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碧琼
【摘要】小学生的生活能力、智力水平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将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发展。本文针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品德,就结合多媒体、挖掘兴趣和联系现实生活方面展开讨论。指出了合理利用多媒体,善于挖掘学习感知的兴趣,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与拓展学习领域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有着促进作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关键字】品德修养 结合多媒体 挖掘兴趣 联系生活 感知能力
一、引言
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来源是感知,正确的感知对获得正面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领悟道理。心理学对感知的定义为人脑通过其感受器所接收到的刺激的物理信息。社会道德寓于学生生活之中的品德修养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体现,从个人的行为准则到社会的道德规范,从为人处世、品格修养到尊老爱幼、拥军爱国……这其中包含许多品德教育的思想。作为感知学习的重要阶段,小学中年级的感知能力的培养起着尤为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学生人生中的第二任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善教学模式,主动探究挖掘学生在课堂上凸显的异常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感知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感知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以法制为主道治为铺的教育下,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真实可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去实现。在偏远山区实现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作用就显的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通过视频、声音、文字、图画、动画等显示的教学信息。可为学生直观的再现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使得遥远的事物变得近在咫尺,使抽象难懂的事物变得直观形象;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升华为领悟到吸收为己用。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比如在讲解世界在发展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引用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运转的影片片段,客观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范围,就像亲身目睹了欧洲工业革命的改革发展。以此为开端可以提高学生对世界变化发展的知识兴趣,对了解工业革命其他历史知识有着浓厚的期望,提高了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相应的挖掘对其他交叉学科的欲望,如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的政治科,以蒸汽机为主要生产力的物理认知上。可以更加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生活,通过收集、记录和梳理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交流自己的发现,真切感受科技的真正价值。
三、善于挖掘新研究教材——兴趣
良好品德的修养、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感悟,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力、思维习惯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认知。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创设一种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方面入手,让学生带着深厚的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师通过询问的方式增加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的感知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激发其学习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也会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利资源,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如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先初读文章故事,并让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比如学生最常问的是“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把学生较快的带进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去,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拓展、运用,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以便师生互动能够更有效的进行。
四、联系现实生活与拓展学习领域
课程和教学改革强调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开展拓展性地学习。拓展性学习实质上是要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潜力。观察实物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基础。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得信息、习得知识的重要方式,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比较特殊,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于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匮乏,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住不住重点,不知道哪些地方是比较重要的,哪些地方是不重要的,观察方法也不得当,这是导致学生感知能力提升的过程当中吸收的有效素材发生了质量变化,可能会认为数量多就是好。假如没有学会观察将会无法积累素材,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学会积累素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就好似溪水,源泉丰富,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自然活泼而不枯竭。”由此可见,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学生值得观察,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以传统学习为依托,在传统基础上学习的过程中拓宽和延伸,这样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将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五、结语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该年龄阶段的家务是孩子在家里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时让孩子在课堂上有自己对事物的想法是知识沉淀的体现。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体谅家长和长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它还体现了道德修养的基本准则。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主感知能力若是能够得到提高,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乔波.试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J] .安徽教育论坛, 2001(2):19-20.
[2]宋清华.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6(1):60 -61.
[3]尹青芝.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效[J].新课程:小学,2013(11).
[4]罗旭敏.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