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
弗拉基米尔·普京眼下烦心事不少。东乌克兰局势令人焦灼,与西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一次甚至连德国也对普京背过身去;边境的伊斯兰教徒叛乱还未平息,对于其乌克兰政策是否明智,国内也是质疑声蜂起。但是真正值得担忧的永远是经济。如果俄罗斯这头已经负伤的北极熊果真一脚不慎踏入衰退深渊,不管是东乌克兰还是边境叛乱,对普京来说都只能是蝇头小事罢了。
队列之末
根据东正教历法,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1月7日是圣诞节。在大多数人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眼下正是一年中的假日和消费高峰。但是在“玛丽娜”,一家位于莫斯科以南某座城市的时尚餐厅,工作日的晚上这里几乎完全没有客人。
“因为经济危机啊,”餐厅经理叹息着解释说,“贸易制裁开始之后,很多肉类和鱼类菜品就从菜单上撤下来了。”像玛丽娜这样的餐厅还不少,它们也是最先感受到冲击的一批商家。
国家陷入经济停滞的迹象在莫斯科同样有迹可循。旅行社门可罗雀,很快就要没生意可做;商店和小生意宾客稀少,不少商户已经处于待售状态;货币兑换处悬挂的显示屏不断刷新卢布新低,响应着整个城市低落的商业情绪。逐渐有抗议者走上城市街头,表达着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不满。莫斯科人并不热衷抗议这种活动,但近来也有教师和医生组织起来,走上街头反对政府的改革和降薪举措。
抗议的队列中也有一些是反战者。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俄罗斯人不赞成与乌克兰真刀真枪开战,更不用说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了。与其说他们是反战人士,不如说他们不想掺和。阿列克谢·苏列克(Alexei Tsulik)就是这样一位走在队列之末的抗议者。这位典型的俄罗斯农民家中还有一个22岁、处于完美征兵年龄的儿子,打仗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他代表自己,也代表像自己一样的农民说:“这不关我们的事,农场上的活儿就够多了。”
俄罗斯人的焦躁是有理由的。作为被制裁对象,俄罗斯银行业已经被国际资本市场拒之门外。卢布相比2014年年初贬值接近50%,俄罗斯资产全线下滑,企业和经商者对国家经济的信心也随着货币价值的消失而日渐微弱。富豪们像逃离泰坦尼克号一样带着财产匆忙远走。俄罗斯央行在12月注资干预汇市,并连续上调基准利率。在卢布对美元汇率12月15日再度暴跌13%后,央行16日凌晨紧急宣布将基准利率由10.5%直接提升至17%,希望以此延缓卢布崩盘的脚步。大招放出后,卢布终于暂时企稳,并于17日迎来反弹。但多数国际机构仍然认为,仅凭目前的干预措施,卢布涨势很难持续。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原油下跌的姿态并不比卢布优雅多少。俄罗斯央行坦承,预计在未来两年中经济将进入增长停滞状态……似乎一切都在证明,俄罗斯真的已经走到15年持续增长的尽头。
双视角下的危机
从西方国家的视角看,人人都知道俄罗斯经济的问题所在,只要这些问题存在,普京就救不了卢布,救不了经济。第一大问题是能源依赖。过去十几年来,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已经习惯于从能源收入和消费开支中获得增长动力,能源占到出口总量三分之二。但这种动力正在消失。12月16日,国际油价从2014年上半年平均每桶近110美元跌到了60美元以下,五年来首次冲击55美元重要关口,腰斩式下跌已经给俄罗斯熊造成深可见血的伤害。卢布三个月内暴跌23%就是最佳印证。
第二大问题是封闭市场。虽然名义上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但在西方人眼中,普京并不信任自由竞争,并认为国家有义务对一切经济活动保持密切注意。与此同时,人脉关系依然左右着国家资本和资源的配置。这里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克里姆林宫为2014年索契冬奥会狂掷500亿美元,所有场馆和设施建设的主要承包商,也就是冬奥会的最大受益者,都来自普京的私人朋友圈。西方国家的制裁升级有如雪上加霜,只不过到了此时,被切断国际贷款来源的就不仅仅是所谓的普京朋党,许多行业和企业都被牵涉其中,成为经济隔离的对象。
再切换到莫斯科视角:俄罗斯人因其超凡的韧性和强大的恢复力而被称为“战斗种族”,传说中只靠文学、音乐和伏特加就能生存。即使面对潜在的经济危机,他们也能满不在乎地说:“制裁?卢布暴跌?又不是第一次。”让提问者竟无言以对。
俄罗斯人对经济不景气确实早有心理准备。即使是在卢布下跌最惨烈的时刻,普京的支持率依然高达令人叹为观止的85%。人们坚信,俄罗斯的困境主要来自外部制裁,普京先生扛得住。限制进口是普京对抗制裁的传统手法,与此同时,卢布贬值反而使农业等出口行业更具竞争力。这意味着,账面上俄罗斯可以继续保持小笔贸易盈余。根据俄央行数据,俄罗斯至今仍然握有3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此外,与中国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能源合作也是普京手中的另一张牌。莫斯科的一些經济学家认为,真正的危机到来之前,普京还有两年左右时间。
不过,以上种种还是无法阻止外界对俄罗斯经济集体唱衰。即便俄罗斯人抵抗力强大,即便理论上普京真的还有两年时间,但在此期间,任何外部事件都可能挑战俄罗斯的防御机制,比如又一次油价暴跌,比如失序的企业债务重组,比如西方制裁加深。因为,当一国经济进入不可持续发展轨道,国际金融通常会起到快进键的作用,把还在边缘挣扎的国家一把推下悬崖,连锁反应速度之快可能出乎所有政治家和投资者的预料。
