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贾晶
在我国广大农村,大量农村青年人口流向城市是普遍现实。缺少了青年的农村会不会越来越“苍老”?这让很多关心农村发展的有识之士倍感严峻。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余志刚副教授近期做出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省农村务农的农民年龄普遍在50-60岁,而青年一代则更多的选择到城市务工。但在肇东市肇东镇,一个特色青年合作社的成立吸引了一些原本在外务工的青年人回到农村搞起了种植业。短短一年,合作社迅速壮大,返乡的青年农民也实现了增产增收。一个小小的合作社促成了一批农村青年人口从“出走”到回流,这其中的引力是什么?近日,记者走进肇东镇特色青年合作社一探究竟。
特色合作社 年轻人当家
肇东市肇东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年轻人要想外出务工很好找工作,所以有超过70%以上的青年农民选择到城市里务工来增加收入,仅有不到30%的青年人选择留在农村继续务农。面对此种情况,镇里的青年干部决心充分利用这留守的中坚力量,让这部分青年人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肇东镇团委书记任玉峰过去曾经帮扶过一个食用菌合作社,积累了一些运作合作组织的实践经验。任玉峰在和肇东团市委多次调研沟通后,决心因地制宜,结合肇东镇的实际情况,也成立个合作组织,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肇东镇团委针对镇里青年农民的实际情况,以及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园区的需求决定成立肇东镇特色青年合作社,主要选择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比较容易、经济效益好的红小豆。成立合作社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吸引了15户青年入社。2014年1月,肇东镇特色青年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为了帮扶合作社的发展,肇东团市委和镇团委的干部还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系,得到了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持。同时还联系市里的农化企业为入社农户提供优质种子、肥料、农药。
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合作社里的年轻人迅速“动”了起来。他们在周边村屯以每亩340~360元的价格承包了950亩土地进行红小豆种植。特色项目确定了,“生钱”的土地流转过来了,市场销路就成为合作社着力攻关的课题。在肇东团市委的帮助下,合作社与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企业签属订单农业,解决了合作社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说起刚刚成立一年的特色青年合作社,任玉峰显得尤为高兴。“2014年是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我们只流转土地950亩,入社农户15户。本来是探索性的试试看,没想到效果这么好,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入社的15户青年人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提到合作社发展密码,任玉峰高兴地说,“由于在种植之初就同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园区签订了订单,为社员们的产品找到了销路,产业园区给了最基本的保护价,这等于给社员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上年的经验我们今年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把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
返乡年轻人 种出新希望
今年36岁的许程林是合作社里的大户,承包了480亩地种植红小豆。提起去年的收成,他乐得合不拢嘴。“每公斤红小豆卖到7.3元,我净赚了14万。今年春节为家里添了一辆汽车。”没参加合作社之前,许程林一直在外面包地,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现在成了合作社的核心力量。“我们几个社员已经商量好了,明年不光与绿色产业园区合作,还要与超市,饮料厂,冰棍厂联系,增加红小豆的销路,此外还打算开一个淘宝店,在网上销售我们的农产品。”说起合作社的明天,许程林信心满满。
王大奎是青年合作社的一位年轻社员,过去主要是在省外打工,家里的土地都依靠父母种植,为了照顾父母和孩子,王大奎几次想要回到村里来搞农业种植,但是过去依靠家里那十几亩地想增加收入真是太难了,远不如在外打工挣的多。当听说镇里成立了合作社,王大奎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进来。
加入合作社,王大奎不仅是想在家方便照顾老人孩子,他是算明白了一笔账才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合作最让我托底的是订单种植,而且种植过程中还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不但省心,收入也有了保障。红小豆的生长期在七八月份,十月份收割之后自己还可以到临近的哈尔滨打短工,收入加起来和以前在省外常年打工是一样的。这样的生活,谁不抢着回来呢?”
据介绍,肇东镇青年特色种植合作社的15户入社农民普遍年龄在40岁以下,均具有高中文化。虽然这些青年农民过去很少摸锄扛镐,但是头脑灵活,有知识有文化,长期在城市里打工眼界也开阔。任玉峰告诉记者,农业技术薄弱是这些青年人的短板,针对这样的情况,肇东团市委请来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们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这些入社青年领会的也很快,短期内就掌握了红小豆的种植技巧,每亩地增产100~150公斤。由于红小豆的种植时间比较晚,一般6月份开始种植,10月份收割,种植期雇佣农机合作社的大型农机设备进行耕种,每十亩地雇佣三四名女工就可以完成种植了。青年农民所要做的就是掌握好喷药、除草、收割的时间,协调管理、经营农产品。而在红小豆的生长期这些年轻人还可以到周边城镇打短工增加收入,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够增加收入。
“年轻”新农村 政策要助力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欣剑认为,在整个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青年一代选择离开村庄到城市里工作生活是一个大趋势,农村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由于人口流失而导致土地撂荒的现象。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种植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重新唤回年轻人的村庄必定是有特色的村庄,是适合现代农民发展需要的现代农村。这些特色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出现了与过去小规模经营有所不同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农村也开始转变种植方式和经营方式,这也让农村青年人口改变了对故土传统耕种模式的印象,很多人也开始愿意离开城市回流到农村发展。这是年轻农民的一个自发选择,他们的回归也为农村增添了活力。
王欣剑同时指出,很多青年农民都曾经在城市里长期打工,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方式也同父辈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年轻农民应该成为支撑农村发展的新力量。但是如果农村没有了吸引年轻人继续发展的持续吸引力,很容易导致年轻一代的再度流失,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帮扶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种植的青年人。例如要进一步开放土地流转制度,建立更为灵活的土地流转制度,尽快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使这些青年人的事业发展在农村,致富发展在农村,而家庭发展可以在城市进行,这样也有利于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迁移。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余志刚则认为,肇东镇特色青年合作社是农民自我探索的一个方式,不失为留住青年的好办法,但也有一定风险。种植红小豆类的小作物,收入高,但风险也大,并不在国家的农业保险范围之内。此外,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年多半是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农村要想留住青年,光满足他们的收入还不够,乡村的环境,设施,教育资源都是吸引他们的重要条件。