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真 杨嘉欣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推进全球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竞争的背景下。站在景观设计师的角度,谈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更好的保护地域文化,使之极具自己的特色从而立足于自己所处的土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根植于地方土壤的传统地域文化与西方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产物的冲突也愈发明显。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景观设计者担负着将地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的历史重任。
一、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
(一)信息时代,先进的经济全球化趋向对地域文化景观趋同化影响。随着世界各地掀起的经济化浪潮导致的信息技术的跨地域传播和人员的跨地域迁移,一种文化可以随时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
(二)市场环境条件下国际招投标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冲击。目前规划设计市场向境外开发,增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也增加了本地文化的多元性。在大都市的中心区,可以轻而一举的找到西方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反映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作品。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的这种“国际性城市”的“地位商品”形象脱离了内容,成为城市文化的普遍性特征。面对境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扩散,地域传统文化在景观营建中趋于边缘化的态势。
二、如今在传统地域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的所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以地域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地政府也努力把本地文化作为向外推广的一个窗口,更好的让外界认识当地。但是,在这些地域文化旅游产品中,存在着很严重的片面性和扭曲性,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愈发舞台化,片面化,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并且这种仪式性的表演也使得民俗文化脱离了生长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而作为看客的游人其实抱有一种主流文化凌驾于地域文化的优越感,他们总是难免以一种高位文明享有者的姿态看待这些“奇风异俗”。其实在实质上,这是对民间、边缘文化的功利利用,完全服务于权利政治与资本的利益。
三、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保护地域文化
(一)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包括自然条件、文化氛围、及社会人文背景。如何将历史文脉有机的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在景观设计中不仅要知道当地有什么样的历史文脉、为什么有这样的文脉、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留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的发展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
1.自然条件。在设计中,首先就要尊重当地自然地理特性、水生态空间。流水别墅就是充分尊重并且利用当地的地势条件,从而创造出经典的代表。而如今很多设计者见山平山,见水填水,无处不彰显人力之“无所不能”。其结果就是所作的景观也好,建筑也好,成了“千篇一律”。一个设计成果放在一马平川的开阔地也行,放在沟壑纵深的山地亦无不可,丝毫没有地方特点可言。
2.文化氛围。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自苏轼的名句“与谁同坐”,留听阁取自李商隐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轩取自“雨打芭蕉”……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园林大多位于江南,其间的诗情画意含蓄、婉转,颇有意境。充分体现了江南文人温婉,含蓄,精致的文化氛围。
3.社会人文背景。社会人文背景亦是体现历史文脉的重要一环,每个民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社会人文背景,在与不同民族、不同城市之间交流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这个民族、城市的社会人文背景,同一民族的城市之间这种重要性体现得不是很明显,在不同民族之间就很容易得到体现。所以,在设计中,如将社会人文背景作为设计的大背景,将更好的体现出不同地域的历史文脉。
(二)地方素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宋人郭熙曾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可见,植物的配置在景观设计中所占地位之重要性。因此在此以植物的配置为例,景观设计中配置植物不能像在建植物园,种类越多越奇越好,而是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陈从周曾经在《说园》中提到:“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论,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标识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
中国优秀古典园林中,树木品种大多有自己的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拙政园的枇杷园、“柳荫路曲”诸景更是以植物为景点。但是后来,园中植物种类变多变杂,反而各园个性渐少。其“园因景胜,景因园异”的特点也因之而失色不少。
(三)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方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结语
以上是根据平时所看所听所想而总结的关于地域文化之片面内容及个人拙见。关于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个人认为在设计中体现地域最重要的灵魂所在是在实践中做到“自然”,貌似不经,实则有意。让游人既能于不知不觉间领会设计者的本意,而且觉得顺理成章。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2]沈福煦,造园手法——理水手法[J].园林,2001(09)
[3]郭风平,方建斌,中外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