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冷链物流的转型分析与借鉴

2015-05-31 11:44欧阳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志宏台湾修平科技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5年8期
关键词:冷链物流

■ 欧阳芳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徐志宏 台湾修平科技大学

目前,我国肉类、禽蛋、蔬果、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处于非冷链环境,80%的易腐产品在储运过程中没有温度监控,导致农产品在终端消费前的损耗量也占世界首位,冷链物流水平的低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2010年 我国首次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将发展冷链物流上升到国家战略。对于我国农产品物流而言,如果实现从传统冷链物流向现代冷链物流的转型,仍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途径。

一、中国与国外冷链物流推动计划的比较

现今全球的生鲜冷冻食品占总体食品比率为欧、美、日等约35%、我国约10%;冷冻食品的冷冻使用率为欧、美、日等达到80%-90%,我国低于20%。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冷链物流费用约占总成本的70%,同比国际上高出近20%。一个国家的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可用冷链的基础建设完成率表示。

20世纪50年代,各式生鲜冷冻产品开始以商品的形式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呈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冷链已经形成了从果蔬采摘、禽畜屠宰,到食品饮料的制造生产,最后配送到各个社区的连锁超市直至进入家庭的一体化运作体系。冷链物流涉及领域众多,且投资较大、回收期长、冷链各节点间要求高效对接等,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获得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结合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制定总体推动计划,促进产业发展升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表1 中国、美国、日本冷链物流水平基础设施比较

二、国外冷链物流的转型概况

与传统的冷链物流相比,现代冷链物流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涉及领域与范围不同。传统的冷链物流作业局限于农产品的储运 ,而现代冷链物流不仅包含农产品的储运,还涉及其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冷链的延伸不仅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深入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

综合效益与目标不同。传统冷链物流依靠大量的劳动投入,偏重当前成果,效率低、成本高。现代冷链物流要求有较高效益,即要有高投入,也要有高回报,通过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冷链技术的应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综合获得较大成效。管理方式与手段不同:与传统冷链物流的粗放式管理相比,现代冷链物流广泛运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全程信息化管理与监控追溯技术日益成熟。同时制冷技术与制冷工艺的发展更具环保、节能、生态等特点。

美国冷链建设始于1977年颁布的《航空规制缓和法》,拉开了冷链规制管理序幕。到19世纪末,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冷链储运开始取代菜市和菜园之间的“点对点”运输,大幅降低冷链成本,也便于检测和监管。1997年美国运输部长罗德纳·斯拉特(Rodney E.Slater)提出《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的发展指南。近年来,美国政府指定食品药品管理局(FDI)负责对食品药品进行全面质量监控,加大了冷链的监督与管理力度。根据产业特点,美国在农业领域的总投入中,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投资占70%,生产加工占30%,美国制冷技术全球领先,使得其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为37:10。此外,美国冷链物流渠道短,中间环节少,农业发展稳定性好。2002年,美国冷链物流协会发布《冷链质量标准》涵盖储运、加工等各个行业,用于评估冷链企业的质量、可靠性、熟练度等,并为整个冷链产品的认证提供依据。美国没有管理冷链的专职部门,政府只负责企业设立的审批及其行为合法性的鉴定。2005年美国制定《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期为二十年,较大促进了 冷链物流的转型,进一步提升了其安全、机动、生态等功能特性。

表2 各国(地区)冷链(物流)推动计划比较

日本的冷链建设始于1921年颁布的《中央批发市场法》,正式通过立法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管理。由于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稀缺,日本很难实现冷链的社会化、规模化、组织化,日本通过农协建立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冷链体系,政府立法进行保障监督。1955年至1965年,日本经济成长带来了流通革命,从其分级、挑选、清洗、加工、包装、预冷、冷藏、运输和销售中开始普遍采用冷冻保鲜技术。1971年日本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产品可追溯性体系,实施质量认证,树立品牌声誉。1975年日本为提高冷链质量展开一系列研发,包括不同产品的温度管理方法、品质与温度的关系研究、冷链机械及冷冻流通设施设备的研发等。日本农林水产省成立了食品冷链推进协会,研究整理出《冷冻食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冷冻流通设施完善方向》,制定了食品冷冻流通温度带,并发行了《冷冻链指南》,制冷技术进展到全程保鲜阶段。90年代末,面对欧美国家物流业竞争,日本一方面面临着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体系、提高区域竞争力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满足国民需求多样化的趋势问题。1997年日本首次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由政府会议决定通过,标志着以日本政府为主导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负责整体物流业的宏观运筹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日本推出第五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大纲明确提出目标是建设“安全、安心”、“效率化”的冷链体系,并强化其国际竞争力。

三、对我国冷链物流建设的启示

(一)发挥市场法律规制作用、完善政府调控机制

纵观发达国家冷链体系建设,其宏观管理多以市场法律和规制为主,以行政政策、措施规划为辅。政府通过相关立法、制定行业标准等手段较大促进了冷链的发展。我国的冷链物流管理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迄今没有统一的冷链法规。冷链物流建设中的各环节间沟通与协调也不够紧密、冷链市场资源分散,如各类冷库比例失调、区域分布不均匀、冷库的建设结构不合理等,导致冷链上下游之间缺乏协同性。政府相关部门应进行统一规划调控、消除政策壁垒、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加快制定规范的冷链市场管理操作标准和产业政策,使之成为我国食品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进冷链物流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创新金融扶持方式

冷链物流涉及领域较广、投入较大,其快速发展导致对资金需求的多元化,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美国、日本的冷链金融模式非常多样且成熟,如融通仓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等,在利用民间资本的政策上,也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如建立 冷链企业统一纳税后地区间财政利益的差额调整和补偿办法,修正增值税抵扣政策,扩大农产品增值税免税范围等。探索财政资金与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财政资金担保、小额信贷等方式支持,推动冷链与金融的集成服务方式。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将通过优化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使冷链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加快冷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制冷技术研发

冷链物流对温湿度的高要求特征决定了冷链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冷链基础设施规模快速增长,但仅满足冷链市场需求的20%~30%。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支持是保障冷链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合理规划基础建设项目: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推行GMP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等。二是要大力推动制冷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制冷技术是高质储运的保证。发达国家普遍使用自动温度检测及相关温控设备,如美国、加拿大广泛使用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有自动控温与记录、强制供电驱动、卫星追踪与监控的功能等。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日本提出到2020年实施“脱氟利昂”政策。制冷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与突破的前提。

(四)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是提升产业运营效率和创新驱动的关键。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升级,现有的冷链物流市场、冷链物流客户、冷链物流商品乃至整个相关产业的都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美国农业部与国家农业书馆联合开发的AGNET是全球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覆盖美国、加拿大在内的9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州农业署、大学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较好地实现了冷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我国冷链信息技术建设,从基础应用(如电子邮件、微信、百度信息查询等)到商务应用(如O2O线上线下协同办公等),用互联网思维去优化整个冷链物流的价值链并集成创新,实现从起点到终点整个冷链物流领域相关信息的有效联动,推动全国性、区域性的城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猜你喜欢
冷链物流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中冷联:2015年度中国冷链50强公告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冷链物流:“热市场”遭遇“冷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