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

2015-05-30 03:12张爱红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老哥聋哑专题片

张爱红

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名电视专题片的采编人员,我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细节往往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一部好的专题片真正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些细节。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电视专题片传播的魅力,主要在于细节的运用。细节运用好,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好的细节能使专题片中人物形象更丰富,故事情节更生动,使专题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一般是重细节轻情节,创作者将摄像机的眼睛对准的是生活细节,无数细节的散点,汇集在一起,完成创作者的整体构思。如果说结构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骨骼,细节便是专题片的血肉,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当钢筋水泥般的结构搭起来时,专题片还只是冬天里一棵光秃秃的树,当细节与结构合二为一时,专题片便有了绿叶与花朵,成为生机勃勃、枝繁叶荗的春天之树了,因此说结构与细节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专题片这一“生命”实体。

我从事电视专题片工作已有十二个年头了,现在密云电视台专题部负责《檀州采风》栏目的采編工作,《檀州采风》栏目以“挖掘地域文化,传承檀州文明”为宗旨,以密云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为承载,以市民的广泛参与为支撑,坚持用独特的视角审视脚下这片热土,探寻密云的人文精神,给人以知识的教益和启迪,追求大气与精致相融合的栏目品质,是一档文化类专题节目。为了树立自己栏目的品牌形象,在采编每一期节目时我都深挖细节。我记得在2003年我们《檀州栏目》组制作播出了“人间真情”系列专题片。例如,《残缺的美丽》《好心人刘大爷》《幸福人家》等,节目播出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那一段时间我经常听到一些观众反映说:“我前几天看到你制作的节目《残缺的美丽》真是太感人了,感动的我都哭了……”当听到这样的话语时,我知道一部专题片能让观众在看完后留有一定的印象,那么这种印象肯定是建立在对节目细节的表现上,一部专题片中如果有一两处精彩的细节,就会使人过目不忘,引导人由局部、片段的印象而引向整个片子的回忆。如果把一部专题片比作一首歌,那细节就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因此,在一部专题片中细节对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渲染环境气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深化主题

一切细节都必须为主题服务,细节虽然细微,但它却能细腻、具体、生动地表现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用细节深化主题,可以将专题片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以其真实、生动的内容,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2003年由我们《檀州采风》栏目组采编制作的专题片《残缺的美丽》讲述的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女性沈竹青的故事,沈竹青虽然身患残疾,但她从未气馁过,而是勇敢地向生活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不逊常人的精彩。片中有一个细节,女主人公沈竹青坐在轮椅上,腿上搭着一床薄被,坐在一张堆满电器元件的桌子前,为乡邻修理电器,而她的丈夫尹希文则拄着双拐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电路图,一边研究,一边给妻子递着修理工具,一对残疾夫妇在寒冷的冬天里就这样一边修理、一边探讨,但两人脸上却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这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这一对残疾夫妇,一个坐着轮椅,一个架着双拐,携手走过了风雨,走过了艰难,事业上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生活上则是相依为命的夫妻。同时也深刻体现出这对残疾夫妇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深化主题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刻画人物性格

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能够鲜明、形象地突出人物性格,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真实可见的生活细节、洞察、理解、认识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可信性。《残缺的美丽》有一组是沈竹青取煤生火的镜头,沈竹青坐在轮椅上,轮椅上放块木板,木板上又放了一个盆,沈竹青把轮椅摇到墙根下,费劲地弯下腰,捡起煤夹子,把煤块夹到盆里,而后又熟练地生炉子、烧水、做饭,这一组镜头,能形象地引起人们对这位残疾女性结婚七年来,靠坐在轮椅上来打理这个家的艰辛和不易,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也极好地刻画了沈竹青内心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勇于面对生活的人物性格。

