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知的梵高

2015-05-30 15:10仲芷萱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梵高向日葵绘画

仲芷萱

摘 要:梵高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其作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绘画之一。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在怀念、研究和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梵高。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口,简单介绍了梵高的生平、创造经历与艺术特色,并分析了梵高的情感状况及其创造的关联。希望本文的浅薄研读,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梵高;后印象主义;绘画;向日葵

时至今日,梵高仍然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不仅因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更因为他代表的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潮流。对于梵高的认知和解析,要实事求是,走进梵高的精神世界,方才有所得。尤其是研读梵高的创作情况,更加引人深思,带给人无尽的回响。

1 梵高的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

梵高的全名是文森特·威廉·梵高,1953年3月20日生于荷兰,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的奥弗去世。1857年,梵高的弟弟提奥·梵高出生,这也是梵高一生中最重要的亲人和知己,更是真正能够欣赏梵高艺术创造力的人。梵高在13岁的时候可以在学校学习一些基本的绘画基础知识,在16岁的时候在艺术公司做店员的工作。其实,直到1880年,梵高在27岁的时候才算真正开始了绘画生涯,并且逐渐步入了他绘画艺术的顶峰。在此之前,梵高从事过教师、牧师等职业,对于社会现实、劳苦大众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为他日后的绘画奠定了内容方面的基础。在梵高20岁到37岁的时间段内,他先后因为工作、游历甚至情感方面的原因,在比利时、英国、法国等不同的国家居住和生活过。

梵高是一个不修边幅、行为怪癖的“怪人”,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他是那样的突兀与特殊,与世俗格格不入,自然也处处碰壁。在梵高的一生中,尤其是他十年绘画生涯里,他饱受疾病、情感、经济等方面的折磨之苦,他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甚至因此割掉自己的耳朵甚至开枪自杀。在37年的“黄金年龄”,梵高就以一种“于世诀别”的态度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事实上,大凡了解梵高甚至听过梵高名字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绘画奇才,更是20世纪欧洲诞生的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所引领的后印象主义绘画潮流对欧洲绘画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时至今日,梵高的每一件作品都深受世人的关注。他的《向日葵》《自画像》等传世作品屡创拍卖新高,其中他的经典作品《向日葵》在1987拍出了3950万美元的天价,带给世人无尽的震撼。

让人遗憾的是,梵高虽然死后“功成名就,名满天下”,但是他生前所颠沛流离,穷困潦倒,饱受生存之苦。回味梵高的一生,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挣扎和天才般的创作力。虽然梵高一生只有短短的37年,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不过十年,但是他留下的一幅幅名画已同他的名字一样青史留名,为后人津津乐道。

2 梵高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绘画成就

诚如前文所言,梵高是“绘画奇才”,也是“生活中的怪人”,更是当时人们眼中的“失败者”。可以说,梵高是伟大与平凡、失败与成功、自负与自卑的结合体,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孤独、无奈、痛苦,也涵盖了快乐、积极、奋进与希望。梵高的艺术天分毋庸置疑,他在27岁左右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在法国南部的阿尔,35岁的梵高步入了自己绘画生涯的最后阶段,却也迎来了绘画成就的大爆发。在和煦阳光与金黄麦田包围下的这个小城,成为梵高生命中“难得避难所”,也激起了他绘画的巨大热情。在阿尔的这段时间,梵高留下了《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等传世作品,同时也把自己的狂放恣肆的艺术爆发力永久的留在这里。

梵高在欧洲绘画领域乃至在整个时间艺术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占据着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位置。可以说,梵高的成就来自于他独特的艺术个性,这种宝贵的个性是梵高自然天分与后天经历的结合带来的,是梵高独特的标签。在他生前,他凭借超凡的绘画热情和艺术创造力创作了大量的画作,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被当时的艺术界认可,梵高甚至不能以此糊口。在对生活日渐绝望和对精神病抗争的情况下,梵高在生命的末期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专注于绘画工作,甚至在36岁的时候留下了《星月夜》《柏树》等著名作品。也在此时,当时的绘画评论家和卖家开始关注梵高,他也在此期间卖出了生前唯一的一幅油画。

要知道,梵高的艺术成就绝不仅限于他的绘画作品传于后世而且屡次刷新绘画作品拍卖价格,而是在于他变革甚至创新了20世纪欧洲绘画艺术,开辟了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流派,并且给其他绘画艺术派别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梵高与他的好友高更以及莫奈所引领的后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绝不是印象主义的延续和补充,而是欧洲绘画艺术的全新创造。梵高的绘画作品直抒胸臆,浓墨重彩,以明亮的色彩和色调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可谓是推陈出新,独树一帜。虽然梵高的绘画作品在当时很难被人接受,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梵高的伟大。

从绘画的艺术特色来看,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可惜的是,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3 梵高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思考

梵高是伟大的绘画艺术家,这是后人给他的定论,也是业内公认的事实。但凡伟大的艺术家,往往都要经历更多的磨难甚至打击,梵高也不例外。梵高反对那种一味临摹甚至照搬自然景象、景物的绘画风格,主张绘画要着重反映内心的情感,要让画作真正展现出画家自我的个性、思考与精神状态。梵高的绘画都是真情实感的写照,也是对自己情感的宣泄。可以说,梵高一生虽然经历了三段爱情,但是这些感情最终都“无疾而终”,给梵高的生活、精神状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他在20岁的“弱冠之年”就疯狂爱上了自己的女房东,但是最终却发现这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他可以不顾世俗的偏见与阻挠,爱上自己的表姐,但是这种感情却不可能拯救梵高的“灵魂”。

人是感情驱使的高级动物,艺术家更加敏感、细腻,更容易被感情所引领、带动。梵高渴望爱情,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注、热爱与呵护,他敏感、脆弱的内心希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在梵高的一生中,他屡次被感情伤害,却最终“执迷不悔”,使得自己伤痕累累。梵高将一腔的悲愤、郁闷和无可奈何化为手中的画笔,他开创了20世纪欧洲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潮流,却终其一生不能“解放自我”。当梵高被感情所伤,却无力还击的时候,他的精神状况无疑会大受影响。也许,只有当梵高进入自我的世界,身心都完全被画布、油墨、画笔和色彩所吸引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梵高。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梵高可以物我两忘,一往无前,可以不顾周遭的一切,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画作。

梵高代表了欧洲20世纪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一种特立独行、风格鲜明的绘画“门派”。生前,他穷困潦倒,一文不名;死后,他名满天下,流芳百世。也许,梵高不属于他那个时代。但是谁又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那个时代,却最终成就了最后的梵高,那是他最佳也是唯一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彭锦,南丽萍.激情背后的理性——论梵高的绘画语言[J].池州学院学报,2011(02).

[2] 童梓君.激情与灿烂绘就的艺术——梵高画作欣赏与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6).

猜你喜欢
梵高向日葵绘画
梵高的世界
《星月夜》和梵高
向日葵
被盗窃的梵高
向日葵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我就是梵高
超级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