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爱民 戴建强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外语将会是人么日常沟通不可或缺的语言。外语不仅仅是学校课程中最为基础的课程,同样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外语教学既具备工具性又具备人文性的特征。当前的外语教学都一直认为外语教学都是属于素质化教育课程,本文再区别小学、中学、大学、外语专业以及非外语专业的不同后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工具教学。
【关键字】全球化背景 外语教学 工具与素质教学
0.引言
当前,对于外语教学是采用工具性教学模式还是素质教育模式?是应该注重教学的工具性还是教学的人文性?都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必须给予公示,并且极具方向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成一边倒的状态。很多学术界的资深的专家已经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外语教学应该采用素质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主流手段,特别是我国的大学英语,大学英语字开设以来都被当作素质教育课程[1]。仅仅从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在教学中甚至外语教学的战略,以及外语教育体制的意义,问题就变得复杂多样。
1.工具性教学与素质教学的区分
要对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学进行有效的区分。外语教育的目标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例如:出国就是属于外在目标,了解文化风情就属于内在目标。所以外语教育不能只注重语言能力,还需注重综合性的人文修养。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修养,还要使其掌握好这门语言的技巧,使之成为交际上的有力工具。倘若外语教学仅仅只在乎人文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工具性的掌握,那么外语教育也将失去其学习外语的目的。有专家提出“外语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必须加强文理渗透、加强基础、重视素质”,因此不仅是大学英语,就连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都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基础语言,更是开阔学生视野的素质教育课程。先撇开外语知识对人修养的提高、培训开阔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发现教材的人文精神以及内涵。
2.工具性教学与素质教学之争的意义
工具性教学与素质教学之争的意义,要从外语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材、以及外语教学的属性。
有专家指出,在多次的社会调差需求分析中表明,我国大学生外语教学其主要的目标是将外语这门语言,作为几年后在人际沟通的工具,再通过外语的学习,来获得一些相关专业上的信息,以及自己的专业思想,所以,大学中的外语教学其本质上就属于学术英语。换一个角度来说,外语教学的思想转化到学术上来,能够有效的提高学者的外语水平和使用外语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2]。
在对大学生外语教材调差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外语教材不太满意。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气质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学者都是通过阅读外语材料来了解国外的文化,所以中国的教材中都凸显了国外情调的故事,甚至一些具有西方哲理的文字来吸引中国学者,但是材料在翻译的过程中,多少有些误差,而每天的新闻、微博、报刊等相关影视作品,导致了学者对教材失去了兴趣。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西方材料凸显的趣味故事和哲理性的文字已经不能够满足学者应付四、六级考试,对于一些信息量大的专业学习,以及论文都让学者一时无法适应外语的难度。如此一来所造成的差异会让学者认为自己在学校并没有学到任何的东西。由此可见,大学中的外语教学是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的,因此,对于外语教材的编写,可以适当的根据学校专业、特点、以及学科的需求来进行,这样进不能改使教材专业化还能够满足当代学者的需求[3]。
小学、中学、大学的外语教学。其外语教学不仅仅具备人文素质同事还具备工具性,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与中学开始外语教学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的要求以及升学率的通过,因此提倡素质教学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又了具体的专业和比较鲜明的就业方向,因此在外语的学习上,很多学生就需要提高自己专业方面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性质出了素质教育之外,还兼备工具性。外语工具说在我国名声不好,是因为外语工具的定义,以及外语工具说所指有密切的关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应该以工具教学为目标,如此一来,外语教学即能够起到工具性的作用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工具使用是具有外显性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内显性。因此,在其服务于社会和文化科学的发展阶段,学习者的人文素质以学习者的科学素质也会越来越高。当前,很多高校的外语学习,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考证而被动的学习,在毕业后,外语的使用机会基本为零,如此一来,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还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就是外语教学带上了素质教育课程的头衔。为了彻底的改变这一现象应将晚育工具性教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因为工具性教学不仅仅要面临教材的挑战,还要面临课程的挑战。由此可见,工具性教学的意义远远大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惠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R].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6(12):111-115.
[2]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为本[J].外语界,2013,(01):2-6.
[3]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06): 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