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曼
【摘要】“心灵对话”,是指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温馨教室、和谐校园的建设,关注师生心声,满足师生合理需求,基于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形式之外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具体表现为师生围坐在一起,就大家关心或疑惑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一起释疑解惑,同时畅所欲言,打破藩篱;就是从学生中发现问题,收集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需求、喜好,设计或生成不同的主题对话。通过师生间的敞开心扉、实话实说、同伴互助等形式,大家有话想说就说。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 心灵对话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和技能,更要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受传统的德育方式影响,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1、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德育内容来源于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而我国传统德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视人的社会性交往和沟通,即脱离现实、忽视对话,德育都是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与现实世界隔离,失去了生活根基。因此,德育内容往往无法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也无法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2、德育方式死板教条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教师是“道”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只是“道”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德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学生道德信念的树立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绝对不是只靠单纯的灌输说教就能实现的。
基于学校德育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开展对话,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德育心灵对话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心灵对话德育模式研究
1、以生为本,为学生倾注全部爱心
教育是爱的教育,如果缺少了爱心,教育就无从谈起,只有对教育事业倾注自己一片赤诚的爱心,教育才能健康发展。爱心也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基础条件,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小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有一颗敏感的心,作为教师要舍得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鼓励。有的时候,爱心其实非常的简单,一个简单的微笑、一次不经意的鼓励与表扬、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都可能让小学生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和爱意。
一个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这样对学生就会多一种责任,一种压力,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奉献自己的爱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学生本来就是教师的孩子,他们点滴的成长都会让教师欢喜不已。小学生有时候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当做自己的亲人,他们会和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他们会和教师交流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时候教师更应该善于倾听。因为只有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才能够走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学生也会更加地信任教师。
2、平等交往,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当今背景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他们不喜欢训斥和批评的教育方式,训斥和批评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恐惧之感。因此,这样学生就会远离教师,教师就不能够与学生达成共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缺乏认同和理解,德育就无从开展。作为教师,要主动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走进学生这个天真无邪的群体之中,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需要和学习,多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用孩童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世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他们可以依靠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是一个独立而又神秘的个体,教师只有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够窥探他们内心深处的小秘密,才能因材施教地进行德育。在德育中,教师要学会慢慢地走进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去解读他们内心的盲点。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之后,学生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教师要给予他们反思改正的机会,让他们自我教育。教育是慢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对待小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与学生要站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平等的对话。
3、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好榜样
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好表率,树立良好的榜样。一个内外一致、言行一致、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学生中间树立较高的威信,让学生尊重、信服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要努力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人格的形成与教师的人格不无关系。因为教师是除了学生父母之外的最亲近的人,他们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行很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必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被教师的人格所吸引,才会与教师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班级向心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为人正直的教师,才能带领出一个具有正义感和向心力的班集体。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学生的承诺要兑现,不能够用欺骗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遵守纪律或者好好学习,而喜欢用善意的谎言对小学生进行哄骗教育,其实这在无形之中失去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在班级之内丧失了威信。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必须自己亲自做到;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自己也必须遵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你当成自己的老师。
4、学高为师,加强自身能力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永远追求的目标。这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要有渊博的知识,能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启明灯,为学生求知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教书匠,他应该掌握现代的教学理念,通晓教学业务,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文化的需要和对现代教育方式的需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教师是他们接触最早的教师,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体验都是从小学教师这里获得的,一个渊博的教师将会为他们的心灵播撒获取新知的种子,激发他们探求世界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有时候打动小学生的方式是很简单的,由于他们对知识的
渴求特别的强烈,所以他们会很崇拜那些知识丰富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崇拜你、敬佩你、信任你,并自觉把你当成学习的楷模,主动去接近你,主动向你看齐。学生愿接近你,你便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开启小学生好奇的心灵。
5、因材施教,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有时习惯性地喜欢好学生,而对学困生没有耐心,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是较为简单粗暴,这其实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最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学会捕捉学生身上的发光点,进行赏识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和自信。学困生是一个班级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品行较差,不好进行教育。这时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心,尽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可取之处,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其实,学困生比任何一部分学生都需要鼓励和爱护,只要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呵护,他们同样也可以像其他学生一样优秀。教师要学会与学困生交流交往,这样他们才不至于与教师越走越走,他们才愿意和你吐露心声,愿意和你交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5]今道友信.美的相位与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