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究

2015-05-30 15:16李如艺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淮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所以,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发掘艺术魅力,塑造新的艺术形式,进而确保其得到传承与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淮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淮剧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淮剧是盐淮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其形成是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的积淀,也是江淮地域精神文化的缩影。作为江淮地区戏曲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淮剧是对苏北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地体现,承载了历史发展的源流,是对沿海文化特色的彰显,也是沿海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撑。

1 淮剧的艺术特点概述

(1)起源的多样化。淮剧受“门叹词”、“香火戏”的影响,起源于江淮地区劳动人们的秧歌、牛歌、号子,贫困人们的乞讨词等;在淮剧逐步形成之后,其也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例如,“香火戏”、“门叹词”受徽剧影响演变成“盐淮小戏”,最后形成具有苏北地方特色的“三可子”戏这一新的艺术形式;20世纪20年代,淮剧中被一些京剧表演者加入剧目、表演艺术、唱腔曲调,从而演变成“拉调”、“自由调”,逐渐趋于成熟。(2)兼收并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淮剧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拥有独特的曲调和声腔,自成一体,并在多年的艺术发展中,坚持本剧的乡土气息,兼收并蓄徽剧、京剧的特点,择取江苏地方小调,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与音乐表现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淮剧属板腔体唱腔,语言清澈、旋律流畅,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3)剧目比较丰富。淮剧的剧目内容涉及广泛、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例如,《牙痕记》《白虎堂》《孝灯记》《岳飞》等传统剧目;《渔滨河边》《王贵与李香香》《唢呐声声》等现代剧目。(4)传播地域广泛。淮剧不仅盛行于江淮地区,也遍及全国各地,广受人们喜欢。例如,以建湖、泰州等地区为中心扩散开来的“东路”和以清江、淮安一带为中心的上河地区的“西路”,其发展各具鲜明特色,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淮剧的发展与传播。(5)心口相传的艺术特点。口传心授是淮剧最常见的传承方式,学员从师父展示表演的唱腔、念白、身段、手势、眼神中抓住淮剧艺术的精髓,深刻理解其精华,同时通过自己对淮剧的认识进行创新与发展,促使民间艺术、人、文化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淮剧能够不断的传承、发展。

2 淮剧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因此,作为盐淮地区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淮剧的发展也步履维艰,面临着一定的冲击困境。而淮剧独特戏曲魅力的发挥更需要依靠年轻一代,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也要吸引年轻的欣赏群体,注入新鲜的血液,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淮剧才能再发展、突破与创新,淮剧的戏曲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与发展,人们才能从这古老苍劲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中,体会不一样的淮剧意蕴。(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淮剧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经典剧目。例如,淮剧发展早期的具有鲜明江淮特色与风格、简单易懂、幽默诙谐的大戏《九莲十三英》传统戏《女审》;发展后期的《七国志》《施公安》等,这些精髓与魅力也正是淮剧发展里程的良好体现。因此,淮剧的经典剧目需要传承与发展,进而让人们了解淮剧的发展,对这块璀璨的瑰宝加以深刻的认知。(3)淮剧的语言是在江淮地区建湖县方言的基础上衍变而形成的,具有平稳的语调、纯正的发音、分明的四声等特点,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淮剧的语言更接近普通大众和人们的生活。因此,必须将淮剧语言传承下去,为淮剧的发展增添动力。

3 淮剧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数淮剧团都被解散,只有少数幸存的剧团移植了《红灯记》《沙家浜》等京剧样板戏,在受到负面影响的同时借鉴京剧的表现手法而产生了倾向于京剧化的淮剧唱腔;“文革”后的80年代,被解散的淮剧团得到恢复并发生突破性进展。例如,《金色的教鞭》《一字千金》等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1982年,江苏省淮剧团加入全国现代戏研究会;1983年,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在盐城成立;1990年后,淮劇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淮剧《鸡毛蒜皮》荣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十品村官》主演王书龙荣获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然而在淮剧艺术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了一定的困境,比如:

(1)后续力量不足是当今淮剧面临的最大困难,淮剧演员呈现老年化趋势;因淮剧发展的效益不好,淮剧团招生工作也未见成效,很多家长不愿意学生选择淮剧这条路,导致淮剧发展的断档和停滞,甚至发生恶性循环。淮剧经历了一百多年由垂死边缘到蓬勃发展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于财富,而后人也应守护并发展这份财富。(2)江淮地区淮剧小型剧团大部分由社会上的票友组织而成,所以表演水平、表现能力等较差,同时以盈利为目的,忽视了淮剧艺术的发展,未能将淮剧艺术的美与精化真正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淮剧的推广与发展;另外,当前淮剧的观众比较倾向于欣赏能力较弱的老年人,而年轻观众不太能接受戏曲艺术,所以较少。(3)伴随着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娱乐媒体、人们审美情趣的转移都对淮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淮剧演出市场正在呈现逐渐萎缩的状态;加之政府改革,淮剧团体的经济来源也成为一个严重问题,淮剧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4 对淮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意见

(1)国家应重视对淮剧的保护和发展。当前,淮剧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近几年来政府对淮剧的保护和后备力量发展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想让人们喜欢淮剧,就应首先让人们了解淮剧,以江淮地区为示范区,将这一富有江苏特色的戏曲艺术真正进行推广。(2)可让淮剧合理走入课堂。例如,将淮剧引入艺术学院,作为一门选修课,从学生开始了解淮剧的基本腔调、发展史及艺术魅力,解决地方戏曲后续力量不足的状况。为了适应当前学校教育的需求,地方戏剧引入课堂,应加入一定的现代化元素,进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从而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3)改变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音乐教育要从儿童抓起,同时重视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适应国情发展。例如,中小学音乐课增加淮剧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学唱淮剧、了解淮剧;定期开展淮剧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家庭性参与,扩大淮剧的影响范围,让淮剧回归民间。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倡导下,艺术教育逐渐成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并得到教育界的充分认可。因此,伴随着日益加快的现代化生活节奏,国家应重视淮剧这一古老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用戏曲来反映历史,展示时代。

5 结语

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不仅自身要不断创新,还应从儿童抓起,融入课堂,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政府应大力宣传,立足于群众,扩大其影响力,确保在沿海大开发背景下,淮剧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脚步的加快,淮剧艺术需要具有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并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不断丰富群众人民的生活,为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金刚.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9):1-2.

[2] 王鑫.论淮剧的艺术特色与发展[J].艺术理论·戏剧,2010(5):63-64.

[3] 荣蓉.淮剧在盐城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趋势[J].文学界·艺术空间,2010(11):236-237.

作者简介:李如艺(1967—),女,江苏淮安人,中专,1984年毕业于盐城艺校(淮剧班),江苏省淮剧研究会会员,三级演员,研究方向:淮剧舞台表演。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