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红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也有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病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给牛的养殖造成影响。笔者结合实践工作,就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一、牛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
1、牛眼结膜充血、出血,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运动失调;死后肛门和鼻口有少量出血。病程稍长的一般在数小时至2d内死亡,主要表现为高热,反刍停止,流涎,流泪,有黏液性鼻液流出,咳嗽,呼吸困难,卧地不起,最后死亡。牛巴氏杆菌病潜伏期限1~7d,多数2~5d,病牛早期体温高达40~42℃,离群垂头站立或卧地不起,被毛粗乱,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根据临床症状,可将牛出败分为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3种。
(1)水肿型:除有体温升高、不吃食、不反刍等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炎性水肿,水肿还可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病牛常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常因此而窒息死亡。
(2)肺炎型: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发生胸膜肺炎,病牛呼吸困难,伴有痛苦的咳嗽,鼻孔常有黏液脓性鼻液流出,严重病牛呼吸困难,头颈前伸,张口呼吸,肺炎型病程较长,常拖至1周以上。
(3)败血型: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常来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疗就死亡。
2、诊断
细菌学检查,无菌采集病死牛的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分别接种马丁血琼脂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长出圆形突起米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将分离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美兰染色为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经生化试验证明,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乳糖,产酸不产气;该菌不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山梨醇。经生化试验鉴定,分离菌为牛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分离菌用环丙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丁胺卡那、罗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四环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罗红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具有抗药性,对其他7种药物都较敏感。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可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
3、治疗
(1)病牛可用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d。重症病用磺胺药物的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钾,用四环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疗效也较好。
(2)病牛的垫草、粪便等排泄物中有大量巴氏杆菌,要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病牛厩舍及周围环境要用生石灰或3%来苏儿液消毒。病牛死尸必须深埋处理。
二、牛瘤胃酸中毒临床症状
1、一般在食后4~8h发病,过食颗粒状的精料发病缓慢,症状较轻,食入粉碎状的精料发病迅速,病势急而病情重,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
(1)病初精神稍差,食欲减少,反刍无力,嗳气停止,肚腹增大,少数病例瘤胃有轻度臌气,多数病畜可见到排出恶臭褐色的稀软粪便,四肢无力,不灵活。
(2)随着病情的进一步的发展,病畜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喜卧地,步态不稳,后躯左右摇摆,目光呆滞。犊牛吃奶停止,食欲废绝,饮欲增加,磨牙,眼结膜充血,心率加快,100~110次/min,呼吸浅快,70~95次/min,体温升高至39.2~40.0 ℃,左腹部膨大,排出较多酸臭混有食入精料的稀便。
(3)患畜精神极度沉郁,对外界反应迟纯,闭目不睁,卧地不起,呈昏睡状,有的牛头颈歪向一侧贴地呻吟。按压瘤胃内容物较软,病牛少尿或无尿,鼻镜发红,眼球塌陷,血液粘稠,口干粘,呈暗红色。
2、诊断
用试纸测定瘤胃液和小便的pH值。瘤胃液pH值4.6~5.2,尿液pH值5.0~5.6,血液pH值6.2~7.2,均呈酸性反应,瘤胃液酸臭,呈乳灰色或乳绿色,即可诊断为牛瘤胃酸中毒。
3、治疗
(1)温水灌肠:瘤胃酸中毒中后期的病牛,胃肠大都极度迟缓,部分病牛排尿停止,排粪不畅,温水灌肠可将滞留于消化道后端的腐败内容物清洗排除,留于肠道的水分可被机体吸收。尚能主动排便的病畜,温水灌肠后,也可加速肠内有毒物质排除,促进胃肠机能的恢复。
(2)洗胃:犊牛瘤胃酸中毒宜用小号胃导管洗胃,对不能洗胃的应及时进行补液强心补碱,纠正酸中毒。5%糖盐水500~1 000 mL、5%碳酸氢钠250~500 mL、10%安钠咖5~10 mL、Vc 10~20 mL一次静脉注射。根据对病犊牛小便pH值的测定,进行补碱,直到痊愈。
(3)缓和病症:腹腔封闭,对病初骚动不安的病牛可用生理盐水1 000 mL、青霉素300万单位、2%盐酸普鲁卡因40~50 mL混合后作腹腔注射,以缓解腹痛,控制炎症,稳定病势。
(作者单位:154200 黑龙江省萝北县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