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家梅
摘要:传统编织纹样与现代审美需求结合的竹编用品是笔者在竹编装饰造型上的设计理念,在竹编工艺中,竹材呈现为竹丝、篾片的形式,通过竹丝、篾片的穿插编织来塑造产品形态,其中竹篾的宽窄薄厚变化、编织手法的变化多端都会带来产品形式上的不同,因此,在竹编产品中,竹材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也正是这些不同的呈现方式带来了竹编产品的千变万化。
在竹编产品的编织呈现方式中传统的竹编器具大多以竹编本身的材料竹篾来进行编织纹样和装饰外观,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新鲜的材料层出不穷,在我们不得不面临它们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时候,何不运用独具现代科技感的材料与别具一格的传统竹编器具相结合,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迸射出耀眼的火花。究竟如何才能做到竹编工艺与纤维织物完美融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1)以现代生活需求为方向,看待竹编编织与纤维织物编织所呈现的编织美;(2)以现代生活美学为方向,展开竹编编织与纤维织物编织所呈现的随性色彩美;(3)融入现代技术,展开竹编编织与纤维织物编织所呈现的造型多元化。
笔者将阐述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纤维织物结合的竹编产品带来的特殊视觉和触觉的美感。
一、特殊的编织美
在传统的竹编用器中大多分为生产用器就用粗制篾条来制作,少数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就用细致篾条来进行编织,一方面,利用竹篾的粗细变化,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产品表面质感。从极细的蔑丝到粗厚的篾片,竹篾尺度的变化可以造就极为不同的产品质感,竹篾越纤细,编织出来的产品质感则越细腻,甚至可以如织物般细腻光滑,竹篾越粗厚,编织出的纹理变化则越明显,因此,在竹编产品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粗细的竹篾来编织创造不同的产品效果,根据产品风格和想要打造的产品质感来选用不同形式的竹篾。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同一件产品中交替运用不同粗细的竹丝篾片,从而为产品带来不同的形式变换,即使是运用最简单的编织手法,如十字编、三角编等,粗细不同的竹篾交织在一起也足以让产品看起来富有变化、与众不同了。
纤维织物是指由细小柔长物通过交叉、绕结或粘结而构成的平软的片状物,即以纤维制成的纺织品为主。在构成方式上与竹编相类似,都是通过交叉编织而成的,只是最终编织出的表面质感有所不同,织物更加顺滑、细腻,竹编的纹路更加清晰。竹编和织物,一个柔韧十足、一个绵软轻柔,不同的秉性恰好可以形成互补。并且这两者的结合可以为竹编产品带来更加丰富的功能和形式,尤其适用于箱包、收纳篮等产品。
二、随性色彩美
通过高科技的染色技术将竹篾染成需要的颜色与纤维织物编织融合,不再是传统的深棕、粟棕、淡棕、红棕、橘黄、白色;仅仅只以竹篾为主的单一颜色,可根据设计的需要来制定更具时尚感和设计感的色彩。
现代竹编产品更多的是为展现竹材带来的清新质感;另外,红色系和黑色这两种最具中国性格的色彩,也是竹编产品一直以来都在运用的,其中黑色通常只是作为点缀小面积应用。
三、造型多元化
传统竹编产品大多数都是立体编织,给人视觉的感官印象首先是体感,再到编织技法、图案、色彩质感等,但传统的竹编产品由于受到竹材的限制达不到适合的软度来进行设计造型。无论是生活用具还是生产器具以及工艺品在传统的竹编器具制作上几乎都不便于携带,从生活用具来看巴渝地区常用的簸箕、竹篮等都过于庞大以至于不便于随身携带,那么在设计上就应该利用竹子的精细度和纤维织物本身的特点来设计质地软且便于携带的竹器产品,在功能上适应人们的需求。例如利用竹材和纤维织物的相互交织来制作箱包、杯套等等。
开发竹文化、建立竹产业正是与现代化接轨的内在机制,不仅在现代社会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而且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旦与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结合,便可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传统的竹编技艺逐渐没落的时期,作为设计师、美术工作者以及竹编爱好者应多开发创新竹编产品来吸引和传承竹编的独特艺术魅力。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对竹编工艺及其产品的设计探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自身在未来的设计之路上也会延续对竹编产品设计创新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艺学发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张道一.中国民间艺术研究[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3]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4]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盐野米松.英珂译.留住手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6]徐华铛.中国竹编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7]沈珉.中国传统竹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8]卢勤娟等.嵊州竹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
[9]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0]张福昌等.设计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11]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5
[13]王琥.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卷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