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
摘 要:本文探析了物品磨损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分析了其中几个影响因子,并对磨损与DIY的区别和联系作了解释,最后对数字化时代中设计如何应用磨损这一概念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装饰;设计;磨损
1 磨损是特殊的装饰
物体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损耗,通常意义上磨损是指物体几何尺寸变小。但是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使用上来说,磨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损耗、老化等过程。
一个产品在经历一系列磨损过程后,会对其外观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产生折旧的感觉,比如说,表面涂有油漆的建筑铁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油漆便会脱落、生出铁锈,铁门便有了斑驳破落的感觉,使人产生对历史的敬畏,可见,磨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下起裝饰作用。对于崭新的物品,不同物品磨损后的外观,会使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决定一个磨损后的物体对人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影响,不仅取决于这个物体本身属性,还取决于物体所存在的情境,以及使用它的人。
1.1 属性
从消费的角度上,产品可以分为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是指那些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消费品,之所以被称为快速,是因为他们首先是日常用品,它们依靠消费者高频次和重复的使用与消耗、通过规模的市场量来获得利润和价值的实现。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包括日化用品、食品饮料、烟草等;药品中的非处方药通常也可以归为此类。[1]耐用消费品是指使用时间较长,至少在1年以上的物品,如电冰箱、汽车、电视机、机械设备等。耐用品单位价值较高,购买频率较低,需要人员推销和服务,销售价格较高,利润也较大。[2]
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之间经常会相互转化,比如说手机在刚上市的初期由于价格昂贵,更新换代较慢,这时属于耐用消费品,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价格也越来越低,消费者使用一款手机的时间越来越短,让手机从当年的“奢侈品”逐渐变为今天的“快消品”。
快速消费品因为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而且价值比较低,用户很少会对快速消费品产生情感上的认同。相反,由于耐用消费品的价值较高,购买频率较低,为此,用户比较容易对耐用消费品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依赖,因为耐用消费品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每一处磨损实际上都是对在用户使用历史的记录,用户对耐用消费品的情感实际上是对自身存在感的表达。
从物品的艺术价值角度上,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物品在经历磨损后可能赋予人愉悦感。较高艺术价值的物品在生产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聚集着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因此,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使用后,磨损后所裸露出的状态反而可以表现出物品制作工艺的精良。比如说,怀表在长时间的使用后,表面的镀铬会慢慢脱落,露出里面的黄铜,这恰恰表示这块表的用料扎实。
从时代性的角度上看,由抽象、简洁等特征组成的现代主义风格的物品,在经历磨损后,比较难以让人产生愉悦感。相反,自然特征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物品却能较好地把磨损产生的形态转化为自己形态的有机部分,具体原因在于现代主义风格来源于对机械化生产的接受,机械化生产的物品的基本特征便是规则化,外观整齐规整,本质上是反对磨损产生的不规则形态的。而古典主义则是由于手工艺本身的不规则的特征产生了自然风格,因此磨损的无规律形态反而像是手工艺制作过程延续的一部分,因而能够和谐地融入到原来的形态之中。
1.2 情境
对一个物品的形象宣传会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它的看法,传媒会营造出一种氛围,从而使人对物品产生一个基本的情感判断,再加之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沉浸在完全中立的传媒中,人的情感判断偏差会更大。在媒介本身所形成的情景中,人会产生对物品的情感化判断,产生出喜好厌恶感。举个例子,北京的798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本身并没有明显的艺术氛围,在艺术家进驻园区之间,对这些老厂房的感受只能是破败萧条。但是在艺术家设计之后,变成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虽然对于大部分的建筑外景来说,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变,但是由于受到“798是一个艺术园区”这一定义的影响,人们对并没有发生改变的同一景观的感受却大大的不一样了,开始自发地把“艺术的感受”赋予到景观上面。
1.3 使用者
不同的使用者由于自身背景的不一样,面对相同的物品时,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同样,这一种差异会投射到对物品的磨损状况的情感表现上。首先,教育背景、自身修养会影响一个人的看法,如文物爱好者会对磨损即使是磨损严重的文物也产生愉悦感,因为磨损是文物历史的见证。其次,某人与一个物品有一定的关联,那么在这个物品的磨损实际上就是此人的痕迹或者身份地位的独特表现,使用者容易对物品磨损印记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2 磨损与DIY的关系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DIY原本是个名词短语,往往被当作形容词使用,意指“自助的”。在DIY的概念形成之后,也渐渐兴起一股与其相关的周边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让DIY融入生活。DIY强调的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行为,而磨损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行为。但是,DIY中一个重要行为就是有意识地磨损物体,这在服装的后现代“破”装饰手法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后现代“破”装饰不但有奇异的外表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质,更以离奇、夸张的想象反映时装的主题。在后现代“破”装饰的设计范畴里,个性被不断放大。设计上的突破,执着的张扬自我,乐此不疲地在“怪异”的设计中寻找不凡。“解构之父”梅森·马丁·马吉拉的理念,就是“衣服撕碎了穿”。
3 比特世界的磨损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比特世界并不存在磨损,数据可以完整无缺地进行任意传输。但是作为生活在物理世界中的人类,磨损无时无刻不发生在人们的周围,人们早已习惯于从物体的磨损状况中进行逻辑上的推断、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磨损的概念可以创造出符合更自然的、符合人思维习惯的用户体验。例如,在阅读纸质的书本时,经常翻动的页面会有较明显的磨损痕迹,那部分书页之间缝隙也会比较大,这既可以引导用户快速找到这些页面,同时也是用户人性化的一个标记。那么在电子书中,也可以引入这样的概念,记录用户的行为痕迹,同时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冷冰冰数字页码。
在数字时代,不存在磨损的比特世界每一个数据都是崭新的,没有痕迹会使得用户难以产生自我存在感,用户容易迷失在巨大的数字洪流之中,失去自我。在数据中印上用户个人独特的印记,可以保持用户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不至于失去自我。
参考文献:
[1] MBA智库百科[DB/OL]. http://wiki.mbalib.com/wiki/%E5%BF%
AB%E9%80%9F%E6%B6%88%E8%B4%B9%E5%93%81.
[2] MBA智库百科[DB/OL]. http//wiki.mbalib.com/wiki/%E8%80%90%E7%94%A8%E6%B6%88%E8%B4%B9%E5%93%81.
[3] 邹莹.后现代“破”装饰手法在服装中的运用分析和研究[D]. 2010.
[4] A . D .萨凯.金属磨损原理[M].邵荷生,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A . D . Sarkar . Wear of Metals,PergamonLtd.Londo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