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2015-05-30 09:36:45熊巧玲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脑膜瘤对比分析

熊巧玲等��

【摘要】目的:对比脑膜瘤在CT、MRI上的不同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脑膜瘤患者在 CT、MRI上的影像表现,包括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密度(信号)及边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对脑膜瘤的钙化、邻近骨质改变比较敏感,MRI对发生在颅底部、枕骨大孔区等特殊部位的脑膜瘤显示较好。结论:脑膜瘤在CT、MRI影像表现上多数相似,但对特殊部位的病灶诊断各有优势,必要时相互结合,有利于准确定位、定性。

【关键词】脑膜瘤;CT;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112-02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好发于成人,男女之比为1∶2,主要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可有癫痫、对侧下肢轻瘫或感觉障碍、嗅觉障碍、一侧视力减退,突眼和视乳头水肿、偏盲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1]。现对我院4年间发现的20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影像上的对比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与病理检查获得证实。本组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22~69岁,平均(467±42)岁,病程6个月至4年,平均(19±04)年。本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癫痫、头痛、偏盲等,均接受CT与MRI临床检查,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12方法20例患者分别采用CT与MRI的平扫及增强扫面。CT检查中应用美国GE公司64排CT(GE LightSpeed VCT 64排),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描至头顶,层厚为5mm,层距为5mm,螺距为1;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30g注射液100ml静脉注射。

MRI检查中采用美国GE公司(GE SignaExcit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扫描范围分别为脑干至颅顶骨板、额部至枕部以及两侧颞部间。扫描序列选择常规SE序列;T1WI参数设置:TR=3800ms,TE=8928ms,T2WI参数设置:TR=2500ms,TE=8792ms,层厚65mm,层距15mm,并附加水抑制序列,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02ml/kg。

2结果

21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及形态20例脑膜瘤中,2例为恶性脑膜瘤,2例为手术后复发,1例为多发性脑膜瘤,并伴有双侧听神经瘤,经证实为神经纤维瘤病II型。发病部位:上矢状窦旁6例、大脑镰旁6例、大脑凸面4例、鞍区1例、蝶骨嵴1例、桥小脑角区1例、侧脑室三角区1例。肿瘤大小约为:15cm×25cm~4cm×56cm。肿瘤形态:类圆形或圆形15例,不规则形4例,哑铃形1例。

22肿瘤的密度(信号)、边缘在CT/ MRI不同的影像表现CT表现:20例脑膜瘤中9例为高密度,10例为等密度,1例以低密度为主;6例肿瘤内见斑片低密度坏死区,10例可见钙化灶(主要为斑点状、沙粒样,1例整个瘤体钙化);20例脑膜瘤中全部做平扫加增强扫描,20例中病灶均有强化,其中15例明显均匀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环状强化。肿瘤边缘大都呈轻度分叶状或结节状改变,边界清晰光滑。10例病灶以广基与相邻硬膜和颅板相连,夹角为钝角,其中6例局部颅板增厚,2例变薄,2例颅板破坏。

MRI表现:20例脑膜瘤全部做了MRI。平扫:在T1WI上,10例为等信号;在T2WI上,6例为高或略高信号,10例为等信号;其中5例肿瘤内低密度坏死区表现为斑片状T1WI低信号,T2 WI高信号,其余5例信号强度不同,依据瘤体内钙化的大小、数量及钙化程度而表现不同,例如弥漫性钙化的砂粒型脑膜瘤,在T1WI和T2WI上出现低信号或不均匀信号,MRI无法对其进行定性。增强扫描同CT表现相似,15例脑膜瘤出现明显增强,其中12例均匀增强,剩下少数不均匀或轻度增强。1H-MRS:NAA峰的缺乏,Cho峰升高,Cr峰下降,可出现丙氨峰(Ala)峰,并认为其是较特征的改变,而NAA峰的缺乏也有助于与脑内肿瘤的鉴别。[2]

