,他还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利弊进行了认真分析。也就是说,蒋介石真正接受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军占领南京,他不得不放弃与日本“和谈”希望的1938年1月末以后。
(摘自《南京保卫战诘问——南京沦陷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