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生态式建构

2015-05-30 03:41李泽萍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

李泽萍

摘 要:《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以中小学美术教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其教学目的必须与基础美术教育的需要进行生态“衔接”,形成统一的美术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整体”。本文从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中小学美术教材”展开“基础衔接”的生态式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生态式;基础衔接;教学目标

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中,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1 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相衔接

当今学生群体在知识结构方面,受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诸多活动的影响,主要特征呈现多元性、宽泛性、即时性与时尚性。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一系列理论知识根本不感兴趣。

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做老师就是写写教案、讲讲课、改改作业,不需要花费时间训练、研究美术教学方法,对于这门课程可学可不学。只对素描、水彩、油画、国画、设计等技法课感兴趣,认为“画得好就教得好”。潘公凯先生说过:“一个中小学的美术老师会画画或会做雕塑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懂得怎么教孩子的合格的美术老师。”[1]为此,在本课程进行理论引导的同时,应该在合理评判当今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有教无类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使理论引导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知识结构做到生态式衔接。

2 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相衔接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美术课程标准”上,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理念所体现的便是一种趋向生态化的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与“新课标”相衔接,建立一种完整的生态关系,互生互助。它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链接点,设计出生态式的美术课程。要求实现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转变,并且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美术教学目标,由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转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以下是“美术新课标”的一些具体内容表述:

(1)注重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与渗透性。多学科多领域综合并不是“拼盘”,是融合与渗透;不是追求形式,要“貌似”更要“神似”。例如,“美术新课标”虽分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再表述针对中小学不同发展阶段呈现阶梯状,但是文本结构、课程目标和价值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课程内容的划分,前者按照中活动方式划分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学生可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把艺术欣赏、创作与评价活动结合为一体。综合性学习亦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它与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的“综合性”保持了一致性。

(2)由“学科本位”向“人本位”的课程观转变。这种不同于以前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学生是学习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突出美术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美术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强调学生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生态关系的新课程观。例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课程目标有“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从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并且每一个学段的分目标都不尽相同,完全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定,并“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2]

(3)由专业技能转向美术素养,强调美术的人文性质。中小学美术教育应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改的价值理念,美术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且开宗明义道:“课程追求人文性。”在本课程中,必须协调好“双基”教学与“以审美为核心”教学的关系。弱化雙基,淡化练习,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学无术”。因此,教师应该明白技能技法训练必不可少,但技能技法只是艺术素养中的一个层面,并不是全部,美术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这方面,要把“双基”教学与“以审美为核心”教学生态结合起来。

3 与“中小学美术教材”相衔接

新课改后,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有11个版本的美术教科书,高中阶段有五个版本的美术教科书。笔者在调研期间,主要以分析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简称湘版教材)为主。湘教版适用面广,注重学生手脑结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相对来说适合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教材内容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愿望。

新课改提倡了一种新的教材观:教师不应该是“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而且在选用、研究、改进教材内容的同时,必须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要求,对所用教材增补、删减、更换、整合抑或创立,进行二度设计。这样美术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把处理后的教材内容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内容,这样可能更符合美术教师面对自己学生群体时的实际情况,课堂学习活动才能更加有效。

例如,《标志设计》是湘美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教学内容,北京八中的张文琦老师针对本教材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对照课标做出了比较恰当的教材分析。由于教材内容信息含量大,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里难以掌握标志设计的制作方法及用途。于是,将学生对《中学生守则》的学习与美术课结合起来,把课题改为《为八中设计指示标、警世标》。这样学生既欣赏了优秀标志设计,又为身边环境设计标志,有助于帮助掌握标志设计的含义、设计方法与作用。由此可得,美术教师不能尽信教科书,把处理后的教材内容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活动生态式的发展。

“由博返约”才能“居高临下”,“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对中小学课程透彻把握,对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有较宽、较深的学术造诣,对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的了解,对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也应重视。”[3]以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只有知之深,才能取其精,进而达到用之妙。因此,要实现《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教学理论的引导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衔接;课程设计必须与中小学美术课程保持内在的联系与横向的联合,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中小学美术教材紧密衔接。由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 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宋嗣廉,韩学力.中国师范教育通览[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
隧道工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解析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