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性格培养

2015-05-30 10:48吴坤艳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培养

吴坤艳

【摘要】性格是人在现实中客观行为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反映了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部分,其中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父母的教育方法等因素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幼儿期是性格形成的最初时期,可塑性强,良好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性格  培养

一、性格与家庭教育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其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幼儿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中,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与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教育方法是关键因素。

(一)家庭环境与氛围

家庭教育在幼儿性格发展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氛围也至关重要。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儿开始学会认识世界,家庭的氛围对幼儿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如幼儿生活在一个安静、愉快、和谐的家庭中幼儿就可能形成热情善良外向的性格。如幼儿生活在气氛较紧张的家庭中,幼儿觉得压抑就容易形成急躁、没有同情心、冷漠的性格。

(二)父母的教养态度

父母的教养态度是父母在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的各种教养方式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总结。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蔼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权威型。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很多、很高,但他们对孩子的需求却很少了解、回应。这种强制标准和高要求的方式,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形成。他们对孩子的反馈也大多不予关注,对孩子缺乏了解和关爱,他们惯用的是惩罚和强迫,而不是鼓励和表扬孩子。专制型的家长犹如“暴君”,在这种过分强调父母权威的“暴政”之下,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独立意识逐渐萎缩,在认知过程中也易形成焦虑、自卑、畏缩等特点。娇宠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百般疼爱,对小孩的任何要求都不假思索的答应。这种父母是爱得不理智,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强烈,会让养成孩子过于依赖、懦弱的不良行为。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任性、依赖、冲动,缺乏自制力等特点。冷漠型父母沉溺于赌博或其他娱乐,对孩子不管不顾,生活上漠不关心,学习上也不加以督促,这些家长抱着一种孩子“能成人自成人”的心态。这种孩子往往自由散漫,无纪律可言,对今后孩子个性发展有致命的影响。权威型父母又称为民主型父母,即对孩子需求的反应较灵敏、对孩子的命令或要求较高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目标,并督促和帮助孩子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同时向孩子解释为何要遵守一些规则、达到某些标准的原因。权威型父母并不是一味要求孩子,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出温情、耐心、爱的一面,能够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做出一定的回应。这是一种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的民主的教养方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具备独立、积极的认知个性。

(三)父母的教育方法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的成效,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家庭中,父母每天要接触和处理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如哭闹、要求、依赖、任性、疑问等,这一切都需要耐心的引导和教育,在处理每个问题时父母所体现的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然而,调查显示不少家庭不懂或者不完全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用惩罚、体罚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亲子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将对会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能使家庭教育活动顺利而高效的进行。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一)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该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其思想、行为,在适时应该多锻炼他们,提高其自理能力,从才会使其日益趋于独立。家长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向自己生活的空间索取自理能力。当该孩子萌动“想做”的心思是,父母要及时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完成,体会“做”的乐趣。抓住机会锻炼孩子,满足其好奇,贪玩的心理,体会“干活”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二)父母要理智的爱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人的本能,是一种天性。但有的父母对小孩的任何要求都不假思索的答应这其实是溺爱孩子,这种父母是爱得不理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不能一味的溺爱,要理智的爱孩子。当孩子的是合理的要求或正确的行为时,父母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如果要求不合理,言行不正确,父母要及时给予耐心说教,使孩子懂得道理,学会做人。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尊重孩子

“蹲下来, 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子沟通交流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家庭中,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 不能忽视孩子的地位, 不能轻视、压制孩子的正确意见, 更不能侮辱、体罚孩子, 而应该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 并且与其探讨家里的各种琐事, 对的就采纳, 错则加以引导, 使孩子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综上,改善幼儿生活环境、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良好的教养态度、增进亲自情感,尽量避免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以及对幼儿性格良好形成的因素,以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及健康心理的发展,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江雪.基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概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