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华
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要学到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老师经常考虑的问题,这也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将知识点、趣味点和能力点结合起来,确实是一个难题。那么什么才是有效问题?我想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问题都可称之为有效问题。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那怎样进行问题的有效设计呢?
“文以载道”是语文的重要特征,抓住文本自身的特点进行问题设计就是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
一、解读文本标题,进行问题的有效设计。
1.解读标题,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题好文一半”,这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常常考虑的问题,作为示范作用的课文在这一点上更是标本。标题中带来的信息有时就是文本内容的核心,从解题出发,进行问题的有效设计可以对解读文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效的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题目可以带给我们下面的信息: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结果如何?这三个问题按照逻辑思维的顺序进行,文章的行文结构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着课题进行“为什么进军---怎样进军---进军结果(或者是前景)”的问题设计,这样思路清晰,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解读文本的效率也就高。另外这三个问题又非常好的涵盖训练了课后问题: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本文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治理沙漠的方法的?
所以说,充分的认识题目中蕴含的信息进行问题设计不仅老师的教学思路思路清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也非常的清晰,在认识文本结构方面也能一目了然。
2.解读标题,进行主旨内容的有效问题设计。
有时文章题目往往能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因此抓住文题的特点进行内容解读的问题设计就更有效。比方说《陋室铭》,这个题目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什么是铭?为什么是陋室?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这三个大问题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非常自然的引领学生认识“铭”这种文体的特点,并且根据铭文 “警戒自己或者是称述功德” 这一特点探究作者写《陋室铭》这篇文章的意图。最后紧扣 “作者结尾为什么发出‘何陋之有的感叹?”这一问题进行引导,就能够水到渠成的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了,很好的完成“作者借 “陋室”来抒发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主题的解读。这样的问题设计巧妙的将写作背景,作者思想,语句赏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达到知识和趣味的有效结合。可以说这样的问题就是有效地。
二、巧妙质疑文本内容,提高文本解读的趣味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怎样进行,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知识和兴趣的同步进行呢?我想,有效的问题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是否挖掘出了文本的深意;在课堂的教学思路上是否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的;课堂的文化含量是否厚重。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他的每一个文字背后可能都有一段小故事。比方说《曹刿论战》我已经教授多遍,可是从来没有注意过开头的“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带来的隐形信息。一次听课,问学生“齐师为什么伐我?”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立刻引起了我们听课老师的议论,可以说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效问题,简单却极有深度的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接下来老师用两个问题进行引导:曹刿因何觐见?“人”,“民”的含义是什么?整节课学生的兴趣一致处在高度兴奋之中,这节课虽然老师的讲解较多,但是因为挖掘出了文本的厚度,增强了文本的文化含量,使得整堂课都津津有味。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老师展示对古文的爱的过程,这份爱就像是一颗大树,方式是附着在枝干上储蓄,陶罐里盛着凝固的历史和永恒的时间。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是非常有效地。
三、抓住情感线索,设计有效问题。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明晰文本的体裁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在设计的时候才能够针对文本实际,从作者的角度合理的找到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信息。例如《安塞腰鼓》一课:文章强烈的情感凝结于四个句子中: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震撼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这四个句子既是作者强烈情感的呐喊,也是作者赞颂安塞腰鼓的抒情线索,作者由赞颂腰鼓到赞颂孕育腰鼓的环境和人再到对安塞人的这种坚韧、向上的不屈精神的赞颂,淋漓的抒发了自己身为一个陕北人的自豪,以及希望自己的故乡早日摆脱贫困的热切愿望。
授课时,我抓住这一点, 提出问题“作者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强烈情感,然后又借助“发现美”的方式引领学生感知欣赏安塞腰鼓,将诵读穿插在欣赏之中,使课堂的知识性能力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整个课堂环节因此紧凑有效。
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和实践,我越来越感觉到老师的有效问题的设计其实更多的来源于自己的不断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课堂是提升课堂高效的最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