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宏
每次回到老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片片越来越繁茂的树林。站在故乡的马路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绿野风吹来两个大大的问号:这绿是怎么变浓的?那树是怎么长野的?
记得小时候,可不是这樣的情形。村前村后,稀稀落落的几根小树苗,鸟儿也少,偶尔能看见几只麻雀应和着南来北去的燕子,驱赶日深夜深的孤寂,用声音相互取暖。当然也有百年大树,不过,只有树桩。大树被人砍去,腾位置做新房,大材做梁,小枝烧火。
那时,村里家家人丁兴旺,欣欣向荣。
花开花谢,村庄像盛开千年的花,终于开始凋零。
村人外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读书的,经商的,打工的,人们欢快地背井离乡,身在城里,心恋繁华,不愿复返。人一走,村就空了。1994年,我高中毕业,当时全村人口多达二三百。而今,做红白喜事,把村里所有常住人口都叫上,还凑不齐三桌,减少了十多倍。人少,田荒地芜,草树迅速占据,欣欣然,长势喜欢。留守农村的人们烧饭改用煤气灶,村巷内的杂草枯枝便无人问津,显得荒凉清寂。
短短20年,村前村后的树大了密了,草杂了厚了,绿染大地,生机勃勃。
林业专家对我说:“生态,其实不需要人们刻意去保护,其自有生长规律。最好的保护,就是不要去打扰它。”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会以爱的名义无微不至。其实,每一道指令,都是十足的打扰,每一次打扰,都在挤压孩子的生长空间。
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所有人,甚至对这个世界,有时,不出现,不打扰,给对方留足空间,是最好的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