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锋:三点导读

2015-05-31 13:16:18文小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异乡典故乡愁

文小锋

美点赏析

这是一篇谈论乡愁而充满人生哲思的散文。古往今来,乡愁萦绕在中国人心头几千年,它是一种吟唱不断、倾诉不尽的特殊情感,是无数文学作品反复表现的重要主题。作者在兰陵度过了他的童年,而后成为流亡学生,四处漂泊,一个个曾经的“异乡”变成了今天的“故乡”。也许,正因这种经历,他对“故乡”及“乡愁”的认识才异于他人。

文题“你可能误解了乡愁”引人注目,发人深思。“乡愁”,意思多么浅显啊,我们怎么会误解呢?作者在标题中就给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但是,作者并不急于给读者一个答案,而是宕开一笔,从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开始写自己一生的漂泊。然而,作者没有写漂泊、流亡的苦难;没有写思乡情切,睹物思人和对物是人非的无尽感慨;也没有写“叶落无法归根”的悲凉。而是跳出一般人的情感局限,从人生哲学的高度阐明: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身处异乡,可以很凄凉,也可以很豪迈壮烈。

这样就彻底颠覆了我们心中传统的故乡的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很多人可能误解了乡愁”的观点。有人认为,叶落无法归根是一种悲凉;而作者认为这是常态。有人認为,身处异乡,很凄凉;但作者认为也可以很豪迈壮烈。有人认为,离乡越久,越远,家乡越觉得可爱;而作者认为怀乡是一种反省、忏悔的方式,他美化故乡,借此一消胸中块垒;有人把乡愁当做别人的弱点;作者对此表示遗憾,认为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

在文章结尾,作者还大胆推测“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愁美学。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些成语、典故,引用了一些诗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为文章增加了厚重的文化气息,且极具启发性。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出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种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出自台湾作家刘墉的散文《了解》。这些引用恰当,表意准确,为文章增色不少。

难点指津

本文在解读的过程中存在着三大难点:

本文观点很明确:你可能误解了乡愁。但文章前半部分却没有直接写怎么误解,甚至也没有直接写乡愁,而是从一个算命的故事开始写漂泊,再写到故乡,再涉及乡愁,最后才在前文的铺垫下写我们可能存在的对乡愁的误解。理清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是难点之一。

作者从广阔的时空、历史中观照乡愁,对于乡愁的认识超越寻常,故而认识到一般人对于乡愁的可能存在的误解。作者对于乡愁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对于学生而言,存在着不小的理解难度,此其二。

前文讲到,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成语、典故和引用的诗文为文章增色不少。然而,有些成语、典故和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文章解读的难度,此其三。如“丁公化鹤”据《逍遥墟经》卷一记载,丁公为辽东人,曾学道于灵墟山,成仙后化为仙鹤,飞回故里,站在一华表上高声唱: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王子求仙”出自“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周穆王南征,一军皆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出自《抱朴子·内篇·释滞》,后因以“猿鹤沙虫”指阵亡的将士或死于战乱的人民。这里运用成语典故的目的在于说明由于社会的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自己也四处漂泊,离家越来越远,徒增望乡之思,也很有文化韵味,然而,学生读这些文字时,恐怕会云里雾里。

考点训练

1.文中运用了一些成语、典故,请你任选一个成语或典故,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从全文看,作者是如何阐述我们可能误解的乡愁的?请分析其写作思路及特色。

3.本文标题是《你可能误解了乡愁》,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我们对“乡愁”可能存在哪些误解呢?作者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附:参考答案

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

猜你喜欢
异乡典故乡愁
永远的乡愁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28
乡愁
科教新报(2021年24期)2021-08-25 02:37:19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异乡的植文字士
动漫星空(2020年11期)2020-11-09 03:51:38
异乡的植文字士
动漫星空(2020年10期)2020-10-29 06:54:38
异乡的植文字士
动漫星空(2020年2期)2020-10-10 05:25:02
九月的乡愁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6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8
回头一望是乡愁
戏剧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 13:04:17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