3 表达人物情感

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表现情感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解说词等文字语言更有感染力、说服力,一个无声的动作,一句平淡的语言,一个人在瞬间的表情变化,一个平静空远的画面,这些着墨虽然不多,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檀州采风》栏目组采制的专题片《幸福人家》,女主人公叫王金鸣,是一名清扫工人,也是两个孩子的继母,她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清扫马路,工作非常艰辛,下班后又把自己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两个继子身上,原本不接受她的两个孩子,终于被她的这份母爱所打动,片中有一个细节,王金鸣过生日,大家坐在饭桌前点燃了生日焟烛,全家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唱完后,她上班的大儿子送她一束玫瑰花,祝妈妈生日快乐。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儿子也走了过来,轻轻地给妈妈一个吻,并说:“妈妈,你永远都是我的好妈妈”,此时的王金鸣,伸出胳膊紧紧抱住两个儿子,眼睛里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个细节代替了所有华丽的解说词,此时的王金鸣也不需要用任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紧紧的拥抱无形中就拉近了和继子的心,把母子情深表达得酣畅淋漓,节目播出后,观众无不为之感动。通过一个个无声的“细节”,极好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坚毅性格,也向人们昭示出一个深远的哲理:只要人人都能付出真情、献出真爱,每一个家庭都会各有各的幸福,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再如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家庭。2013年3月,密云电视台播出了“捡来老哥”的专题片。节目开场这么描述:走失十六年的老哥今天要回家了,马上就要见到亲人了,可老哥眼里却滚动着泪水,这是思念的泪水,还是幸福的泪水,让我们一起揭开老哥背后的感人故事。节目开头就给观众设置了一个“细节”的悬念,老哥的泪水究竟为哪般?老哥这十六年是怎么度过的?如何历经十六年找到的亲人?要见亲人了为什么还对别人有那么多不舍?其实老哥是个聋哑人,十六年前他走失了,遇到了好心人崔钢林一家,因为无从知道这个聋哑老哥的情况,崔钢林收留了他,从此,聋哑老哥就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幸福生活了十六年。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方,但是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好人。十六年间,崔刚林也通过各种方式想帮助聋哑老哥找到亲人,但一直未果,后来因为收留老哥的事迹上了电视,家人从电视画面中认出了走失十六年的亲人,使得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结局。聋哑老哥在即将回到亲人身边的时候,没有语言让观众去感受他的内心情感,记者不放过捕捉每一个“细节”,镜头前,聋哑老哥在十六年后面对自己的亲人时显得异常生疏,事实上他已经把崔刚林一家当成了自己的家,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聋哑老哥的眼里滚动着泪水,而且一再地回头不愿离去,记者把这个“细节”放大到整个屏幕,观众在这一刻被触动了,这些触动包括对一个聋哑老哥内心情感的理解、包括对崔钢林一家善举的钦佩,包括对人性本身善良的感动,还包括对现实社会中人心麻木的唤醒。这部专题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多个“细节”揭示出人心的善良、真情的美好、和谐的珍贵。

4 渲染环境气氛

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能够渲染环境气氛、人物情感。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成真切、可感的现实,专题报道中好的情节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好的细节则能打动人心,激发观众的向上情绪,人们往往会因一个滑稽的细节而捧腹大笑,或一个动情的细节而潸然泪下。《残缺的美丽》中有一个细节,令我至今难忘,沈竹青夫妇把邻村送来的电视机(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修好了,丈夫尹希文准备把修好的电视机用三轮摩托车给人家送过去,由于丈夫拄着双拐,腾不开手,搬运电视机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沈竹青的身上。沈竹青坐在轮椅上,在轮椅的扶手上搭了一个木板,夫妇俩一个摇着轮椅,一个架着双拐来到电视机旁,丈夫尹希文拄着单拐,用一只手费力地把电视机的一个角挪在木板上,沈竹青接着用双手的力量把电视机摆正,嘴上咬着电视天线,双手吃力地摇着轮椅,丈夫尹希文则在后面拄着双拐用上身的力量,推着沈竹青前行,夫妇俩就这样艰难地把电视机从屋里运到屋外的摩托车前,又困难地把电视机挪到摩托车上。这一生动的细节,让大家看完后,无不为之动容,我记得当时专家评委在评论这一段时说:“画面很有冲击力,让人很替她担心。”生动的细节不仅反映了这对残疾夫妇创业的艰辛,也具体展现了这对夫妻,面对不幸,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向生活进行着挑战,同甘共苦,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生活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人们会忘记这部专题片的内容、情节,甚至标题,但我相信精彩的细节会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里,无法抹去。

再如2013年7月31日傍晚,密云遭遇一场罕见的大风,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破坏力很大。记者冒雨赶到街头做现场报道,采访到了多个目击大风刮倒大树、刮掉广告牌的同期声,这些现场同期声充满了真实感,但真正吸引观众眼球的还是大树被连根拔起的“细节”画面,还有大树被刮倒后砸伤汽车的特写镜头。后来电视台专题部就此次大风造成的影响,策划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大风引发的思考》,片中对城市路树、公园美化树木应选择哪些树种能应对强风,采取哪些栽植方法更稳固,如何进行维护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解析。这些“细节”镜头被应用到此电视专题片中,对于深化主题起到了很有说服力的关键作用。

在从事十二年的专题片制作中,我深刻的领悟到,丰富的细节可以使画面具有吸引力,人物会因为细节而更加使人难以忘怀,事物会因为细节而更感人,细节能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给观众以更多可看的内容和想象的空间,使专题片在细节的积累中与时代脉搏、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正如穆青所说:把“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很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因而生动感人的细节是深化主题、丰富内涵、提高电视专题片可视性的魅力体现。

对于细节的选择,绝不是一名创作者主观臆想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认真的观察、思索和提炼,才能产生典型化的细节,从而为普通的事物蒙上艺术的光彩,显现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藝术魅力。

猜你喜欢
老哥聋哑专题片
天使“翻译官”和她的聋哑爸妈
青蛙老哥和青蛙老弟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两个好朋友
老哥刘益善
老哥刘益善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