3讨论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或硬膜内的上皮细胞,凡有蛛网膜颗粒或蛛网膜绒毛的部位均可发生,脑室内脑膜瘤起源于脉络丛残余的蛛网膜上皮[3]。脑膜瘤血供丰富,供血动脉多与脑膜有联系,来自脑膜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的脑膜支[4]。侧脑室者来自脉络膜动脉。发病部位多见于小脑幕上、大脑凸面或矢状窦旁30%~40%,蝶骨嵴15%~20%,嗅沟10%,鞍上10%,大脑镰5%,后颅窝5%~10%。

根据脑膜瘤细胞学表现,可将其分为合体细胞型、纤维母细胞型、血管母细胞型、过度型和恶性型。目前,WHO根据肿瘤增殖活跃程度及其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将脑膜瘤分为三型:典型或良性脑膜瘤,占88%~94%;不典型脑膜瘤,占5%~17%;间变性即恶性脑膜瘤,仅占1%~2%[5]。

脑膜瘤的CT表现:脑膜瘤多见于幕上,占85%,幕下占15%;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扁平状沿硬膜蔓延,小者仅数毫米大小,巨大者可达约8cm,呈略高或等密度肿块,多为实性肿块,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少数发生囊变、出血、钙化。可见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和特征性占位征象:①白质塌陷征;本组病例中有8例出现邻近脑质受压塌陷;②广基与硬脑膜相连,出现硬膜尾征;大部分脑膜瘤以宽基底与硬膜相连,本组10例与脑膜相连,有1例跨大脑镰向两侧生长,6例出现明显的硬膜尾征;③骨质增生或受压变薄;本组有2例出现邻近骨质增生,仅2例出现邻近骨质变薄。④局部脑池、脑沟的变化;这是脑外肿瘤的特点,引起周围脑池、脑沟的扩大、增宽;⑤静脉窦阻塞,本组中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窦受压阻塞引起的水肿,水肿范围不同,其中2例出现明显的水肿,这时与脑内肿瘤鉴别困难。CT增强:大多数脑膜瘤呈明显均匀性增强,边界清晰。少部分不典型脑膜瘤,呈不均匀增强,瘤内可有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不规则低密度区,或表现单一较大的低密度囊腔。

MRI平扫:脑膜瘤在T1WI上多数为等信号,少数为低信号,T2WI上,脑膜瘤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表现为颗粒状、斑点状,有时呈轮辐状,肿瘤边界清楚,常可见到包膜和引流静脉。而绝大多数的颅内肿瘤为长T1WI长T2WI信号。脑膜瘤周围水肿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I上表现为无信号,无法判断。增强扫描:绝大多数脑膜瘤出现明显增强,多数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其中60%肿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称为硬膜尾征。对发生在颅底部、枕骨大孔区等特殊部位的脑膜瘤,MRI因经过多方位扫描,定位、定性较准确,如本组大脑凸面的脑膜瘤4例,鞍区1例、蝶骨嵴1例、桥小脑角区1例,这对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诊断价值比较:MRI和CT对脑膜瘤显示都有很大的效果,显示肿瘤与相邻结构和大血管的关系,颅底扁平状脑膜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MRI优于CT,了解肿瘤的血供及肿瘤与大血管的细致关系,可做MRI[6]。但是CT对病灶的钙化、骨质改变比较敏感,MRI对钙化则不敏感,所以必要时必须结合CT、MRI影像表现,才能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给临床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康艳美.脑膜瘤的CT、MRI影像表现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192-193.

[2]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5.

[3]孟悛非,梁碧玲.临床MRI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38.

[4]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6.

[5]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CT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0.

[6]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6.

(收稿日期:20141008)

猜你喜欢
脑膜瘤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02:57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中外优秀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16:08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2015年8期)2015-12-23 08:53:14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6:57:34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颅颈交界区巨大脑膜瘤完整切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