连锁反应
在这场可能的连锁反应中,第一块多米诺牌就是油价。普京相信油价暴跌不过一时之虞,复位是迟早的事。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页岩气的崛起,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急于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三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科威特先后下调了对亚洲出口原油的官方售价。美国等一些非欧佩克国家则大幅提升了原油产量,全球供应相当充裕。美国相关机构预计,2015年原油均价将维持在每桶83美元的水平,远远达不到俄罗斯所期望的90美元——如果俄罗斯想要维持预算平衡、避免衰退,原油均价回升到90美元是个重要门槛。
供应上升的同时,全球原油需求则不那么乐观——最新一轮经济预测显示,石油进口大国日本再一次陷入衰退,这很可能导致油价进一步滑落。到那时,投资者将立即重新评估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从而触发连锁反应中的第二个爆点——企业的偿债能力。
俄罗斯企业的外债负担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1300亿美元将在2015年底前到期。而现在已经很少有西方银行愿意增加对俄罗斯的风险敞口。即使是那些拥有美元外汇收入的企业,也可能面临还不起债的尴尬局面。为了还贷,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已经向克里姆林宫伸手借钱,金额高达440亿美元。普京虽然拒绝了贷款请求,但他显然不可能坐视这家国家控股70%、肩负16万人生计的公司就此破产。
在国家石油公司身后,各种身陷债务危机的公司已经排起长队。甚至在央行基准利率还不到9.5%时,不良贷款率就已经开始攀升。与此同时,不安的储户开始将存款大量兑换为美元,大大小小的银行都仰赖央行来帮助它们完成置换。
直接或间接地,这些账单最终都会出现在克里姆林宫,堆放到普京的案头。这也就是外汇储备如此重要的原因。
然而,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一直在缩水。仅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随着卢布保卫战宣告失败,俄罗斯外汇储备就蒸发了1000亿美元。外汇账目管理也令人生疑。在当前传说中的3700亿美元外汇储备池中,至少有1700亿美元以两只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存在。其中一只基金是指定的退休金托管机构。而两只基金的资产组合都包括了乌克兰国债。随着普京政府与乌克兰的对峙升级,这部分债券正在变成一文不值的垃圾,不确定性可想而知。所以实际上,俄罗斯只有大约2700亿美元一般意义上可以调度的外汇储备。如果政府不在其他领域大幅削减开支,这个数字并不足以偿还未来两年的企业到期外债。
最终,普通俄罗斯人也将在物价上感受到连锁反应的威力。当地人的生活必需品对西方进口存在严重依赖。原本俄罗斯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就已高达8%,卢布兑美元暴跌让这个比率进一步攀升。其他国家在汇率下跌时,往往可以选择依靠本国产品来缓解压力,但俄罗斯在肉类、牛奶、鸡蛋等产品上缺乏足够的国产替代品,导致批发商需要通过美元来购买进口货,从而反过来对本已暴跌的卢布施加更多的压力。
从俄罗斯到巴西
以上所述都暗示着,俄罗斯麻烦大了。而普京的外交政策很可能使情况更加不妙。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涉入越深,西方的制裁会越严厉。一些制裁措施,比如禁止俄罗斯银行使用SWIFT国际结算系统,能够全面终止俄罗斯的国际贸易。以及,就像对付伊朗那样,阻断部分石油出口也将重重打击俄罗斯经济。然而,多数国际问题专家认为,乌克兰已经是俄罗斯与西方对峙的最后缓冲区,普京不太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多做退让。在12月18日召开的年度记者会上,普京也再次明确,无论是在哪个战场,经济博弈或是政治角斗,俄罗斯都不可能做一只安静的小熊。这只能意味着,更多西方制裁将接踵而至,一场经济战争无法避免。
回看历史,俄罗斯上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98年,并最终导致了震惊全球的政府违约。当时,卢布贬值导致俄罗斯金融系统几乎破产,银行被迫关门,很多人一生的积蓄凭空消失,大量俄罗斯人陷入赤贫,央行为拯救汇率投入大量外汇储备,结果也只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由此导致的政治动荡直到普京于次年掌权之后才渐渐平息。而这一次,一系列银行功能失调和企业违约让人不免想起当年。事实上,如果此次危机爆发,影響范围很可能超过上一次,首当其冲的是依赖俄罗斯的几大贸易伙伴,包括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国家,对俄出口占据了这些国家GDP的5%。
与此同时,金融连锁效应将一路波及欧洲大陆,越过大西洋直达美洲。奥地利和瑞典的银行都将暴露在风险之中。而且,在一个依靠商品驱动的国家,企业一旦出现美元债务违约,投资者必然会对其他类似国家产生疑虑,比如巴西。
如果俄罗斯经济行将崩溃,国际社会必然出现放松对俄制裁的呼声。但这个时机暂时还没有来到。普京之前就曾指出,德国有30万个工作岗位依赖于对俄贸易,但是默克尔并没有做出响应。也许就像那些过于戏剧化的时政专家所说,1999年在国际政坛崭露头角以来,普京从未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