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九江县方言中“喃”字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词,并在九江县方言中用法十分丰富广泛。作者通过调查九江县方言中“喃”的使用情况,初步概括出“喃”字大致有三种用法:词尾、“动词+下(眼)喃”结构式中、语气词。本文就“喃”的这三种用法举出大量语言例子,并分析“喃”字在使用过程当中的特点。
关键词:喃;词尾;“动词+下(眼)喃”结构式中;语气词
1 “喃”的常见用法综述
江西省九江县的方言中有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词,本字不明,本文写作“喃”,读为n?或者na?。“喃”这个词目前笔者发现在九江县方言当中一共有三大类用法:第一种作为词尾出现,相当于普通话当中的儿化现象。第二种用于“动词+下(眼)喃”结构式中,类似于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第三种作为语气词出现,可以承载不同的语气。下面将具体阐述“喃”三种用法在九江县方言当中的情况。
2 词尾“喃”
2.1 “喃”的用法
分析“喃”在实际语言当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1)把一个词变成另外一个词。1)动词加“喃”后转化为名词。例如,拍——拍喃(球拍)、垫——垫喃(座垫)。在这里,喃和儿、子、头字的用法是一样的,并且在九江县方言当中它们还可以相互交换使用。2)形容词加“喃”后转化为名词。例如,干——干喃(豆腐干)、破烂——破烂喃(破烂儿)、黄——黄喃(蛋黄、蟹黄)。这类用法相对较少,其中也有极少数的形容词可以和子、儿搭配。3)名词加“喃”转化成另一个名词。名词加“喃”转化成另一个名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加“喃”之后意义不变。例如,顶针——顶针喃、功夫——功夫喃;另一种是加“喃”之后意义发生改变。例如,胆(人的胆或者胆量)——胆喃(动物的胆)、嘴(人的嘴巴)——嘴喃(烟嘴或者茶壶嘴等)、眼(眼睛)——眼喃(针眼等)。4)量词加“喃”后转化为名词。例如,个——个喃、块——块喃。5)动词名词加“喃”后转化为量词。例如,拨——拨喃、串——串喃。6)名词性短语加“喃”后转化为名词。例如,白粉——白粉喃、小鞋——小鞋喃。
(2)把不成词语素变成词。例如,伴—伴喃、虫—虫喃这些不成词语素,与喃搭配可以变成词。在九江县方言当中,这些与“喃”搭配的词往往也可以和子、儿等词缀相搭配。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当中没有什么差别。
(3)加“喃”后的词理性意义不变,附加意义发生变化。这种“喃”的用法和上一种把不成词语素变成成词语素的用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一种加“喃”后的词理性意义不變,附加意义发生变化的用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可以独立使用的词,即使不加“喃”也可以使用;而上一种是针对不成词语素,不加“喃”是不能作为词出现在句中的。另一种词在加“喃”之后,增添了口语的色彩。例如,慢慢——慢慢喃、多半——多半喃。加了“喃”之后,语气显得更加轻松随意。
“喃”在九江县方言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依附于人名后表示对对方友好、喜爱的意思。例如,佳——佳喃。这种对人的称呼往往是指那些熟悉的、亲近的人,对陌生人一般不使用这种较为亲昵的称呼。
2.2 “喃”的性质判定
关于“喃”字的性质判定,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喃”是不是语素。二是如果“喃”是语素,它是什么性质的语素。笔者认为“喃”是语素,而且它是一个词尾语素而非词缀语素。第一,“喃”并没有附加的词汇意思,只有纯粹的语法意义,这是词尾才有的特点。第二,词缀和其依附的语言成分会构成一个新词,而词尾和其依附的语言成分只是改变了其语法形式,是一个词的两个不同的变体,这符合“喃”在实际运用当中的特点。
2.3 “喃” 在九江县方言当中的影响
“喃”常常与单个字连用,构成了双音节词,这符合汉语使用者的语感。由于单音节词难读拗口,加个“喃”字就可以变成双音节词,更加符合汉语的节奏韵律规律以及人们的语感。由于“喃”字的存在,使得儿化现象在九江县方言当中占有的比例很低。许多儿化词被喃尾所替代,并且儿化词没有明显的指小、喜爱的感情色彩和口语的语体色彩之类的附加意义。虽然“喃”和“儿”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交替使用不影响语义。
3 “动词+下(眼)喃”结构式
“动词+下(眼)喃”结构式类似于普通话中的重叠式。有如下的语法意义:
3.1 有减弱动作行为变化的量的作用
在这种用法当中,说话者试图让对方感到更加轻松、没有压力、缓和自己的语气也有减轻事情的程度的成分在内。例如,“你在这里等下喃,我去下眼喃就来。”“你教下喃我吧!”
3.2 表示过程的延续性
表示动作可以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有延续的意义。例如,“你在边上等下喃,老板马上就来。”“让他哭下喃就舒坦了。”
3.3 强调动作发出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有一部分动词的能动性是比较弱的,当这类动词出现在“动词+下(眼)喃”结构式中,它潜在的能动性可能会得到强化,从而激活它的主动性的意义。例如,安静是一个人的一种状态,但是“安静下喃”这个结构式中,安静不再是一个代表一个人状态的词语,它要求听话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使自己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动词处于“动词+下(眼)喃”结构中模糊的、潜在的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了。“动词+下(眼)喃”结构的这三种语法意义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和依存。
4 语气词“喃”
4.1 “喃”的读音及音变
“喃”字有两个读音:na?和n?。在词语当中,n?较为常见,na?的读音也存在,但是比较老派。当作为句尾语气词时,na?这个读音较为常见,n?在特定的语法结构中也有可能会出现。
n?音出现的语言环境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动词+下(眼)喃”结构位于句末时,喃不仅作为此结构的一部分,也承担了一种祈使语气。例如,来屋里款下喃!(来家里聊聊天吧!)这句话有邀请之意;另一种是在疑问句“么咱喃?”(什么时候?)当中。这里的喃也是读作n?,其余情况均读为n?。
4.2 “喃”的语法功能
“喃”字作为语气词出现在句末,一般可以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四种语气。“喃”用于句尾表示陈述语气,有强调所说的这件事情的作用。例如,我是老三喃。“喃”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语气时,表示疑问的语气。例如,么咱喃?(什么时候?)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例如,数学作业真难喃!这件衣服穿得好紧喃!表示祈使语气的用处。例如,来屋里坐下喃!来跍到款下喃!
5 余论
通过对“喃”以上三种用法的阐述,笔者不禁思考:“喃”这三种用法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是哪一种用法最先产生的,又如何分化出其他的用法的呢?这些问题值得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人鑫.九江县志[M].新华出版社,2001.
[2] 刘雪春.儿化的语言性质[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3] 杨苗苗,郑薏苡.温州方言语气词“过”[J].方言,2011(2).
[4]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5).
[5]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
[6]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1980.
[7] 朱景松.扬州话单音动词的生动重叠[J].中国语文,1993(3).
作者简介:李兆琳,上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