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现”类词汇衔接手段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分析

2015-05-30 13:17:20郝泽军
中国市场 2015年1期

郝泽军

[摘 要]“复现”类词汇衔接广泛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当中,是文章语义连贯,逻辑关系清晰的重要保障。好的译员往往能够很好地理解此类词汇衔接的手段,并恰当地将它们应用于现场传译中,从而提高传译的质量。本论文选用2013年“两会”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相关材料为重译和研究对象。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以“复现”类词汇衔接手段的应用为切入点,将现场译员译本与笔者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职业译员与非职业译员在处理汉语中“复现”类词汇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所在。

[关键词]词汇衔接;复现;汉英口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1.159

1 词汇衔接理论

词汇衔接理论是连接中英文语篇的重要方式,对于语义的连贯,上下文的逻辑衔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最早提出词汇之间存在衔接关系的应推费斯(Firth,1951)的“搭配理论”费斯指出不同词汇在同一语境中同时出现具有某种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不同于语境意义,不同的文化对词语搭配有不同处理。韩礼德(1961)最初承袭费斯的观点,在《英语的衔接》(1976)一书中则把两者统括于“词汇衔接”这个概念。韩礼德认为,词汇作为语篇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着语义的连贯。这里所说的词汇是包括许多lexemes的lexicon,不是words,不论英语或汉语,都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时态和体貌,词性,等等(胡壮麟,1994:124)。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调查统计,词汇衔接占整个语篇衔接现象的42%,其中“复现”类词汇衔接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大。

2 复现类词汇衔接方式

韩礼德和哈桑(1976:318)对复现做出了这样的界定:“This is the repetition of all lexical item,or the occurrence of a synonym of some kind,in the context of reference:that is,where the two occurrence have the same referent.”我们不难看出,在韩礼德和哈桑看来,复现是一个涵盖内容广泛的概念,既包括重复(repet1tion)即某一个或某几个词项在一个语篇或语段中的反复出现,也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的使用。简单地说,复现是指一个词语或词义的重复出现。韩礼德将复现概括为同一复现和同义复现两种类型。

2.1 同一复现

同一复现指同一个词在语篇中的反复出现,汉语语篇中的同一复现形式远远多于英语语篇,英语语篇多用同义复现。

例1: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

现场译文:Now the government is about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s,to provide the basic necessities for our people,we need to create the social safety net that covers the entire population and protect the peoples basic need.

重译译文:If the government is focusing on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we should emphasize on their well-beings.We should build a net covering all people and protecting their basic need.

“民生”一词在本例中共出现三次,对于习惯了行文整体划一的中国听者而言,这并无大碍,但对于偏向于个体性和差异性的西方听者而言,就会觉得表述还不够具体、深刻。民生,顾名思义,指百姓的生活。它既可以理解为所有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所有社会方面层面的因素,也可以理解为与百姓个人的生存和生活相关的细微之处,如生活所需、权益保护等。例1中,三处虽都用“民生”一词表述,但其含义却略有不同。第一处的民生之广义的民生,大民生,第二处的民生指狭义的民生,第三处的民生也是指狭义的民生可以理解为生存需要。现场译文中,译者抓住了三个“民生”在具体含义上的差异,分别将其译为“peoples lives”,“basic necessities”和“peoples basic need”,这种译法表述了更为确切的含义,使听者的理解更为透彻。相比之下,重译译文中,译者只是粗略地将前两处“民生”译为“well-being”,虽然也可表达“民生”的人们生活幸福之意,但概念显然过于宽泛,表述不够细致、准确。

从“信”、“达”、“速”的角度分析译文,词汇所指代的内容一致,语义连贯,意思表达充分准确,符合“信”的标准。目标语词汇选择多样,不单一刻板,符合英语听者的语言习惯,口译过程自然顺畅,符合“达”的标准。译员译语及时,翻译时间合理,会议进程连贯、顺畅,符合“速”的标准。

2.2 同义复现

同义复现指一个词义在语篇中的反复出现,在汉英双语中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大致相同。

例2:在推动大陆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当中,会更多地考虑台胞的福祉和利益,我们愿意与台湾共享发展的机遇。

现场译文:In the course of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 on the mainland,we will give more consideration to the well-being and interests of our Taiwan compatriots,so that the two sides can share win-win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重译译文:While pushing forward the course of 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of mainland,we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compatriots in Taiwan.We are willing to share th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ogether.

例2中,“福祉”和“利益”為近义词,“利益”属于“福祉”,为“福祉”的下义词。现场译文中,译者将“福祉”和“利益”分别意为“well being”和“interests”,“interests”属于“well being”,是下义词。这样翻译呼应了原文中的同义复现衔接关系,保留了原来的味道。重译译文中,译者只是将两处简单的合并翻译为“interests”一词,虽然也体现了大概含义,但表义略显单薄、不到位。

虽然同义复现在汉英两种语言当中都被广泛使用,且手法大致相同,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汉语和英语毕竟是两种语言表义结构不同的语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看似简单的语句关系,稍不留神就会造成脱离原文的翻译。

例3:我们还要用开放来带动转型,重点是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当然,中国的贸易,包括商品的贸易,未来几年都会继续增长。

现场译文: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further opening up the service sector,of course,looking ahead,our trade,especially trading goods,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even at a high speed in the years ahead.

重译译文:We will promot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rough opening-up.The core is to open up the service sector further.Of course,Chinas trade,including trade of goods will continue to grow in the coming years.

例3中,单从汉语原文字面意思来看,中国贸易与商品贸易之间是上下义词关系,中国贸易包括商品贸易,中国贸易为上义词,商品贸易为下义词。因而,重译时,译员将“包括”一词译成了including,意在体现前后两者的所属关系。但细细推敲,却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此处,李克强总理提到商品贸易,其意图并非是想强调包括商品贸易在内的整个中国贸易都会在未来几年得到发展,其真正意图是为了与前一句中提到的“进一步开放服务业”相对应,强调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在未来都会发展,是一种特指强调的关系。现场译员用especially一词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逻辑关系,突出了重点,使语义上下衔接连贯。反之,重译译员则只是照字翻译,无形中切断了前后的逻辑衔接,模糊了讲话人的意图。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在语篇逻辑关系的表达形式和方式上远不如英语细致和具体。汉语表达中逻辑关系词使用不多,而英语表达中的逻辑关系词不但丰富而且使用也较多。在汉英口译中同义关系的处理上,译员不但要能够通过使用准确的目标语词汇来保留原文中的同义复现关系,还应该注意原文中词汇之间的逻辑衔接关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增译的方式添加原文语篇中没有的词汇,从而使目标语的表达上更能够展现原文语篇的内涵和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irth,J.R.Modes of Meaning[C].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2]Gerver,D..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J].MetaXX,1975.

[3]Halliday,M.A.K.& Hasan,R.英语的衔接[M].张德禄,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