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军
【摘要】 选取住宅小区典型案例,对住宅小区采用新型类宏站覆盖方式解决小区内信号覆盖,通过比对开通前后测试结果得出覆盖结论。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射灯天线“方波”覆盖特性对小区内楼宇针对性覆盖的同时严格控制信号泄漏,不影响周边网络结构。针对住宅小区的特点,给出类宏站覆盖方式的优点。
【关键词】 类宏站 住宅小区 综合覆盖 射灯天线
引言
随着大量住宅小区的建设,收到建站难的影响,导致住宅小区内通信环境较为恶化,采用传统覆盖方式往往投资大且不能解决根据深度覆盖问题,如何能行之有效的解决住宅小区内部的覆盖,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典型住宅小区制定合理方案,对比覆盖前后覆盖情况及网络分析,给出住宅小区有效解决方式的建议。
一、住宅小区基础信息
该住宅小区位于昌平区回龙观村旧址,南侧为西二旗北路,东侧为京藏高速,西侧为京新高速、城铁13号线,北侧为城铁13号线。(图1)
该小区为新建小区,现阶段包含龙域中路1号院、2号院、6号院共3个地块,其中龙域中路1号院由9栋18~34层楼宇组成,2号院由7栋18~34层楼宇组成,6号院由7栋18~27层楼宇组成,小区东西两侧均为在建住宅小区。
二、住宅小区附近基站信息
该新建住宅区内无室外宏站,红色标记为现网开通站,黄色标记为规划站。(图2)
三、住宅小区类宏站覆盖方案
本期类宏站项目对龙域中路1号院、龙域中路2号院、龙域中路6号院进行覆盖,分别在6号院6号楼顶、2号院7号楼顶、1号院8号楼顶选用射灯天线覆盖。以上楼顶分别选用6面、5面、6面共17面射灯天线从楼顶向下覆盖小区。每个院采用同一扰码,共三个扰码(分别为小区A、B、C)。机房BBU在6号院5号楼,三个RRU分别在天线安装楼的竖井内。
电梯地下采用传统室内分布系统覆盖方式进行解决。(图3)
四、射灯天线安放位置信息
4.1射灯天线技术参数
4.2射灯安放位置现场照
五、开通后覆盖情况
通过测试,类宏站开通后3G信号覆盖及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5.1覆盖效果对比
开通前覆盖及质量改善十分明显。
5.2开通后网络分析
5.2.1激活集服务小区扰码分布
通过对三个小区扰码主要分布进行分析可知,三个小区扰码都在规划的覆盖范围内,尤其是B、C小区,在1号院及2号院内占用类宏站信号,院外占用周边宏站信号,信号衔接正常。A小区因西、南、东、三个方向缺站,覆盖稍远。
经过对开通后测试LOG的分析,各小区覆盖范围合理,不存在频切点及导频污染点。(图6)
5.2.2覆盖偏差区域
类宏站基站开通后存在2处覆盖偏差点(RSCP覆盖示意图中红色标记块)及2处弱覆盖点(RSCP覆盖示意图中黄色标记块)。
通过现场观测,该2个覆盖偏差点均是因高楼遮挡所致,无法通过调整天线工程参数解决;RSCP最差值在-95dBm以上,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且区域不大,无需处理。
2个弱覆盖点均是因缺站所致,需催开附近规划的宏站及下一期类宏站项目解决。
5.2.3质量偏差区域
类宏站基站开通后存在2处质量偏差点(EC/IO覆盖示意图中黄色标记块)。其中1个问题点是由于邻区漏配不能顺利切换导致,可通过添加邻区关系解决;另外1个问题点是由于缺站,弱覆盖,无主导小区导致,需催开规划站点或者下一期类宏站项目解决。
六、小结
通过对案例住宅小区类宏站项目开通前后的对比测试,通过类宏站楼顶安置多面射灯天线可以很好地满足小区内覆盖,且不存在频切点及导频污染点,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通过理论分析,假设射灯天线安装高度为H,楼间距为h,下倾角为θ。则射灯天线主瓣覆盖楼层高度S=h/tan(73-θ),主瓣未能覆盖高度=H-S。
在该站点中,楼间距约为h=100米,天线安装高度H=80米,若θ=13°,则S=57.7米。对于此种情况相当于7层以下不是射灯天线主瓣覆盖楼层。若θ=20°,则S=75米。对于此种情况相当于只有1层不是射灯天线主瓣覆盖楼层。
住宅小区类宏站建设方式优点:
1、安装多面射灯天线可以使覆盖范围比宏站普通天线更易被灵活控制;
2、楼层较高的住宅区在小区内杆站不好谈址,宏站普通天线安装在楼顶会因过高,不好控制覆盖范围(下倾角压太大,会使波瓣变形),楼顶射灯天线可以更好地控制覆盖范围;
3、射灯天线比较隐蔽,不会引起业主投诉有辐射。
建议在类似建筑风格的住宅区建设可采用类宏站方式进行覆盖,在具体下倾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安装天线高度、楼间距并用理论公式计算。
七、结束语
住宅小区深度覆盖是移动通信覆盖的重点及难点,随着高数据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如何完善住宅小区的深度覆盖将更加突出。
本文通过对典型住宅小区的案例分析,对比开通前后覆盖情况、网络指标情况得到较好效果。因不同住宅小区存在不同的外部环境,在具体推广应用中,还需要结合理论计算及设备选型来制定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长钢,孙保红,李猛,等。WCDMA无线网络规划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王有为,徐志宇,夏国忠。WCDMA特殊场景覆盖规划与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苏华鸿,等。蜂窝移动通信射频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李蔷薇。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传福,彭灿,等。WCDMA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